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3 毫秒
1.
第一课时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语文阅读课本②的第12课(板书课题:清贫一生) 师:“清贫”和“一生”各是什么意思? 生:“清贫”指穷困;“一生”指一辈子。师:课文写谁穷困了一辈子? 生:写朱自清穷困了一辈子。  相似文献   

2.
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看图学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 生:伏尔加河在俄国。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师:为什么说“俄国”,而不讲“苏联”呢? 生: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最后一段也点明了。师:大家看出了这幅名画产生的时代,这一点很重要,对帮助我们理解这幅画,读懂这篇课文关系很密切。“纤夫”是什么人?“纤”与“夫”在这个词里各是什么意思? 生:纤,是船上的纤绳;纤夫,就是拉船的人,是一种苦力。师: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这幅挂图,然后说说图上画了一些什么?近景是什么?背景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生:船长。师:故事发生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斯恩西岛,谁也不会想到一场可怕的灾难正悄悄逼近“诺曼底”号轮船,到底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自读课文)(师巡视,倾听,相机板书:呼号、嘈杂、肇祸)(检查生字读音)(指导“号”的读音)师:知道“肇祸”的意思吗?生:出了事故,找个近义词就是闯祸。师:对,就是闯祸,找近义词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课前组织男女生赛诗)师 :从刚才同学们的赛诗可看出 ,大家的积累相当丰富。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宋朝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请同学们伸出手在桌面上与教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同写课题)师 :自己把课题读一次 ,看看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生 :“题”是什么意思?生 :“西林”指什么?师 :真会思考 ,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中的注释。生齐 :“题”是书写。“西林”指西林寺。师 :把每个字的意思连起来 ,自己说一次。(生练说)谁来说给大家听?生 :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诗。生 :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师 :学古诗一定要看书中的注释。注释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  相似文献   

5.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雕凤凰》(板书:雕凤凰)“雕”是什么意思?“凤凰”呢? 生:“雕”是刻的意思。生:“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象征祥瑞。雄的叫凤,雌的叫凰。师:课文中哪句话点明了题目? 生:“古时候,有个有名的木匠要在木头上雕刻一只凤凰。”开头点题。师:这是一则寓言。寓言就是通过一个简短  相似文献   

6.
案例师押看下面两句话熏能说说它所表达的意思吗?①为了锻炼身体熏同学们每天早上绕操场跑一周。②花坛的四周是用篱笆围起来的。生1: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天天早上同学们在操场上跑一圈。师:“一圈”是什么意思?生1:“一圈”就是从一个地方出发跑,最后又回到这个地方。生2:也就是从某一点出发,绕操场跑又回到这一点。生3:这样就是一圈。(边说边用手在空中比画了一下。)师:三位同学都很形象地说出了“一圈”的意思。那么第二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生1:第二句话的意思是篱笆把花坛围起来了。师:怎样才叫围起来?把你的桌面当做菜园,用手势表示一下。…  相似文献   

7.
〖教学片段〗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后二句诗,我是这样教的:师:请同学们读最后二句。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师:“孤帆”是什么意思?生:孤单单的一只船。师:“碧空”呢?生:晴朗的天空。师:“尽”怎么解释?生:消失了。师:“唯见”什么意思?生:只见  相似文献   

8.
片断实录 生:老师,请问“翠色欲流”是什么意思? 师:“翠色欲流”就是碧绿的草色像在轻轻流动。 生:可是,颜色怎么会流动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请同学们  相似文献   

9.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二课,原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看图学文。根据教学对象的变化以及课文本身文质兼美、韵律感强、适于记诵的特点,我将本文学习定位在“言语学习”上,通过理解体验、积累内化、创新运用的途径,第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吸收语言,积淀语感;第二课时在引导“互文”对话中习得方法,超越文本,创新运用。第一课时一、理解课题师先出示“山”字,再出示“水”字。师:两个字放在一起是什么意思?生:“山水”就是有山有水的意思。师:那“山水画”、“山水诗”一定得“有山有水”吗?生:…  相似文献   

