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核心亮点:结构清晰,逐层推进。得分60分。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但,总有例外。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  相似文献   

2.
<正>核心亮点:层次清楚思辨深刻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作者的性格特质乃至人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溶解在个人作品之水中,性格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固然"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文品与文章有背离的可能,然也有边角可见其为人。内在人品、精神形象与外化表现息息相关,即便达不到完全一致,也终有相应透射。美国史学界在研究二战时流行过一句话:一个性格温顺善良的男人,他做梦也不会把刀插进一个孕妇的肚中。同样地,人的人品特质也是如  相似文献   

3.
北熹 《师道》2009,(11):47-48
中国现代文艺史上,丰子恺是一位难得的全才艺术家。他别致的散文,简淡的漫画,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但作为教育者的丰子恺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却不一定为人所熟悉。他的《教师日记》精短生动,文如其人,起承转合间都是他生命的气息,给人无尽启发。  相似文献   

4.
就初唐诗人宋之问创作《渡汉江》一诗的具体历史背景,以及宋之问当时的为人行事格调,指出《渡汉江》一诗清新健康的诗格与宋之问卑劣污秽的人格存在背离现象,并就封建文人的功利性追求、双重人格的作用、作家才气和文学修养的作用诸方面深入探讨此现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文如其人”是中外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意指作家的人格修养、性格气质与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的一致性。而纵观中西文学史,“文人相悖”的现象屡见不鲜。深究其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创作的技巧性掩盖了作家现实生活中的日常个性;一是人性的复杂性使其在作品中的表现亦真亦假,“人”、“文”难分。  相似文献   

6.
黄秋耘首先应该是一位战士,然后是一位文人,他以战士的信仰、姿态为文,以文人的谦和、理想的气质为人,战士的气魄与文人品格的结合,使他成为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和理想、温和的"超人主义"者。黄秋耘是文坛上的"多面手",他的爱国主义的政治信仰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一起发酵,使其评论文章以"干预生活"为中心要点,其杂文风格与当时政治的变化也有很大的关系,散文作品则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与现代性的精神气质结合,呈现出一种现实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目前,学生的作文,毋庸置疑地普遍存在着胡编乱造、寻章摘句、剪辑拼凑、无病呻吟的"做"文现象.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的释放真我,表达自我呢?  相似文献   

8.
<正>观点游移、论证松散作文示例及诊断"文如其人"总有其理◎浙江一考生寻求作品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是否一致的道理,正如寻求一个人行为做事及其行事风格是否与其本人有一致性的问题一样,是人与其反映的问题。我认为大部分情况下作品格调与作者人品应是一致的,会有背离的现象,那也应该是少数或是极少数。  相似文献   

9.
"文如其人"是一种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文学观念,"文人相悖"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深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大致有如下方面:其一,作家的性格特质是丰富多彩的,而表现在某部或某些作品中的性格特质却并不都带有某种典型性,读者以个别或部分作品来论定作品风格特征的现象,往往造成这种背离;其二,因为作家在创作时,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创作出的作品并非是他人品的真实体现,有些作家在创作时进行自我伪装,欺骗了读者,达到换取群众的同情的目的;其三,文学创作经过富有技巧性的艺术加工,往往隐藏甚至掩盖了作家的日常个性,经由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可能并不是作者风格的真实体现;其四,作者的人格不可能完全投射到文学作品中,人格不能混同于文格。  相似文献   

10.
<正>《张衡传》作为古代经典,一直入选高中语文教材,那么,经典永流传的理由何在呢?文中的传主张衡的价值又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人为为人"。"人为为人",是复旦大学教授苏东水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提炼与总结,意思是中国文化和作为文化承载者的中国文人,既有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又有为他  相似文献   

11.
柯小卫 《生活教育》2014,(17):123-125
正读了朱建人老师新著《做教育的拓荒者》后,使我进入到了一片新的境界,书中文章内容大都于近年来人们热议的学校教育现象有关,然而作者在评论这些现象时,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真切、客观、冷静,如同作者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一样,饱学、睿智、为人真诚,可谓"文如其人"。同时,作为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研究的学者,在对教育现象发表评论,阐述观点时,至情至理,诚恳平实,不时发出"呼唤"声音,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教育情怀与责任感。书中收录92篇文章,分为五辑,从  相似文献   

12.
朝鲜文学家李德懋的《入燕记》是其人格和文格的重要体现。从《入燕记》的具体内容,可以发现李德懋身上的中国文人质素:李德懋情真而爱人,可谓"仁""礼"兼具的真儒;寄情山水,渴望自由闲适的隐者生活;对优美、壮美等多种文学风格兼收并蓄,且以诗文雅正为最高典则。这反映了李德懋受到中国文人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并将其鲜活地内化到自己的为人为文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30年代,青木正儿就已经开始运用"文学思想史"的研究模式展开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通过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考证与复原,他试图折射出中国文学思想史的发展轨迹。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自然"成为中华文人艺术生活的最高理想。这种自然崇拜不仅在中华文人的艺术生活点滴中呈现,而且在中国文艺的美学追求中表现。  相似文献   

14.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名篇佳构。文艺心理学认为:任何一篇文艺作品总是在背后含蕴着创作者的个性、经历、心态等等,亦即“文如其人”。透过这两篇同作于庆历六年(1046)的名作的艺术审美风貌、以及忧乐似异而所虑实同的题旨的表面,我们可以寻绎出他们——这两位封建文人质同而形异的人格与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被誉为中国古代隐逸诗人之宗,他那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高尚人格,千古以来被人们传诵不衰。其诗质朴自然、冲和平淡,文如其人,人文相属。且与自然相合,情景交融,境界高迥深远,深得文人士大夫和普通老百姓的喜爱,对唐代田园诗派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影响。《饮酒》(其五)作为其田园诗的代表作,既是陶渊明人文境界的最美绽放,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  相似文献   

16.
南唐词人冯延巳以词闻名文坛且"领袖于南唐",其词造语清丽,词风唯美,情致缠绵,语言典雅,境界开阔,为后人所推崇。而结合冯延巳的为人和仕途,其人品为当时人所不耻并受到诟病和谩骂。在中国文学讲究"文如其人"这一传统背景下,他的人品问题却在历史中被淡化,而作品却流传千古,我们可以以西方唯美主义文论来解读这种艺术与道德,即词品与文品的二律背反问题。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是一个怪才,无论为文、为人,均深具狂士的特征.本文试图从传统文人的心理层次,把握郑板桥应世省己的方式,勾画其心态的基本表象.  相似文献   

18.
正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是后人对前人一种文艺现象的认定与归纳。对于文人画可溯源至汉的观点,我不以为然。文人画,无疑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特定文化现象。明代董其昌断言:"文人之画自王右丞(王维)始。"因为在王维之前,没有任何能够自成体系的体现文人士夫画的特征,更缺乏这种系统的感知与创作实践。文人画不同于民间绘画、宗教绘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后期,在小说、戏曲等娱乐性文艺逐渐走向民众的同时,以赠诗、寿序、墓志等为代表的应用性诗文,在社会生活中也被广泛使用,并形成一种消费风气。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文人尤其是佃文谋生的布衣文人的代耕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这些诗文,多为受人索请而写,“本无是情,而设情以为之”,所以文学性不强,但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千百年来,陶渊明的人格魅力润泽了无数文人的心田,最核心的当属他的"真",文如其人,任真自得,真诚忠厚,抱朴守真……在那个政治动乱的时代里,他的"真"为中古诗坛吹进一股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