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2007年8月17日至20日,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和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域外汉籍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军区华东饭店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香港、台湾、大陆的80馀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收到交流论文50馀篇,涉及文学、历  相似文献   

2.
“域外汉籍”,既包括流传到域外的中国典籍的抄本、刻本,也包括在域外传抄和刻印的中国典籍,此外,还可以指外国人用汉文写作的创作和研究著作。最后这一类文献也称之为“准汉籍”。早在公元三世纪以前,中国典籍就已传到了朝鲜和日本。以后,随着与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扩大,中国的文献也越来越多地传到亚洲各地,并对朝鲜、日  相似文献   

3.
自去年岁末举办“汉籍之路”学术座谈会以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热评如潮。引起了学界、业界的普遍关注。2009年初,国内权威大报再次对《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编辑出版进行了追踪报道。  相似文献   

4.
日本是汉籍在域外最大的资料库.调查、发现、整理日本馆藏汉籍,充分发掘、研究其文献价值,可以与我国的馆藏文献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进而推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研究进程.本文在广泛查阅日本馆藏汉籍目录的基础上,以《诗经》为例,梳理出日本馆藏汉籍文献的价值优势.  相似文献   

5.
“域外汉籍”指的是周内不见或少见的汉文古籍文献,文章介绍了汉语史上8部重要的域外汉籍的发现及整理研究情况,认为这类文献对于汉语史研究,特别是对近代汉语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值得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任剑乔  邓开锋 《出版视野》2009,(1):F0002-F0002
经过近五年的不断努力,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下简称《珍本文库》)由西南师大出版神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并于2008年10月下旬顺利推出第一辑(共20册)。2008年11月26日下午,西南师大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共同举办了“汉籍之路”学术座谈会暨《珍本文库》编纂出版工作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7.
近二三十年日本中国古典目录学研究状况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日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学术文化交往。在日本,不仅保存着大量的汉籍与和刻汉籍,而且还保存着一个从古到今的比较完整的汉籍目录系统。这个汉籍目录系统,既是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一种国外形式,也是日本学术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日本学者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了解日本学术界对他们保存的这个汉籍目录系统的研究状况,对于我们来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  相似文献   

8.
在对汉籍的定义进行考察,并扼要介绍日本汉籍庋藏机构的基础上,重点从6个方面论述近年来日本汉籍出版与研究的情况:数量众多的汉籍目录索引和解题的出版;对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的译介;汉籍整理的专题化和细化;珍稀善本的影印;图录的出版;汉籍书店的发达。最后指出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域外汉籍是指古代中国周边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几个国家以汉文(主要是汉语文言文)撰写、 刊行的书籍。这类古籍流布颇广,而国内相关研究尚不系统,讨论其版本鉴定方法的论著亦较少见。本文 以朝鲜、日本、越南三国古代刊印的汉籍为中心,对域外汉籍的定义分类、刊印历史、刊本价值及其基本的鉴 别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作为记述这一文明史的图籍--汉籍,浩若烟海,广布宇内,流播域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周边国家的文明进程.其中产生于日本的"和刻本汉籍"便是日本民族吸收中华文化的证物.和刻本汉籍是中国古代典籍在日本流传的一种特殊形式,构成了中国古籍在域外传播与保存的一个重要系统,是中国古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谈及域外汉籍,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那些在不同时期,通过不同渠道从我国境内流散到国外的隋唐旧籍、敦煌卷子、宋椠元刊,以及明清印本等。而另一大宗域外汉籍,长期以来并未引起学人足够的关注,这就是在日本境内由日本人据中国古籍翻版刊印的图书——和刻本汉籍。近年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在和刻本汉籍研究方面独树一帜,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中成果之一,即是《中国馆藏和刻本汉籍书目》。 该书由杭州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王宝平副教授任主编,辽宁图书馆韩锡锋研究员任副主编,聘请学术界前辈顾廷龙先生任中方顾问,聘请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户川芳郎任日方顾问,联合全国68家图书馆同仁参加,历时五载通力合作编成。此书列入国家教委人  相似文献   

