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聚元 《学语文》2005,(4):48-48,47
在人们心目中,尤其在古人心目中,方位词从来就不仅仅是空问概念,而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东”“西”“南”“北”“中”无不如此。本文说的是“南”与“北”。  相似文献   

2.
老北京有“东富西贵”的说法,“富”和“贵”两个字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并非字面上的那种有钱人多和少的肤浅之意。但是一直以来,这句话里说的“东”和“西”到底指的是哪里,可谓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3.
“东西”这是我们使用极为频繁的一个词,这个词最早出现于唐代,《遂雅·称谓》一书中记载:“称物曰‘东西’也。”可是,你想过没有,人们为什么用“东”和“西”这两个方位词组合起来指代物品呢?这里有不少有趣的解释。[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东”的本意学界有表“日出方向”和作“橐”义两说.考察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关文献,表明自先秦“东”表方位及相关义项形成,历经两汉三国“东”与“西”及其他方位名词连用表虚指义,魏晋至清与其他词连用时义项虽有很大改变,但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以“东”表“日出方向”的方位义为源头的词义系统;现代汉语演变、引申及出现的新兴用法也源于该义项,并无“东”与“橐”义相关的用例.  相似文献   

5.
“东南西北”原本不表示地理方位。“东”,日在木中.表旭日初升之意;“南”,外框是木字变形,意思是草木承受南面充足的阳光而枝繁叶茂;“西”,鸟在巢上,意思是鸟儿归巢栖息;“北”,本义是两人相背。后来,才借用东南西北分别表示四个地理方位。  相似文献   

6.
我的“马大哈”妈妈真不让人省心,不是忘东就是忘西。这不,奶奶过生日,妈妈匆忙离开去订蛋糕。回来时,只见她像踩着高跷似的。走路一高一低。妈妈这是怎么啦?  相似文献   

7.
汉英方位词既有表示地理方位的作用,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文化的载体。所以为了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减少交流过程中因社会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本文将比较"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东”“西”“南”“北”四大方位各指一方.如“东、西、南、北各设一岗哨”,这里是具体方位。当它们结合一起,构成一条成语使用,则相当于一个词,其意义发生了变化。这时的“东西南北”也指方位,却是概括指各地。如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东西南北,驰骛往来。”也用来泛指方向。  相似文献   

9.
清人顾祖禹在回答阎若璩提出的有关历史地理的问题时说:"凡地理,言‘南’可与东通,言‘北’可与西通……余自是触处洞然。"可是"南"、"北"为什么可与东、西相通呢?阎若璩没有进一步问,即便问,估计顾祖禹也不一定能回答上来。何新先生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但也不得要领。其实,北半球回归线以北的人类主要族群都曾使用过一种依照面对日出方向朝阳者的体位确定四方的方式及其确定的A、B两种类型四方概念。其中,B种类型四方概念恰好以"南"(即今之东)为四方之首,连称则为"南"(=东)、"西"(=南)、"北"(=西)、"东"(=北),故"南"、"北"可与东、西通。  相似文献   

10.
“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是中西文化交流中两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中学西传”是指中国古代特别是宋元时期的先进科技文化向西传入欧洲并对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它不仅给其四邻以积极影响,而且走向世界,远播欧洲。自汉唐以下,它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也不断对外扩散,这种扩散的积极后果之一,是推动了欧洲历史迈向近代化的历程。这是早有定论的。张骞凿空西域,开辟了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井渠法开始传入欧洲,东…  相似文献   

11.
贵刊今年第9期刊有《“朝霞在西”“晚霞在东”有误》一,章认定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看云识天气》中“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的说明有误。以为只能是“朝霞在东”、“晚霞在西”。  相似文献   

12.
“东”是“東”的简化字。“木”中有“日”,意为太阳从树林中升起。古人就把太阳出来的方向叫“东”。“西”篆书写作“”,是“栖”的古字。《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古人把太阳没落的方向叫“西”,与“东”相对。这样“东”、“西”作为方位名词被固定下来。正如《史记·历书》上所说“日归于西,起明于东”。  相似文献   

13.
“既东封郑”是高中语文教材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短短四字,理解起来却颇有争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东”和“封”的用法,笔者不揣谫陋,撰此小文,对“东”、“封”二字用法进行分析,就教于广大中学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一文是这样描写座次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句中的“向”字如何理解?是介词“朝向”、“对着”,还是名词“方向”?“东向坐”等词语如何理解?是“面向东坐”,还是“坐在东边面向西”?  相似文献   

15.
王红 《文教资料》2007,(1):60-61
“东”字本义自古至今有两种观点:一是许慎为代表的“日木说”,二是现代语言学家提出的“囊橐说”。本文考查文献,从中国汉字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角度出发,认同《说文》中一说,并认为“东”字本义及其现代汉语中主要引申意义均和“日”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杨家华 《小学生》2009,(10):29-29
我家有一只小小的狐狸狗,全身长着金黄色的毛。它的名字叫“小卡拉”。“小卡拉”两只耳朵尖尖的,平时耷拉着,如果听到奇怪的声音,立刻就会竖起来。它有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在夜里会发出淡淡的绿色的光,像两只。参火虫。大眼睛下面,是一个黑黑的鼻子,时常东嗅嗅,西嗅嗅,好像在侦探有无敌情。  相似文献   

17.
无锡东林书院中的一副对联是无人不知的 ,这便是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此联传为顾宪成所撰。就是这副对联 ,却有着一段至今尚未破解的悬案。此联一直流传着两个版本 ,一是现在的版本 ,另一版本是把现在的“事事关心”换成“事事在心”。无锡的史学专家王赓唐先生认为 ,“在心”与“关心”在感情色彩上有轻重之分 ,“在”字本义是“居”和“存” ;“关”字是牵连或涉及的意思 ,程度上有很大不同。“入耳”与“在心”都是动宾结构的词组 ,而“关心”则是词语 ,不甚相称。另外 ,王先生还认为 ,明代心学思…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窥见到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和传统审美心理;而词汇是与社会发展关系最密切的语言系统,是民族文化,经语言形式折射后的焦点。所以,透过词义、词义的演变、词语的运用,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变化。“东”,甲骨、金石文字中,其字形都象两端扎起来的口袋。高鸿线《字例》日:“按东,近人徐中玉、丁山均以为橐之初文是也。埠仓有底回囊,无底日橐。字原象两端无底,以绳束之之形。后世借为东西之东,久借不归,乃另造橐字。”“西”,《说文解字》曰:“鸟在巢上…  相似文献   

19.
(学生分成四组,分布于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一、引入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南通市要建“奥林匹克广场”啦!这个现代化的体育活动中心就建在我们学校的正南方向。你们知道哪个方向是南  相似文献   

20.
白洋淀旧称西淀,大部分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湿地,有“北地西湖”之称,历史上与其并称的东淀在2023年海河流域强降雨中启用为国家蓄滞洪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明清两代均定都北京,“东西二淀”地区就成为京畿的命脉,水问题也日益突出。研究该时期该区域的水环境变迁过程,挖掘其变迁的特点,对于今天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系统保护与开发这一地区的水资源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