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肖宗六 《湖北教育》2003,(23):19-19
粗读《鲁迅日记》后,我产生了一些疑问。例如1922年的日记为何失落?为什么鲁迅的日记写得如此简单,只记一些生活琐事?日记中只记生活琐事有什么意义?我们从《鲁迅日记》中学习什么?这些疑问,我只好自己来回答。  相似文献   

2.
5月27日,来自土耳其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与中国读者聊天时,披露了他对中国文学的偏爱,“我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上世纪40年代,我就阅读了土耳其文有关孔子的文章。60年代,我读到了鲁迅的《呐喊》。80年代初,我去了美国,在那儿我读到了英文版的《红楼梦》。”帕慕克说,《红楼梦》非常好,当然是一部经典。此次在北京,帕慕克还亲眼看到了《红楼梦》中所描写的那些场景。帕慕克透露,他最近开始读一些孔子的著作,“另外我在20世纪60年代读过鲁迅的作品,那时,鲁迅的作品已被翻成了土耳其语,实际上我自己就有一本1968年的土耳其语版的鲁迅作品,我这次会把它带到鲁迅的故居。”  相似文献   

3.
2012年2月,我寻思着在图书馆找了两本书,一本是《鲁迅精品集》,另一本是《胡适传》(白吉庵著),细细品味,思绪悠长。有关这两位精神导师和文学巨擘的故事有很多,世人的评论也不少。我一直想对两位大家作一番感想,想想他们给予了我们什么。静下心来,我回想、梳理了一些他人的评价和自己的思虑,渐渐有了一些头绪。在2011年,我曾看过一期《锵锵三人  相似文献   

4.
大师对话     
巴金是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鲁 迅。   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 中间用自己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巴金   (《文汇报》2000年12月26日)  相似文献   

5.
老作家聂绀弩同志,为《萧红选集》作序,题目是《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新文学史科》1981年第1期),文中记录了萧红谈话中关于对鲁迅先生小说的一些看法,她对鲁迅先生有着诚挚的敬爱之情,因为是鲁迅先生为她打开了当时中国“文坛”的窄门,是引导她从事文学创作的导师。她在谈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说:“鲁迅是一个自觉的知识分子,从高处去悲悯他的人物。”于是联系到她自己的作品,便说:“我觉得不配去悲悯他们,恐怕他们倒应该悲悯我咧!  相似文献   

6.
人们对于鲁迅的著书立说颇为喜爱,做了大量的欣赏和研究工作,而对于鲁迅的生活日记则不是那么关注,鉴赏和探究都比较少。因此,我要在这方面来谈谈自己学习鲁迅日记之后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再度渡日现在一般给鲁迅写传记或编年谱(年表)的同志,都认为鲁迅于一九○二年三、四月间到日本留学,最后于一九○九年夏间回国(中间曾经两次回家度暑假,不久即返回东京求学),此后就没有再踏上三岛的土地了。但是,近来日本学界对此事有新的发现。那证据就是鲁迅一九一一年给许寿裳的信。我看了这种消息后,就对鲁迅的原信和有关的一些资料进行了查看,觉得这种发现不但是新鲜的,也是可信的。现在我试从这方面进行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8.
人们对于鲁迅的著书立说颇为喜爱,做了大量的欣赏和研究工作,而对于鲁迅的生活日记则不是那么关注,鉴赏和探究都比较少。因此,我要在这方面来谈谈自己学习鲁迅日记之后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9.
谈《琐忆》     
回想建国以来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 ,大多强调鲁迅先生品质战斗性的一面 ,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阐发得比较充分 ,但是关于他对同志 ,对青年的爱就强调得很不够。我认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鲁迅先生伟大人格在不同方面的两种表现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对敌人恨 ,对同志必然是爱。所以我想在我的纪念文章里应该两方面都讲一讲。三十年代我作为一个青年 ,曾经和鲁迅先生有过一些接触 ,亲身感受过他对青年的关心爱护 ,因此 ,想从后面多说一些 ,这就是我写《琐忆》时的指导思想。196 1年是鲁迅先生诞辰 80周年纪念 ,我从上海…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三年,鲁迅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写道:“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果戈理的作品,不仅在思想上对鲁迅有所启迪,而且对鲁迅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我从构思、形象、心理描写三个方面,把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和鲁迅的《狂入日记》加以比较,从中可看出鲁迅是如何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重点通过突出的外貌特征 ,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来叙写作者心中的伟人———鲁迅的形象。二、课文解读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的见面经过 ,虽然只有一面 ,但是 ,给“我”的鼓舞却刻骨铭心。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通过品读外貌描写 ,了解鲁迅先生卖书给“我”的经过 ,体会作者对先生的思念和敬仰。(二 )问题情境这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一个最值得探讨的问题吗 ?(三 )交流对话1 .教师与学生对话话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鲁迅先生的一次接触 ,对先生…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诞生百年纪念日快到了。我想起了一些与鲁迅先生交往的往事。岁月匆匆,那已是四十年前的事了。我与鲁迅先生交往,开始时是与美术有关的。我年轻时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那时对鲁迅先生一点也不理解(还曾经吵过架,可参看《集外集拾遗补篇》上鲁迅给我的两封信)。后来有了好感,一方面是因为看了他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的那些尖锐的杂文,虽然不大懂,但喜欢那个调调,甚至想模仿一下;另外,则是由于看见他也介绍木刻、版画、谈论美术。一九三三年秋天,我在叶紫家里和陈企霞谈起上海街头巷尾旧书摊上儿童看的连环  相似文献   