12.
域外汉籍数字化建设是将具有学术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海外汉字文献予以数字化,形成一定规模,方便国内外读者使用的数字资料,由此可以通过数据库出版物提供给国内外有需要的图书馆和科研院所,为历史文化项目创造经济价值起到探索与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付梓于光绪末年的<善本书室藏书志>是清末一部具有解题性质的善本书志,著录有34部刊刻于高丽、日本的域外汉籍,内容包含经、史、子、集.书中详细考证、记载这些域外汉籍的作者履历、序跋、藏书印、版式特征、版本源流等情况.通过对<善本书室藏书志>学术价值的探究,可以反映出清末知识分子的自恋情怀以及近代以来东亚文化圈的文化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日前,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第一批成果——《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于2008年10月正式出版,标志着这个项目的开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该丛书系影印古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共同主持编纂,由新闻出版  相似文献   

15.
马琳编著、赵季校订的《朝鲜半岛古代诗人追和中国古代诗歌辑考》对朝鲜半岛自高丽时代以来一千余年中400多位诗人追和中国诗人的诗作,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汇辑和深度考释,由之延展了域外汉籍整理的传承谱系,填充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传播图景,开辟了朝鲜半岛诗歌研究的新路径,同时也为当前推动东亚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6.
2009年8月25日.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中国版本图书馆)在北京举办了首届重点出版物签名本收藏仪式。由我社与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共同主持编纂的大型丛书《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签名本成为首批重点收藏图书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丽宋楼藏书志》所录域外文献学术价值的考察,需在东亚文化交流畛域下,穷究陆氏辑录域外文献之因,追溯汉籍在东亚文化融通中的传播轨迹,方可加以洞悉。其学术价值体现于三方面:一是书目提要于原书序跋、名家手跋多所辑录,二为《四库全书总目》之补充,三是补撰《清史稿·艺文志》、《续修四库全书》之阙漏书目。  相似文献   

18.
域外汉籍不仅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极有助益,而且也为明清史研究提供了诸多新的珍贵史料.朝鲜燕行使者金士龙(正中)的<燕行日记>,披露了他与琉璃厂徽商程嘉贤之应酬交往,书中保留有这位"贾而好儒"的徽商之诸多诗文,这一在中国典籍中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及相关史料,揭示了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对于"徽(州)学"及清代社会文化史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谢辉 《图书馆论坛》2022,(10):150-160
梵蒂冈图书馆收藏中国传统古籍的历程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入藏的4部汉籍。其后300余年间,该馆陆续获得数量可观的中国传统古籍,主要来源包括巴拉丁图书馆与意大利传教士康和子的中文藏书,以及1902年从传信部移交的一批汉籍。这批汉籍主要由巴贝里尼图书馆、意大利传教士余天明、法国传教士傅圣泽、意大利汉学家蒙突奇的收藏构成。1922年伯希和为梵蒂冈图书馆编纂汉籍目录时,该馆收藏的中国传统古籍总量约350部。其特点包括:刊刻时间多在乾隆六十年前,含一些稀见品种、独特版本、名家旧藏、中外学者批注本。其藏品的种类可反映出欧洲学者的思想特征和学术倾向,有助于研究汉籍在欧洲流传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古籍,在国外被称为“汉籍”。早在中国西晋时期,《论语》、《千字文》等汉籍名著就已传入日本,此后,印刷术也在日本传播。随着中日友好往来的发展及中日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传入的汉籍越来越多,在日本相应出现了许多汉籍文库(即图书馆)和汉籍收藏家。日本人历代治汉学、珍视汉籍,同时十分重视汉籍目录的编纂工作。自明治(1868—1912)以来,日本各大学、学术研究机关及汉学研究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整理研究,编制了大量的汉籍目录索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日本的“汉学”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