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老子》中有几个论断非常著名。“上善若水”便是其中之一。从历史看,由此还衍生出不少也同样著名的论断,比如:“智者乐水”、“君子如水”、“女儿是水做的”等。直到今天,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人或将其写为座右铭.或将其取为笔名、QQ名,同时,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用这旬话的情况也不少,可见认同度颇高。那么何为“上善”?怎样“若水”?说法不一。领悟不同。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究与思考。以便更好地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2.
刘朵  姚琴 《海外英语》2024,(7):21-24
“忠”文化自产生已有三千余年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充分发挥翻译在文化传播交流中桥梁作用。本研究拟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探究《红楼梦》霍克斯译本“忠”字英译过程,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的翻译策略及概念整合机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  相似文献   

3.
《论语》“孝”字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语》是儒学文化的源头。本文就《论语》中孔子言“孝”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了闻释。笔者认为:“孝”的文化内涵除了“善事父母”外,还庄包括统治者的“慈惠爱民”,从而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一种为政之道与成已之方。并且,“孝”的实践意义,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对社会及家庭的责任惑,无论古今,皆归于此。  相似文献   

4.
刘备是三国故事中备受关注的人物形象,历史文本中的刘备是有霸气、有作为的一代枭雄,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却被塑造成万众敬仰“仁君”.《三国演义》在塑造刘备形象时,对历史素材做了大量的删减,对其形象做了较多的净化,使其形象更加符合大众的需要.从“枭雄”到“仁君”,刘备形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变.  相似文献   

5.
《管子》中,提出了以“孝”治国的思想。其“孝治”的思想很丰富,论述了“孝治”的意义、价值,富有理论色彩;构建了“孝治”的方略;提出了“孝治”的措施。本文重点考察《管子》孝治的视野,普及孝慈教育的方法,在选举、民生、法律等制度方面引入孝文化的措施,把“治家”与“治国”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安定,藉以稳定政权。开启了历史上文化战略的政治先河。  相似文献   

6.
“大旨谈情”是曹雪芹予以《红楼梦》的主旨,但非仅谈“情”而已,“意”在“情”中,“情”中有“意”。作者赋予全书“情”的化身竟然是谜一样的秦可卿,致使“红楼”之情扑朔迷离,尽显人性之复杂,构设红楼“遍披华林”的悲壮基调,也是中国文士永恒的“困惑”与“焦虑”,充满民族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曹雪芹寄予秦可卿的形象特质与价值,就在于其“无可云证”的“一把辛酸泪”悲情推演的点位钩织。以《红楼梦》文本与脂评为依据,论析秦可卿不同的符号性角色,解读“可卿”之情与谜及其与《红楼梦》主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小说史上有两块著名的石头,《西游记》里的“仙石”《红楼梦》里的“顽石”。如果说花果山上那块石头是块尚未经过历史加工的原璞,那么青哽峰下那块石头则是经过历史雕琢过的美玉:如果说孙悟空是一个带有原始野性的猴。那么贾宝玉则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们在从“石”到“玉”,从“猴”到“人”的转变中,表现出了各自性格的同与不同。  相似文献   

8.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美学范畴,千百年来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的鉴赏和创作,对于“风骨”的讨论和研究长期也来也为各代文论家所瞩目。本文尝试将“风骨”放在刘勰《文心雕龙》的具体语境中进行探讨,将其看作集审美要求和艺术实践于一体的流动性范畴,进而理解“风骨”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其文化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但凡一堂好课,听者最直观的印象是“好听”“有味”,《经济生活》要有“经济味”,《政治生活》要有“政治味”,《文化生活》要有“文化味”,《生活与哲学》自然要有“哲学味”。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哲学课缺失哲学味的现象较为普遍,或把抽象、思辨的哲理生硬、肤浅地灌输给学生,  相似文献   

