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搞好经济报道,是党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党大局服务的要求。因此。它与时政新闻等并称为“硬新闻”,是媒体报道的重头戏。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日新月异,各种经济现象日趋活跃,公众对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可是,传统经济报道中“概念+数字”的乏味形式又使读望而却步,读经常反映的是:经济新闻不如社会新闻鲜活、吸引人。怎样才能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激发读的阅读兴趣呢?笔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发现经济类报道可适当借鉴社会新闻、娱新闻等“软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软化”,以赢得读。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是一种通过系统地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用客观的形式进行解释和分析来延伸和拓展新闻价值的报道方式,它能够充分运用新闻主体的参与性、思维的宏观性、辩理的透彻性以及启示的深刻性,提高企业报的办报质量,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吸引读。在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读需要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企业报在竞争中要赢得读,更多的需要依赖深度报道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3.
陈文 《新闻世界》2003,(12):29-29
图报道,即以图片、字相联的形式,共同完成对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现象的报道,是报纸新闻深度报道的有效体裁之一。因其兼而具有图像的直观生动与字的丰富翔实,近年来愈来愈受到读的青睐,成为国内诸多报纸版面的“热卖”内容。  相似文献   

4.
刘玉燕 《青年记者》2006,(22):47-47
新闻竞争日趋白热化,它不但表现在抢时效、争首发,同时也在拼原创、比深度。读对新闻媒体的认知度与满意度,不仅建立于新闻时效上,而且还建立于深度报道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的制胜法宝之一。与广播、电视、网络媒介相比,虽然报纸在争抢新闻时效上暴露出来的劣势显而易见,但由于传媒自身的特点,完全可以在深度报道上寻求自己的优势。作为地方党报,其竞争对手还有同城的诸多纸媒体。由于同一区域的新闻交叉重复不可避免,因而为了凸显与其它报纸的差异性而赢得更多的读,报纸之间的新闻较量往往集中在深度报道上。  相似文献   

5.
当今,新闻竞争日趋白热化,它不但表现在抢时效、争首发,同时也在拼原创、比深度。读对新闻媒体的认知度与满意度,不仅建立于新闻时效上,而且建立于深度报道上。目前一些企业报的深度报道,从其报道的问题和报道的角度来看,尚存在着不太切合需要、切入主题的深度和广度不足等问题,以至于不能引起读“共振”。因此,企业报深度报道如何选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入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晚报经济新闻的报道带来新机遇。晚报经济新闻的报道内容和形式将随着读对经济新闻要求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运用得好,不仅会优化读结构,培育潜在读群,吸引主流读,还会为报纸增加新卖点,提高晚报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经济报道大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阐释,一类是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业等各行业的动态现象和深度观察,还有一类就是以报道企业和个人为主的微观经济新闻。当然,这三类经济新闻并不是彼此孤立,也很难做出清晰的界定,它们之间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微观经济报道中经常渗透着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也需要微观经济现象的佐证。很长时间以来,这三类经济现象的报  相似文献   

