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教版高语第六册《报任安书》一课两处言及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膑所受之刑: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一处是"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膑脚"和"断足"尽管文字有  相似文献   

2.
现在我们一般都认为,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因庞涓陷害,受了膑刑,被剔去了膝盖骨。其实,孙膑并没有被剔掉膝盖骨,他受的是断足之刑。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有这样的记述:“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孙子即孙膑,“兵法...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报任安书》同一段落两次提到齐国军事家孙膑,《教师教学用书》之译文出现了明显的矛盾。一处是“孙子膑脚,兵法修列”,译文:“孙膑被砍去了膝盖骨,编著了《兵法》。”一处是“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译文:“左丘明眼瞎了,孙膑的腿断了,毕竟不能为世所用。”关于孙膑所受之刑罚,译文一说剔除膝  相似文献   

4.
“膑脚”、“断足”作为孙膑所受之刑的不同说法,词义应该是相同的.战国时“膑”已由挖去膝骨转指刖(断绝之通名),“脚”、“足”又在表示人体下肢一义上重合,所以“膑脚”、“断足”只能解释为刖去下肢。“膑脚”谓挖去膝骨的旧说忽略了膑刑的变迁,而李乔先生“把脚砍摔”的新说又忽略了“脚”古今词义的差异均非的解。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提到“膑脚”和“断足”,对此各家有不同的理解。邓明、沈官撰文《“膑脚”不是“断足”》(《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以下简称“邓文”)认为“膑脚”并不是“断足”,指刖去下肢。孙云《“膑脚”“断足”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断足之刑有两种,一为刖,一为膑。什么是刖刑?《易·困》“鼾刖”一词虞番注:“断足曰刖。”《周礼·司刑》“刖罪五百”,郑玄注:“刖,断足也。”都说是一种截去下肢的酷刑。此刑起源于何时?文献虽已有说,但却不足征信。《周礼·司刑》郑玄注:”周改膑作刖。”这似乎在说,是周代才有了刖刑。胡厚宣先生用甲骨卜辞与地下发掘相印证,确凿无疑地说明,商代已有刖刑(见胡著《殷氏的刖刑》,载《考古》1973年2期)。再说膑刑,什么叫做“膑”?《说文》:“膑,膝端也。”膝端就是膝盖。《文选·西征赋》“但潜铅以脱膑”,李善注引郭璞《三苍解…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大量的词,古今字形相同,可是含义和用法却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按今义去理解古义,就会出现误译,请看下面的例子:1.“睡到四更,同店的人都未起,··薛霸起来烧了面汤,安排打火做饭吃。”———施耐庵《水浒传》“面”在古汉语中即“脸”,这里是名词做动词“洗脸”,“汤”即“热水”,此处“面汤”则是“洗脸热水”的意思,而不可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将“面汤”译作“加佐料带汤的面条”。2.“··孙子膑脚于魏”———《韩非子·难言》“膑”,是古代剔去膝盖骨的一种刑法,“脚”在古…  相似文献   

8.
(一)思想方法解读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原题的数据为鸡兔头35个,脚94只。《孙子算经》上有两种解法,介绍的都是如何筹算得出结果。其中第二种方法很巧妙,“上置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一除一减解决问题。教材“阅读资料”中介绍的“抬腿法”事实上就是这个思路。  相似文献   

9.
“盖”用为语气词,有以下三种情况。一、用在句首,有时甚至用在全文的开头,表示发表议论的开始,不必译出。如:①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  相似文献   

10.
“笞刑”考     
笞,音chi(痴)。“答者,击也,又训为耻,言人有小意,法须惩械,放加捶挞以耻之。心签刑是用竹板或细木棍击打犯人身体的一种刑罚,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的犯人。它产生于先秦时期,汉代成为正式刑罚,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是中国刑法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刑罚。笞,源于《尚书·舜典》:“扑作教刑”。扑,是用和楚两种木棍制成的打人工具,因又名夏,所以,扑刑又称“夏楚”。据《正义》,扑刑乃“师儒教训之刑”。也就是说答刑最初并非刑罚,而是掌管教化的人用以惩戒受教者的一种方法。到了奴隶社会,随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出现,答…  相似文献   

