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顶峰时期,有不少著作描述了当时的繁荣。从《梦梁录》一书中可以窥探南宋时期酒店经营的特点,亦可为现代餐饮业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宋代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宋代绘画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当时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士人画"和"士人书"的风潮,打破了长期以来绘画、书法的传统观念,诗词、绘画、书法等形式高度繁盛并相互交融,形成了诗、书、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而且被广泛应用在"屏风"这种古代重要的家具上。我们可以透过屏风呈现出的古典、精美、朦胧美,看到宋代文人心中的屏风情结。  相似文献   

3.
隶体(上)     
<正>与先秦篆体书艺相比,隶体书艺可谓出身"草根"。"隶书"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与篆体正书(尤其是钟鼎铭文)出自当时的高级书手不同,最早的"隶书"书写者都是各诸侯国社会下层的差役皂隶。自春秋时期私学形成发展以来,当时社会较为重要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不再仅仅为贵族子弟所垄断,越来越多的庶民也掌握了这些技能并以此为谋生手段。其中,掌握了"书"的技能,即能够做文字记录、擅长文字书写者,至少可以谋到文书之类的工  相似文献   

4.
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唐前习称三史,一度作为取士主要科目,后来加上三国志,便称四史.历来都被认为"亚于六经"的经典性著作.由于这些史书大都成于私人之手,多少避去当时统治阶级的干涉,所以都还含有一定程度的人民性,特别是史记和汉书,一是纪传体正史"通古为书"的创始,一是纪传体正史中"断代为书"的典型,后汉集众"书"之长,史法尤备,三国志得裴注而义据深通,确是研究古代文史学的唯一基本读物.这几部书对于秦汉前后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相当详尽的记载,同时所涉及的史事范围,波澜壮阔,对于历史人物的雕塑,非常生动,文字遒劲,笔触鲜明,在传记文学上,尤富巨大价值.但从晋后公家设局  相似文献   

5.
干宝以史学家的身份写《搜神记》,使得小说与历史互相掺杂,增强了《搜神记》的真实性,同时《搜神记》一书也真实地保存了当时民间的一些古代礼仪习俗的资料,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作品的社会背景与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6.
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何兹全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一书。这是历史学界的一件大事。该书由两部分组成,上编《中国古代社会》,曾作为专著于1991年出版,已在学术界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魏晋封建说"的"扛鼎之作",至今已再版三次。下编为《中国中世社会》,是何兹全教授的遗稿,首次面世。《中国中世社会》作  相似文献   

7.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落到了恩格斯的肩上。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马克思所作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研究了这份摘要之后,认为《古代社会》一书证实了马克思和他两人所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必要利用马克思的批语,以及摩尔根的某些结论和实际材料写一部专门著作。恩格斯把完成这项工作,看作是在某种程度上,执行马克思的遗言。当时恩格斯手头上没有《古代社会》一书。他在1884年1月就订购了这本书,但直到2月底  相似文献   

8.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后,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落到了恩格斯的肩上.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时,发现了马克思所作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恩格斯研究了这份摘要之后,认为《古代社会》一书证实了马克思和他两人所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必要利用马克思的批语,以及摩尔根的某些结论和实际材料写一部专门著作.恩格斯把完成这项工作,看作是在某种程度上,执行马克思的遗言.当时恩格斯手头上没有《古代社会》一书.他在1884年1月就订购了这本书,但直到2月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敦煌蒙书中道德规范与思想的考察,探讨了其大众化倾向的生成背景、思想的流变。在敦煌蒙书中,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育之中,表现出极强的大众化的特质。日常社会生活作为道德的"基础事实"和道德教育的鲜活场景与道德"一体"存在于现实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对当时的人们进行着道德规训和教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古代诗歌是我国巨大的文化宝藏。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这句话概括出了诗在当时社会对人的教化作用,在当下的教育中,也要重视对于古诗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古诗学习中感受我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者、继承者。本文围绕"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