8.
如何站在读者的角度写经济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抓住读的兴趣点,让新闻好看好读?这是经济新闻面临的最大问题。特别是综合性、区域性报刊中的经济新闻,面临着与热闹、好看的社会新闻同报竞争问题,怎样才能抓住读的兴趣点,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鞠庆田  王晨 《青年记者》2006,(14):61-61
媒体的多样化,使不同的媒体在经济报道形式上、内容上、时效性、深浅度上都会围绕自己的特点展开。其中网络媒体由于其自身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网络媒体在报道经济信息的时效性要远远超过定期刊发的平面媒体,如果平面媒体跟在网络后刊发相同“短平快”的经济新闻的话,势必成了襁褓中吃嚼食的婴儿,索然无味。作为平面媒体,报纸更重要的是提供对经济新闻更深层次的阐述、评论、分析。网络媒体传播的经济新闻好比就是初级产品,而报纸的深度经济报道就是具有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只有这一部分才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源泉。换句话说,深度经济报道才是吸引读眼球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把,社会新闻与经济新闻结合起来的新闻品种,有人称之为社会经济新闻。这是一种边缘性新闻文体,它类似于新闻调查和新闻分析,而不是单纯的经济报道,它是从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切入,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某种经济现象,或某一经济领域的形势、成就与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如何写出生动鲜活而真实深刻的经济新闻,为读提供及时、可靠、准确的信息,提升所在媒体的人气值,成为众多经济新闻记编辑研究的课题。笔认为,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华尔街日报式新闻”写作方法来写活经济新闻。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读者,当他拿起报纸来读新闻时,主要目的在于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一篇新闻如果没有足够的引起他关心的信息,那么,他就不愿意读下去。但是,作为党报,它的主要使命是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新闻仅仅是提供信息,那么就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不能去指导、教育读者。在一篇新闻内,读者要信息,而编者要求读者接受某种观点,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新闻和宣传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新闻传播有关事实的信息,而宣传提供对事实的解…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翻开我们报纸的娱乐新闻版面,各种明星绯闻、性丑闻和虚假炒作的新闻不断冲击着读的眼睛。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期间,国内媒体娱乐新闻的低俗化现象引起了一些艺界全国政协委员的关注,他们强烈呼吁:国内媒体的娱乐新闻,应当抵制这种日益低俗化的倾向,加强新闻自律,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读一个健康清新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读对纸质媒体的批评中,最多的恐怕要数对一些新闻作品的“干巴”、“枯燥”和“没意思”的指责了。许多媒体虽年年都在进行着增强新闻作品可读性的努力.却至今未能有根本性的改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据我的调查分析。新闻作品中缺乏故事是减弱可读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读反映。在相当多的新闾作品中,抽象概括多.现象罗列多.空话套话多,而过硬的事例少,曲折的情节少,生动  相似文献   

15.
刘保全 《今传媒》2006,(5X):40-41
现在报纸上不少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工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闻的多样化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砾 《新闻界》2006,(5):61-62
一、经济新闻之难随着经济市场化的进程,经济新闻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为经济中的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各种媒体纷纷加大经济新闻报道力度,经济新闻已成为各媒体的重要板块。但是,经济新闻普遍不好读、读不懂的现象很常见,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报道深度通过对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材料系统的分析解释,揭示出新闻事实的性质、起因、后果、趋向等问题,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经济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矛盾,揭示本质,从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最大特点就是有"深度",它不仅要表达发生了什么,还要究其原因,探索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并将怎样继续发生。搞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关键是要在深度上做文章。那么如何使我们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具有深度呢?要有个好的选题  相似文献   

18.
6月26日,笔者在经济日报社就新闻学术界的许多热点问题采访艾丰。访谈中,艾丰对探讨、分析当下的“新闻策划”热尤其有兴趣,提出了一些新鲜、独到的见解。 一、新闻策划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 艾丰认为,新闻策划实质就是造就“宣传性现象”,所谓“宣传性现象”,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情况下,由于宣传和传播的影响和干扰而产生的或者是为满足某种宣传目的而人为制造的一类现象”。 访谈中,艾丰强调;“我读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就叫《论宣传性现象》。我认为,宣传性现象就是策划产生的。我那时候没用这个词,但我…  相似文献   

19.
高颉伟 《新闻世界》2013,(10):108-109
统计新闻是用经过抽象量化的统计数字来反映某个经济活动或经济砚象的数量状态,让人们从这个数量形态上去认识这个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的意义。本文从介绍统计新闻的特点入手,结合笔者自己的工作实践,探讨了如何做好统计新闻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20.
经济新闻报道在整个新闻传播中居于主流和中心的地位。改进经济新闻报道的思维模式,是新闻工作者亟待注意的问题。理性思维能对经济新闻事件进行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的系统分析,正确把握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关系,为经济新闻的深度报道提供有效的思维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