10.
“石生人”母题的起源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先民对石的想象,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包括少数民族和边远部落的祖先来源神话传说,这一母题正式发生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明清章回小说《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中都有对“石生人”母题的运用,分别为“石生人”母题的“妖化”、“魔化”、“仙化”及“人化”演变。探究文学作品中有关“石生人”母题的运用,不光揭示着这一母题强大的生命力,更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现代的“南音”是流布在闽、台、港、澳以及东南亚区域的一种传统乐种。但在古代文献的《二十五史》和《十三经》中,它却有另外的意义表述。历史资料显示现代“南音”与历史上淮河流域的“南音”有着一种渊源关系。历史“南音”的方位性通过江浙一带“清商乐”逐步表现出它的乐种性,为现代“南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了现代“南音”对历史“南音”的继承。  相似文献   

12.
《呐喊》与《彷徨》的创作主题,并不是学界原先所阐释的那样,被理解为攻击儒学“礼教”,而是通过一系列形象化的故事叙事,深刻地揭示文化个体与文化共同体之间关系的错综复杂性.鲁迅从“孤独者”与“狼子村”的思想对峙中,发现了构成乡土中国文化“长明灯”的历史原因:“庸众”与“庸俗”作为乡土中国的强大势力,一直都在以其强大的社会存在,与作为精英意识的儒学礼教形成对抗.因此在鲁迅个人看来,“庸俗”与“礼教”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概念,反“传统”的重点也应首先放在反“庸俗”方面,这才是《呐喊》与《彷徨》改造“国民性”思想的真实表达.  相似文献   

13.
“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仁”产生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仁”的本质内涵,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荀子·劝学》“非能水也”一句的解释,不少注本皆以“水”为“名词用如动词”。本文分析研究了《荀子》中“能”与“水”字的全部用例,指出“能”为动词,乃“禁得起”、“胜过”、“善于”之义;“水”为名词,不必讲成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15.
学界通常认为,安乐哲对“道”一词的译法迥异于常见译法,它体现了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视角。但如系统研读早期译本,则会注意到“过程”之意可上溯至这些早期译本及社会思潮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其后,“道”的“过程”之意逐渐显豁,相应的“道”之英译也越来越“变形”,但它的认同度也越来越高,究其原因,是它能引导人们在现世社会中实现“横向超越”。这一“变形”的翻译个例启发我们如何处理典籍翻译中“历史的”与“经典的”翻译的统一,如何从全球老学角度理解《道德经》译本独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非对话的语境中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字记载历史,是中国史学传统的一种特殊笔法。《史记》和《春秋》都有不少这样的“我”字。对《史记》这类“我”字作穷尽性检查,并与《春秋》的“我”字比较,可以了解《史记》这类“我”字的特点以及与《春秋》的“我”字用法的分别。  相似文献   

17.
在战国时代,孟子为捍卫和继承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经常与各色人群辩论。孟子在辩论中,尤其擅长运用譬喻,其喻体选材范围广泛,而以水作为喻体的“水喻”在孟子散文中比比皆是。从认知比喻的现代理论对《孟子》中的“水喻”进行归纳分析,以“水”喻品德修养,以“水”喻人们的生活状况,以“水”喻仁政,以期能够解读孟子运用比喻手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8.
陈洪茂 《语文知识》2006,(12):22-22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也称堞、女垣、埤蚬、睥睨,如李贺《石城晓》:“月落大堤上。女垣楼乌起。”《说文》:“堞,城上女垣也。”《水经注·毂水》:“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傅若金《登岳阳楼》:“阑干映水迥。埤垸与云连。”  相似文献   

19.
据统计,“水”在《三国演义》中共出现669处,“水”在古代的军事家手中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三国演义》中,“三国”将帅们依据当时战场的地理特征和天气状况,创造性地运用了“水”这一特殊的自然力量,使之成为了无坚不摧的战争武器。他们利用“水战”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而“水战”同“火攻”一样,形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20.
《伊索寓言》中有一则非常著名的《狼和小羊》的故事。从前,一只狼在溪流上游喝水,看到一只小羊在下游喝水。“那是我的晚餐,”狼想,“我要找一个借口吃掉他。”于是,他恶狠狠地对小羊说:“你怎么敢弄脏了我的水?”“我没有,”小羊回答说,“我在下游喝水,怎么会弄脏你喝的水呢?”“那么,”狼见此计不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