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四节《升华凝华》一节的实验教学,可见度低,不便于学生观察,更不便于碘的回收和对烧瓶的清洗。对此,本人在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讨,仅供参考。1演示实验一在烧杯的底部均匀的放一层较薄较细的碘粒,并按如图1所示的装置组装好器材,烧瓶里装入冰水混合物,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对烧杯的底部微微加热,并让学生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初二物理四章热现象的第七节《升华凝华》一节的实验教学,往往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加之农村中学实验室里缺碘,实验往往难于开展,既使有条件做这个实验,效果也不很明显,可见度低,不便于学生观察,更不便于碘的回收和对烧瓶的清洗。对此,本人对教材中的买验做了如下改进,仅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3.
初二物理要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课本上对此实验的说明是:“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我们多次按说明进行实验,因为“微微加热”很难掌握好,因此,在实验过程中有时会发现烧瓶底部有少量液态碘出现,这样就会使学生得出错误结论,不能正确理解升华和凝华这两个念。我们采用热水蒸气对碘加热的方法,使实验现象极为明显。改进方法是:如附图所示,先把烧杯中的水加热,使其沸腾。取少量的碘粉放入圆底烧瓶里,然后把圆底烧瓶放在烧杯口固定好,利用烧杯中的热水蒸气对烧瓶的碘加热,就可观察到碘粉受热后直接升华…  相似文献   

4.
1 《观察磺升华》实验 ,教材是这样进行的 :如图 1 ,在烧瓶里放少量碘 ,并对烧瓶微微加热 ,注意观察碘状态有什么变化 ,停止加热继续观察烧瓶中碘的状态变化。  图 1       图 2    该实验缺点在于实验结束后 ,烧瓶清洗不方便。现改为如图 2进行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小烧杯、石棉网、圆底烧瓶各一个。步骤 :安装好仪器后 ,按课本P 59步骤进行。这样改进后实验现象直观 ,器材容易清洗。2 《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实验 ,如图 3,让木球从斜槽滚入水平槽 ,在水平槽里竖立一个弹簧片 ,它的下端固定 ,观察木球与弹簧片碰撞…  相似文献   

5.
1 <观察磺升华>实验,教材是这样进行的:如图1,在烧瓶里放少量碘,并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继续观察烧瓶中碘的状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中,这样做“升华和凝华”实验:在烧瓶里放入少量的碘粒,然后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注意烧瓶中碘的状态变化。我认为本实验存在以下缺点: 1、碘蒸气有毒,加热时容易从烧瓶口逸出,造成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观察物理现象的角度 ,谈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一、用有序的观察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  观察是在一定目的和任务的支配下 ,按照一定计划而进行的知觉活动。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往往是抱着看热闹、好玩的态度的 ,根本分不清主次和先后 ,因而教师在做实验时要善于把观察的现象具体化 ,明确告诉学生观察的对象和程序。  如在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时 ,首先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烧瓶里的碘 (观察对象 )。其次再引导学生按以下顺序观察 (观察的程序 ) :①加热前烧瓶里的碘是什么状态 ?②用酒精灯对烧瓶微微加热…  相似文献   

8.
1.产生背景:在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时,实验结束后,试管(或烧瓶)大多未清洗。2.原因:碘的蒸气有毒,能够剧烈地刺激人的口腔和鼻腔粘膜,吸入过多,则易中毒死亡。部分胆小、谨慎的学生怕出意外,故意省略了此步骤。3.引出的探究问题:能否把该实验器材做成永久的、安全的实验仪器?4.改进创新方法:将少量碘固体放入干净的细颈试管(或烧瓶)底部,用酒精喷灯将试管(或烧瓶)口的玻璃熔  相似文献   

9.
何海清 《化学教学》2001,(4):44-44,42
图 1是中学化学中证明HCl、NH3等气体极易溶于水进行喷泉实验的装置 ,实验中水往往不能充满烧瓶 ,喷泉结束后烧瓶中会余下较多的气体。若以50 0mL的烧瓶集满氨气 ,即使成功的实验通常也会余下 30mL左右的气体。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当然不能仅简单地以装置可能漏气而论。在装置不漏气的前提下 ,有些学习资料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现象进行过以下的一些解释 :( 1 )烧瓶中的水有一定的高度 ,水柱产生的压力对大气压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总要余一些气体。( 2 )氨在水中的溶解是可逆性的 ,烧瓶里的氨水中总会有氨气逸出 ,水不可能充满瓶。( …  相似文献   

10.
初二物理升华与凝华一节,要求教师演示碘升华的实验,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是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对于此实验,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①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而离讲台稍远的学生是看不清楚的;②实验时用酒精灯对烧瓶中的碘进行微微加热,“微微加热”实验难以把握,因为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达到600℃左右,而碘的熔点只有113℃,难免造成碘的熔化,而影响实验效果。针对上述实验不足,经过多年对此实验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案,实验效果明显,教学效果好,现供…  相似文献   

