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取笑了不能决的孔子。孔子可笑吗?这个问题似乎不应该再作探讨。《教师参考用书》上说: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  相似文献   

2.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一书,相传是战国初期,道家郑人列御冠所著,共八卷.到汉时,原书已失传.现流行的本子是晋人张湛搜集有关的资料,辑注而成.  相似文献   

3.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卷五《汤问篇》。《列子》,相传为周时列御寇作。此说不可靠。现在所见本子,为东晋张湛辑注。该书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含义深刻,颇为后代人传颂。有名的《愚公移山》故事,也出自该书《汤问篇》。 《两小儿辩日》是个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古代寓言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对日地关系的看法。据《隋书·天文志上》和《法苑珠林七》所引桓谭《新论》说:“余小时间闻闾巷言;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一儿以日初出远,日中时近。”可见这故事至迟在西汉末东汉初即流传民间。东  相似文献   

4.
《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取笑了不能决的孔子。孔子可笑吗?这个问题似乎不应该再作探讨。《教师参考用书》上说:“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但我们学习本文,应从文章本身出发,来认识它的思想价值。就本文来看,  相似文献   

5.
王斌 《教育文汇》2013,(11):23-24
《列子·汤问》中的故事“两小儿辩日”,不少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有。《列子》一书据传成于晋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但是那个时代记录下的这个“辩斗”故事所引申出的与物理和认识论相关的一些哲理至今想来仍饶有兴味。  相似文献   

6.
陆霞 《小学语文》2009,(12):31-33
《两小儿辩日》是六年级下册《文言文两则》中的一则。靳家彦和王崧舟两位特级教师对这一课进行了精彩的演绎,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风貌。在对靳家彦老师教的《两小儿辩日》(以下简称靳版《辩日》)和王崧舟老师教的《两小儿辩日》(以下简称王版《辩日》)。  相似文献   

7.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也是该教材中出现的第二篇文言文。本组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对照注释 ,一字一句地通过自己努力 ,把课文读通 ,读懂”。《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中的一则传说故事。文中记叙古时候两个小孩 ,各凭自己的直觉 ,认定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的人远近不同 ,各持一端 ,争执不下 ,连孔子也不能对此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宇宙无限 ,知识无穷尽 ,学习无止境 ,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故事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 ,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教…  相似文献   

8.
张俊杰 《教学随笔》2013,(8):62+129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二则。本文以《两小儿辩日》一文为例,来探究如何使学生学起来、教师导起来。  相似文献   

9.
容理诚 《师道》2011,(9):23-24
教师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来,挺起胸,精神点,我们一起朗读课文。一是放声读;二是读出语气;三是不要读得太快。上节课我们读得太快,好像一付重担压着我们跑。好,《两小儿辩日》,一、二……  相似文献   

10.
教完《两小儿辩日》,我对“学生”与“教师”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两小儿辩日》讲的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与两小儿之间的故事,故事虽只有百来字,但我却以为它言短而意长。  相似文献   

11.
《两小儿辩日》是古文经典,既有两小儿对待问题时严谨认真、追求真理的学习精神,也有孔子实事求是、坦诚承认的治学态度。以《两小儿辩日》为例,从"辩""读""演""悟"四个角度展开对小学古文教学的探讨,认为应该尝试分步完成课堂教学:探讨开启新课;严谨探讨释疑;深入剖析文本;强化学习思考。  相似文献   

12.
古书《列子》记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相似文献   

13.
《两小儿辩日》文中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  相似文献   

14.
《两小儿辩日》是个中国式的智慧故事。对于两小儿争辩的“太阳是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这一问题.孔子莫衷一是.因而沦为连小儿都讥笑“孰为汝多知乎”的角色。故事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百家争鸣时期,为宣传自己学派的主张,各学派难免互相攻击。孔子作为儒家的代表,儒家宣扬其学识渊博,于是道家阵营的列子对这个声名显赫的“学术异己”不免要做一番嘲讽。但他没有想到,这百言文字,却折射出一代伟大教育家的智慧光芒,给如今的教育留下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李参军 《物理教师》2003,24(3):17-18
近年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中考命题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不少省市在试题改革中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本文仅就其中两道新颖的试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供同行们辅导学生备考时参考 .[题 1 ]阅读下面短文 :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 ,见两小儿辩争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 ,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日中其如探汤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 …  相似文献   

16.
教完《两小儿辩日》 ,我对“学生”与“教师”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两小儿辩日》讲的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与两小儿之间的故事 ,故事虽只有百来字 ,但我却以为它言短而意长。窃以为故事中的“两小儿”具有如下特点 :一、对知识的求知欲强烈 ,对知识的追求执著。他们对日与地球上的人什么时候距离远、什么时候距离近的问题 ,展开思考 ,进行探索 ,且发展到“辩斗” ,其执著与强烈之情 ,历历可见矣。二、对事物的观察与体验仔细而真切 ,且能运用感性认识说理。从观察的时间来看 ,有“日始出时”和“日中时” ;从观察的真切程度看 ,能发现日 ,“如…  相似文献   

17.
自治区民进组织我区一些中小学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我有机会听了一些课。其中南京市七中陶和平老师上的一堂讨论式语文课,别开生面,很有特色,给人留的印象特别深刻。 陶老师讲的是初二古文《愚公移山》一课。教学过程如下: 一、准备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师问:这篇古文选自什么古籍?(生:选自《列子·汤问篇》。) 师初中以来,我们还学过另一篇《列子·汤问》的文章是什么? (生:《两小儿辩日》。) 师现在我们一块学习古文《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18.
两小儿辩日《列子》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日:"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记诵理由]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这篇古文中两个儿童的对话,既有占文的特点,又有古代孩童的语气,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19.
学习文言语汇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学习《两小儿辩日》时,采用质疑、炼字、品读、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经典文言作品,充分挖掘文本的语言魅力,更有利于文言作品的学习,更有利于文言语汇的积累.  相似文献   

20.
王崧舟 《小学语文》2009,(12):28-30
一、起——核心词的听写与理解 师:同学们,《两小儿辩日》一课大家都已经预习了,下面,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