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丹 《兰台世界》2012,(25):13-14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为实现全国抗日的主张,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对于张、杨两将军及西安事变的各种舆论喧嚣尘上,其中最令人感到震惊的是苏联的反应。从12月13日起,苏联《真理报》、《消息报》以及共产国际刊物《国际新闻通讯》连篇累牍地发出报道、评论和文章,肆意歪曲西安事变的性质,并对张、杨两将军进行指责,公开宣扬称张学良为"叛逃"、  相似文献   

2.
这里发表的美国国务院与驻华使馆之间有关西安事变的往来电函,译自《美国对外关系文件》1936年第四卷(Foreign Rolations of the 11nited States,1936,Volume Ⅳ)。本组史料表明:美国(实际上也包括英国)在西安与南京之间未进行任何调停,也根本不打算出面调停;美英向南京政府提出的解决事变的方案,实质是要张、杨无条件释放蒋介石来换取南京政府对其发起事变的“赦免”,即褫夺兵权,放洋了事,美英则担保张、杨生命安全,并护送出洋。美英并未同西安方面直接交涉,向南京当局提出上述方案也为时很晚,因此对事变的和平解决并未起直接作用。史料比较具体地反映了美国方面对西安事变的态度,也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京政府当局的态度和为解决事变所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郝银侠 《历史档案》2006,(2):113-118
西安事变最终的结局是东北军、十七路军被改编,西安基本被蒋系所控制。这种结局是否可以改变?史学界大多认为西安事变的结局是由于善后失误而导致的。其最大的失误在于张学良送蒋,导致自己被囚,决定了东北军及十七路军的命运。另一种观点认为,张送蒋固然失误,然仍有回西安的可能,只是由于西安方面特别是东北军内部少数掌权的高级将领放走了南京的十几位大员,才导致张长期被囚。上述两种观点均认为西安事变的结局是不理想的,如果张学良不送蒋或张回来,还有更理想的结局。笔者认为,西安善后中既要放蒋又要保全张杨及两军的利益是不现实的!换句…  相似文献   

4.
西安事变发生的全过程,我(杨虎城之子)都不在西安,没有亲历。不过事后听到许多亲身参加过事变的人士,讲述了事变前后的几件事情。一是:1936年6月初"两广事件"发生,张、杨准备响应,据说把通电都拟好了,战斗序列也已编出。当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相关史料重新梳理了西安事变前夕,著名报人张季鸾赴西安休养、与蒋介石谈话以及与松本重治约谈等史实,发现他是始终主张维护国家统一、赞成团结一致抵御外辱的.从这样一种时局观察、国家观念和政治立场出发,他在西安事变后开始酝酿并逐步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中心等主张.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西安事变五十周年。西安事变发生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为营救蒋介石,立即派赖琏等十余人到洛阳组织临时办事处,专门负责联络军、政、党各界,并将刺探到的情报及时报告国民党中央。 赖琏等于1936年12月15日到达洛阳,至25日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获释。期间,赖琏等人使用派遣特务、飞机等手段,将侦获的各种情报,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及有关方面发出了密电八十三道。这些电报,较详细地描述了蒋介石在事变发生时的窘状和宋美龄、宋子文等在洛阳为营救蒋介石时的惊恐心情,以及国民党调动军队企图用武力进攻西安的情况。电报也从反面提到了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逼蒋抗日的爱国主张,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而派出周恩来等同志去西安的情况。电文内容反动,但它作为原始记录,无疑是研究这次事件的宝贵史料。 为保持历史原貌,凡电文中对张、杨及中国共产党人所使用的诬蔑之词,一律未作变动,谨请读者鉴识。  相似文献   

7.
飞花拾零     
第一个报道西安事变的记者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第一个报道的是赵敏恒。当时他一身兼任包括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在内的世界著名七家新闻机构的特约记者。1936年12月12日上午9时半,国民党当局打电话问赵敏恒,西安有无电报?路透社驻西安有无记者?有无电台联系?赵敏恒一一作答。放下电话,记者的敏感使他深感其中蹊跷,立即拿起电话向交通局询问,得知陇海路列车只通华阴。于是赵敏恒断定西安出事。遂于当天向伦敦发出“西安兵变”的电报。  相似文献   

8.
从新公开的蒋介石日记谈张学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安事变70周年之前,我有幸从业师覃兆刿教授处见到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的一则日记手稿影印件。原件现藏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2005年才首次向世人公开。  相似文献   

9.
范长江在层层封锁、战云密布中进入西安,不仅使西安人士感到惊奇,而且也使外间新闻界感到震惊。进入西安后,长江同各界进行了广泛地接触,以便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他曾出席西安学生联合会的座谈会,听取关于西安事变及其善后事宜的有关动向,也向学生们畅谈绥远抗战、全国支援的情况,说明团结抗日是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  相似文献   