11.
一、实验及现象首先做下面实验 ,装置如图 1所示。图 1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实验装置三个连通的烧瓶里盛有二氧化氮和四氧化二氮的混合气体。然后用夹子夹住橡皮管 ,把左边的烧瓶放在热水里 ,把右边的烧瓶放在冰水 (冷水 )里 ,把中间的烧瓶放在室温水里 ,观察混合气体颜色的变化。可以看到左边混合气体受热颜色变深 ,右边混合气体遇冷颜色变浅 ,中间混合气体颜色无变化。图 2 盐的溶解热效应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然后依照上面的实验操作继续实验 ,装置如图 2所示。先将三个烧瓶分别放入盛有室温水的烧杯里 ,可以观察到混合气体颜色无变化 ,接…  相似文献   

12.
初中《物理》第一册中关于升华和凝华的实验是这样叙述的:“在烧瓶里放入少量碘,并且对烧瓶微微加热,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注意烧瓶中碘的状态的变化”.(图1为教材中的实验装置)我认为此实验应作如下改进:“将少量碘放入烧杯内,把烧杯放在铁架台石棉网上,再将装有适量的冷水的圆底烧瓶放在烧杯上,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加热过程中和停止加热后碘的状态的变化.(图2为改进后实验的装置)图1       图2  教材中实验存在的问题:1.用手拿着烧瓶并用酒精灯对其加热不当.用手拿着演示,教师距…  相似文献   

13.
一.浓度对2NON2O4平衡影响实验的改进将高中化学第三册实验1-6改进为如下实验,可得一个与原平衡体系完全相同的参照标准.温度稍有变化即可辨别其颜色差别.装置如图1所示,三个连通着的容器里,盛有NO2和N2O4达到平衡的混合气体,然后夹紧橡皮管A、B处,把一个烧瓶放入热水里,把另一个烧瓶放入冰水(或冷水)里,观察混合气体的颜色变化,并与常温时盛有相同混合气体的锥形瓶中的颜色进行对比.图1二.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的实验将二氧化硫收集于烧瓶后,按图2装置.缓缓通入硫化氢,即从烧瓶底部开始,沿着内壁由上到下析出淡黄…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三物理新编教材第四章“升华和凝华”一节中谈到:“用固态的碘很容易看到升华和凝华的现象,把少量的碘放进烧瓶里,微微加热,固态的碘就升华,产生紫色的碘蒸汽,停止加热后,会在烧瓶上看到凝华成固态的碘。”  相似文献   

15.
碘升华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物理》第一册第四章“热现象”中碘的“升华”实验,是一个必做的演示实验,教师按课本中的方法进行演示实验时,加热的程度掌握不好,很难控制瓶壁和瓶内碘块的温度,往往造成碘在升华的同时,与烧瓶内壁接触的小颗粒碘很快熔化了。学生往往认为;碘是先熔化,再汽化形成紫红色的碘蒸气。不仅演示实验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使学生造成错误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初中物理教科书要求教师演示碘升华的实验.笔者认为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法有以下几点不足:(1)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观察碘是否熔化,但是,离讲台稍远的学生是看不清楚的;(2)实验方法要求用酒精灯对烧瓶中的碘进行微微加热,由于酒精灯火焰的温度达到600℃左右,而碘的熔点只有113℃,难免造成碘的熔化,“微微加热”的尺度较难把握好. 针对上述实验方法的不足,笔者对这个实验的方法做了一点改进,将装有少量感的烧瓶放在沸水或较烫的热水中加热.由于沸水及热水温度不会超过100℃(一个标准大气压),这样就能保证碘的温度不…  相似文献   

17.
(时间:45分钟)一、填空题1.在烧瓶内放少许碘,并对烧瓶微微加热,可观察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______;停止加热,碘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一部分附着在烧瓶壁上,这种现象叫______.  相似文献   

18.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初中物理第一册课本p.46碘凝华、凝华的实验,因碘的熔点是113.60℃,所以原实验过程中会伴随碘熔化、凝固现象,在烧瓶底部集结成黑块,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我只将实验作如下改进,就可避免上述现象产生,并且实验更直观明显,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9.
具体方法是:圆底烧瓶中加人约Zg的固态碘,然后斜放在盛有90℃左右的热水的烧杯中.这时很快看到圆底烧瓶中出现碘蒸气,当碘蒸气充满整个圆底烧瓶时,烧瓶底部的碘仍是固体.最后,将充满碘蒸气的圆底烧瓶从热水中取出,片刻烧瓶内壁上结成计状的有光泽的黑色固体.碘的升华实验的改进@刘雨枫$江苏省东海县中学!222300@胡青江$江苏省东海县中学!222300  相似文献   

20.
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2课《压缩空气》中第一知识要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空气占据空间并有一定的体积 ,而教材中安排的2个实验却因直观性差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于是我便设计了一个便于观察和操作的实验 ,具体步骤如下。1 材料 :一个大漏斗 ,橡皮塞 ,平底烧瓶玻璃管 ,气球 ,烧杯 ,水。2 操作 :第一步 :用带有漏斗和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堵住玻璃管的上端 ,用烧杯往漏斗里倒入适量的水。讨论 :为什么漏斗里的水流不到烧瓶里去?实验现象明显而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由于空气占据烧瓶里的空间所以水流不进去。第二步 :用气球(里面没有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