10.
[案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二课时教学片断 教师一: 师:现在我们学习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齐读1-6自然段. 师:这一大段写的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有哪些?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生1:在东北,讲周恩来和伯父对话. 生2:讲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师:当时东北的环境怎么样? 生: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郑百苗 《湖南教育》2005,(19):36-37
片断一(黑龙江苗鸿爱老师执教)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师: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我们通过“解词析句”不仅要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生:这是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生:高大挺立、高大挺直、高大挺拔……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用了哪个词?生:高大挺秀。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生:“秀”就是美而秀气、秀丽,很漂亮的意思。师:作者为什么不…  相似文献   

12.
(教例 )四年级《我们家的猫》师 :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 ,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 (生读后提问 )生甲 :“蹭”是什么意思 ?生乙 :为什么说猫的脚印是几朵小梅花 ?师 :同学们认真读书动了脑筋 ,提出许多问题 ,让我们共同来解决。谁说说“蹭”是什么意思 ?生甲 :“蹭”指上下磨擦。生乙 :老师 ,这里为什么不用磨擦 ,而用“蹭”呢 ?师 :提得好 !大家给予他鼓励。 (生鼓掌 )哪个同学来说说 ?生甲 :“磨擦”给人感觉很生硬 ,不能表现猫亲近主人的样子 ,用“蹭”才有这种感觉。师 :哪个同学来做做这个动作…  相似文献   

13.
一、巧用数字,导入新课 (屏显“12”.) 师:大家看到屏幕上的数字“12”了吗?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是您的上课序号. (生笑.)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呀!因为这个号码,我们现在相遇在了一起.其实,这个号码背后还有一个秘密,同学们想知道吗? (师停顿,制造神秘感.) 师: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12次出现了课文的题目——“狼”. (师板书“狼”.) 师:这篇《狼》讲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了解吗?  相似文献   

14.
(课前播放《幽兰操》,生自由读课文.) 一、解题识文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和一本书有关.这本书叫—— 生(齐):《论语》. 师:同学们,《论语》中“论”的意思是“整理、汇编”.“语”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说话”的意思. 师:课文里面有哪些人在说话呢? 生:孔子、曾子、子夏三个人. 师:这些人的名字中怎么都有一个“子”呢? 生:古代称呼男人“子”,表示对其尊敬.  相似文献   

15.
内容:选自遂川县阳光希望小学校本课程《可爱的汤湖》第四课实录: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请学校的制茶高手梁老师给大家表演了制茶的第一道工序是什么?生:杀青。师:文中讲到,“杀青”要做到“老叶嫩杀,嫩叶老杀”是什么意思呢?生:“老叶嫩杀”就是老叶要用低温来杀青。“嫩叶老杀”  相似文献   

16.
我们先来看一位老师在执教《推敲》一课时的导入语:师:同学们,有一个词语,老师一直想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我被它搞得吃不好、睡不好的,同学们能不能帮我弄明白?生:哪个词?  相似文献   

17.
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舟夜书所见》。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然后连起来说。生:“舟”是船的意思,“夜”指晚上,“书”是写的意思,“所见”是指所看见的东西。合起来就是:晚上在船上写所看到的东西。师:说得好...  相似文献   

18.
(教学《赠汪伦》)师:同学们刚才读了诗,借助注释对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你们说说有什么感受?生:我觉得李白与汪伦的感情很深。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生:我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诗看出来的。师:坐在下面的同学有和他一样感受的请把手举起来。(大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师:诗是要读的,哪位同学能用读来告诉大家,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的的确确很深?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2师:深,但还不够。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师: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真深啊。你读得太好了。同学们一起读读好吗?(学生齐读)(点评…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呢?下面以“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以下是课堂中学生学习情景的描述: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分数(板书),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分数是一种什么样的数? 生:分数是不是考试分数? 生: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生:分数有什么作用? 师:既然是分数,会跟什么有关? 生:与数有关。生:与分东西有关。师:下面我们就来分一分圆纸片。把4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  相似文献   

20.
《祖国多么广大》(第二册)一课共有四句话,其中最后一句“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既是本课的重点句子,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句子。以下教学片断可供借鉴。 师:谁知道“祖国”是什么意思? 生:祖国就是“国家”的意思。 师:那美国、英国是不是我们的祖国?为什么? 生:不是。因为那不是我们的国家。 师:不是。因为那不是我们的国家。(因势利导提示)所以说“祖国”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