11.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人云,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然而惟有那些敢于“直面者”,才会以一种坚韧、刚强的心态去对待它,也就有可能像司马迁所列举的那些人物一样成就一番不同寻常的伟业。  相似文献   

12.
孙膑     
孙膑是战国中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的后世子孙.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阳谷与鄄城之间)人.生卒年月不详,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与齐威王、宣王同时.孙氏原为陈国公子陈完的后裔,陈完到齐国后称田氏(陈田古音相近,通用).齐景公时因孙武的祖先田书伐莒有功,赐姓孙氏.所以,孙膑属于田齐公族之后,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孙膑从鬼谷子学兵法,表现了非凡的才华,遭到同学庞涓的妒忌,庞涓任魏将后,秘密派人召孙膑到魏国做他的辅佐,以莫须有的罪名处以膑刑(膑刑西周前为去掉膝盖骨,周时改为断足,也称  相似文献   

13.
题目中的两个判断见于太史公《报任安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两个判断,一引据《礼记》称“刑不上大夫”——《教参》的解释是。“对大夫不能用刑”;一针对事实.称“施刑于大夫”——《教参》的解释是。“对大夫施刑”。一曰“不能用刑”,一曰“施用刑罚”,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题目中的两个判断见于太史公《报任安书》。“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两个判断,一引据《礼记》称“刑不上大夫”——《教参》的解释是。“对大夫不能用刑”;一针对事实.称“施刑于大夫”——《教参》的解释是。“对大夫施刑”。一曰“不能用刑”,一曰“施用刑罚”,两种说法.似乎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5.
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对于“刑不上大夫”这句话,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没有注释,教学参考书上的翻译为:“《礼记》中说:‘对大夫不能用刑。’这是说士人不可不保持自己的节操。”  相似文献   

16.
象刑与五刑     
象 刑 与 五 刑 都 是 中 国 古 代 的 刑 罚 制 度 。 五 刑 是 指 四 种 肉 刑 与 死 刑 , 即墨 、劓 、膑 、宫 、大 辟 五 种 刑 罚 ; 象 刑 是 以“画 衣 冠 异 章 服”的 办 法 来 模 仿 、效 法 五刑 的 一 种 惩 罚 方 式 。 五 刑 行 于 阶 级 社 会 , 而 象 刑 则 行 于 原 始 社 会 末 期 的 尧 舜 时代 。《尚 书·尧 典》和《皋 陶 谟》中 的 五 刑 实 际 上 是 指 象 刑  相似文献   

17.
刑,是“刑罚”的意思。《论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其中的“刑”就作“刑罚”解。“刑”字全文作“■”,左边是井,右边是刀。这样一个字形是怎样记录“刑罚”这一意义的呢?这还得从“井”说起。井,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不客忽视的。就是现在,仍然有一大部分人的食用水取之于井。造房子,要造在取水方便  相似文献   

18.
肉刑是指“黥”(凿其面以墨涅之)、“劓”(截鼻)、“刖”(砍脚)、“宫”(男去势女幽闭)、等毁坏肌体和生理机能的刑罚,它是奴隶制刑罚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汉文帝十三年,实行刑制改革,废除了这种以“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为能事的肉刑,从而打破了奴隶制刑罚体系,为“笞”、“杖”、“徒”、“流”、“死”等封建制刑罚的创  相似文献   

19.
从刑罚史的角度研究《周易》古经有关刑罚的内容。主要从军事讨伐(“大刑”)、生命刑、自由刑、体刑、流刑等几个方面,比较系统、详备地梳理了《周易》古经所载的有关刑罚史材料。概括指出了这一研究对于了解殷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的法制及政治上层建筑全貌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从刑罚史的角度研究《周易》古经有关刑罚的内容。主要扶军事讨伐(“大刑”)、生命刑.自由刑、体刑、流刑等几个方面,比较系统、详备地梳理了《周易》古经所载的有关刑罚史材料。概括指出了这一研究对于了解殷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的法制及政治上层建筑全貌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