10.
西安事变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活动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埃德加·斯诺、范长江和杜重远的新闻活动为例,分析当时新闻界的活动对西安事变所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上世纪30年代新闻界的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推动力上对西安事变的发生有着一定影响。具体而言,其一,斯诺的陕北之行及其报道同西安事变的发生时间有联系;其二,《山西日报》、《大公报》等关于陕北红军的报道和西安事变的发生地点有联系;其三,杜重远同张学良、杨虎城的行为有联系。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前,在西安发生了"艳晚事件",为西安事变的一次预演。这次事件的爆发是张学良联共抗日思想发展的一个侧面反映,是张学良与蒋介石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还是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联合行动。  相似文献   

12.
有关西安事变中捉蒋的军事部署,今天大多数著作和论文提到的是:张学良负责临潼捉蒋,杨虎城负责扣押在西安所有的国民党军政要员。而对这一计划的制定及修改过程缺乏详细了解。更对事变前张杨还有一次冒险活动(西安南郊捉蒋)缺乏了解。一据杨虎城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回忆:张杨在西安事变前还有一次捉蒋行动,即西安南郊捉蒋。12月6日上午,蒋介石在邵力子陪同下,由临潼去西安南郊,沿途担任警戒的是东北军特务营第二营。张杨决定趁蒋由南郊回临潼途中秘密扣蒋,送往西安新城大楼,逼蒋抗日。担任捉蒋任务的是东北军特务营第二营营长孙铭久。西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曾三传     
六、飞往西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张学良立即向中共中央通报,说他们扣留了蒋介石,并提出八项主张,请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事。  相似文献   

14.
60年前,西安骊山脚下响起一阵“砰砰”的枪声,堪称中国现代史上的一声惊雷,惊碎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惊醒了日本帝国主义亡我中华的白日迷梦,从而建立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新局面。这就是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发动的“百安事变”。笔者乘赴西安参加“纪念西安事变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之机,有幸采访了当年事变的亲历者,今已86岁高龄的宋黎。他向我披露了事变前后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一。从北平到西安宋老满头银发,脸色红润,身材高大挺直,令人想见其当年俊朗洒脱的风采。他是吉林梨树人,先后就读于西丰县立中…  相似文献   

15.
西安事变中的外国舆论走向张功臣对中国来说,1936年间发生的最重要的新闻,莫过于西安事变了。外国记者对这次事变的报道和以往对历次重大事件的报道一样,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的。兵变伊始,大部分西方记者远离事发地点,仅凭官方发布的新闻作了简短报道;数日内,各...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当日,原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的机关报西京日报社社长丁复进(兼国民党中央社西安分社社长)被关押,东北军接管并改组了《西京日报》,改名《解放日报》。12月13日,《解放日报》便以崭新的面貌和古城西安的广大读者见面了。14日,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任正、副委员长。此后,《解放日报》就成了西北抗日联军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17.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转折点。这个历史转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新闻舆论所推动和完成的。从某种角度来说,西安事变的主要内容,就是国内外有关各方通过新闻舆论作出自己的反应、表明自己的观点、发挥自己的影响。新闻舆论是整个西安事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个新闻舆论又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南京政府的新闻舆论、西北地区的新闻舆论、国统区那些相对独立的民间新闻舆论和国际社会的新闻舆论。在这四个部分的新闻舆论中,前两者虽然很重要,是研究西安事变所不可或缺的,但是对有关各方影响却有限。能对有关各方起影响作用,尤其是对西安方面处理事变过程起决定影响的新闻舆论主要是后两者,尽管由于当时的环境所限,后二者从整体来说,是欠客观和公正的。西安事变时期的新闻舆论对事变的各个当事方都起了作用,但是对西北地区的作用要大于其它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多次进谏蒋介石无效反遭斥责后,被迫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发生的,中共中央在获知事变发生的消息后,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经过反复研究,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12月17日,周恩来等作为中共代表乘飞机  相似文献   

19.
1937年1月,西安事变的发生已是数十日前的“旧闻”了,可它的真相依旧被种种混乱的传言所掩盖,引发着各方面的揣测,舆论也开始有了滑离事变真实意图的趋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西安事变并未完成它的使命。正在绥远的范长江感受到事变的巨大震荡,杂乱的宣传状况促使他奔向西安,一探究竟。此后范长江的报道使西安事变的真相昭然若揭:他在新闻事业上也取得巨大成功,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苦寻已久的思想归宿。一、首次向外披露了西安事变和中共的真实情况范长江曾在西北进行过历时十个月的考查旅行.行中游记陆续在《大公报x上发表,反响很…  相似文献   

20.
司久岳 《档案天地》2004,(5):27-28,23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个重大事件。其主要参与者为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宋子文和宋美龄。其中,宋子文一方面说服蒋介石妥协,一方面稳住南京政府不要轰炸西安,一方面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谈判。尽管有关西安事变内幕的许多说法或当事人回忆已陆续见诸报刊和书籍。但宋子文的亲笔日记,因其不是为发表而写,反而是最有可能真实记述历史事实的。张学良和杨虎城1996年12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