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课程领域形成了"复原"和"创生"两种不同的教师课程理解取向。复原取向的课程理解强调教师要准确领会课程设计者的原意,而课程理解的创生取向则主张教师基于自身前见对课程意义的生成。其实,客观意义上讲,教师课程理解无绝对的复原,而创生式的教师课程理解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受制性。因此,我们应客观、辩证地看待两种不同的教师课程理解取向,并且从促进教师自身的前见与课程文本以及学生的体验三者"视域融合"的角度,来建立教师课程理解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2.
将意义创生作为研读教材的一种应然取向,有着深刻的意义。教育对象是一群有生命活力的"人",因而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除了要研究教材呈现的各部分内容的逻辑性、针对性与灵活性,还要研究学生的思维特征、生命性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不但要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而且要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用自己已有的"前理解"阐释教材中的"现知",并不断地与教材中的"现知"进行对话、碰撞,从而重构自己的"理解网络",实现教材意义的创生。  相似文献   

3.
从意义创生视角研读数学教材更加关注教材的教学性与意义性,根本指向在于把握教材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将自身、编者、学生等视域融合的意义理解过程,具有多样性、限定性、生本性等特征。不管是应然层面新手教师研读教材的视角转向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是实然层面新手教师对数学教材中拓展性课程资源的淡化处理问题,都迫使新手教师要从意义创生视角研读数学教材,其可能路径为:观念上激活新手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自觉意识与反思性实践意识,实践上可在问题情境、阅读材料、信息技术应用、例习题等方面加以行为跟进。  相似文献   

4.
生态式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通过相互作用而促进人的创生。创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长。生长是有限的、线性的,而创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独特性、新奇性。由此,在生态式教育视野中,教材不是“圣经”。也不只是“材料”,而是一个“对话”。为真正落实这样的教材观,教材必须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课程理解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教师基于自身的知能情意与思维方式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对课程现象、文本、事件等方面理解的过程。教师的课程理解有个人性、境域性、意义性等特点。从意义复原式课程理解转向意义创造式课程理解是教师课程理解的更深层次追求。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教学理解是教师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视野,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诸多教学观念的综合体现。具体言之,在科学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科学认识论"到"生活认识论"、从"再现原意"到"探究理解"的转向;在人文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意义复原"到"意义商谈"、从"强制灌输"到"反思理解"的嬗变;在实践理解进路中实现其从"教师自我解释"到"教学实践智慧"、从"教材课程观"到"课程文本观"的跃升。  相似文献   

7.
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虽然同为教材家族中的成员,但二者的理解范式不同,前者侧重关注意义生成,后者侧重实现跨界联通.面对信息、网络、媒介技术的融入,教师教材理解应聚焦核心概念,促使教材文本意蕴和智能意义相关联;突破单学科体系,形成学科逻辑—心理认知折中式的"思考视窗";构建"沉浸式"学习空间,促使普遍知识规范与"差异性语境"的融通,转向意义生成与跨界联通的融合,在平衡与协调中实现教师教材理解范式的持续迭代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师生基于文本和多元活动,建立意义场域的过程。以意义阐释和创生为指向的教学内蕴着意义的理解。教学理解是教师在坚守"创生"和"人本"的立场下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教师的教学理解包括对课程文本、学生和自身的理解。为了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应采取优化教学思维、增加理解力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虽然同为教材家族中的成员,但二者的理解范式不同,前者侧重关注意义生成,后者侧重实现跨界联通.面对信息、网络、媒介技术的融入,教师教材理解应聚焦核心概念,促使教材文本意蕴和智能意义相关联;突破单学科体系,形成学科逻辑—心理认知折中式的"思考视窗";构建"沉浸式"学习空间,促使普遍知识规范与"差异性语境"的融通,转向意义生成与跨界联通的融合,在平衡与协调中实现教师教材理解范式的持续迭代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教学理解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学是师生基于文本和多元活动,建立意义场域的过程。以意义阐释和创生为指向的教学内蕴着意义的理解。科学的教学理解是教师在坚守"创生"和"人本"的立场下看待教学意义的思维方式,包括教师对课程文本、学生和自我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教学理解,需要在凸显教学意义、虚心倾听、准确移情和自主反思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以课本为本",教师教学基本功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要舍得在理解教材上下功夫,具体可从下列角度入手:一是从新旧教材的"变化"中去理解教材;二是要慎重看待"用教材教";三是从学生的视角去理解教材.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创生的规则是什么?""教材创生的方法有哪些?"怎样解决教师教材创生中的这些疑难问题?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相关的教学条件是规范教师教材创生的三大因素,是教材创生的法度。  相似文献   

13.
"意义创生说"——教师理解课程文本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平 《教育导刊》2007,(6):15-16,25
"复原说"取向下教师理解课程文本带来了以下问题:课程缺乏动态性和生成性,教学失去创造生成的活力;教师主体的生命价值湮没在课程文本中,学生被灌输静态客观知识而缺乏创造力."意义创生说"认为,教师理解课程文本是教师与课程文本之间理解对话的过程,是教师和课程文本视界融合、课程意义再生和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随着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教材文本解读遭遇到了文本解读中的诠释学困境,即文本解读中“复原说”与“意义创生说”之间张力的矛盾。本文从哲学诠释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教材文本的解读应以教材文本为中心,是多元主体视域融合、多元主体对话、多元主体生命意义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代文本解读理论的发展,教材文本解读遭遇到了文本解读中的诠释学困境,即文本解读中"复原说"与"意义创生说"之间张力的矛盾.本文从哲学诠释学的视角出发,认为教材文本的解读应以教材文本为中心,是多元主体视域融合、多元主体对话、多元主体生命意义彰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材与学材都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理解二者的价值意义,建构起彼此间的关联,实行有意义的转换,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必修课。在从教材到学材、变教材为学材、融教材于学材的建设路径中,实践走向深入,理解走向深刻,创生走向深层。  相似文献   

17.
教科书价值发挥的大小、使用效果的优劣依赖教科书主体的不断理解、解释、表达与创造,这一过程本质上是对教科书的诠释。教科书的诠释遵循三重逻辑:知识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基础与依托、价值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立场与导向、教学逻辑是教科书诠释的进路与旨归。当前,教科书诠释存在一定的误区:“文本复原”和“无限扩展”式的诠释、“低级红、高级黑”式的诠释、“娱乐至死”“上纲上线”式的诠释。纾解教科书诠释的困境,要从忠实和创生取向转向相互调试,实现对教科书诠释的价值引领;从教师理解走向主体对话,促进教科书诠释主体间的视域融合;从文本解读走向话语分析,构建规范的教科书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讲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形式,主要运用语言对教材文本进行理解和传授。而在解释学中,理解是对文本的解读。透过解释学的视野,讲授被赋予新的蕴涵,具有理解的特征,即都是为了达到共同目的——生成意义,创造一个意义世界,构造师生有意义的生活。在讲授教学法屡遭责难的今天,从解释学的视角审视讲授,定会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教师课程理解的生存论意蕴——哲学解释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师课程理解是存在于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基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教师课程理解并非仅是作为达成课程目标的一种手段或工具,旨在实现对课程文本中课程设计者原意的复原,而是在事实上构成了教师生命存在的重要方式;教师对课程文本的理解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先见"构成了理解的基础和前提,通过理解最终所实现的则是课程意义的不断创生。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理解教材方面出现偏差.通过一元一次方程教学案例的呈现、评析,提出理解教材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进而阐述理解教材应以研读课程标准为基础、应把内容体现的数学本质作为理解教材的着力点、"用教材教"应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