13.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个集子是鲁迅的回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1906年离开仙台,1909年回国,此时距作者辞别藤野先生去东京,已经20年了;从日本归国,也已经17年了。鲁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其实,这并无特别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对旧事的回忆也未必需要有特别的人生因素,虽然本文结尾说到忆及藤野先生与当今的联系,但鲁迅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有时我常常想”“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可见这种思念与时局并无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在他光辉战斗的一生中,经历过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发展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从前期主要相信进化论到后期成为一个阶级论者的思想发展过程。尽管有些鲁迅研究者对鲁迅思想转变的具体时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的意见,对鲁迅前期的思想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1927年,也就是鲁迅在广州那一年,鲁迅的思  相似文献   

15.
鲁迅作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名篇有二三百篇,涉及的名家不下一二百位。在这些作家中,鲁迅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个。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所有作家,没有谁可以与他并提:出现的频率最高,入选的作品最多。一些作家在谈及鲁迅作品对自己的影响时所举篇目,大抵不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范围。一些鲁迅研究工作者在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几乎都讲到中学语文教师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在宣传和普及鲁迅作品,继承和发扬鲁迅精神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中学语文课堂成为传承鲁迅这笔宝贵的民族精神遗产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将成为全民族绝大多数人认识鲁迅、走向鲁迅的主渠道,同时,也是中国知识界认识鲁迅、走向鲁迅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我在北大上课,每年都要讲鲁迅,每年我都感到会遇到一些障碍,有的学生对鲁迅作品表现得很厌烦。调查后我发现是中学的语文教育出了问题。中学教材所能给予学生的,不能让他们接受。中学语文教育提供的鲁迅形象是僵化的。我想,应该在中学就把鲁迅的形象扭过来。●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现在是理想和信念丧失的时代。我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心出了问题。解决民族精神的问题,要从孩子抓起。一个知识分子,一定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还要把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变成可以操作的行动,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事情。我觉得关注语文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件事。●任何改革都要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应该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我们恰恰在这个方面不行,很多改革仓促上阵,容易形成长官意志,或者脑筋热了就拍板。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到几代人,稍不谨慎就会出大问题。研究要跟上,才能进行科学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有关键的几点,一个是教材,还有一个就是评价体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这是编辑部朋友给我出的一道难题,近 20年我已经脱离中学语文教学岗位,在大学里讲鲁迅作品,因此只能根据大学教学的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思考,不一定符合中学教学的实际。我姑妄写之,诸位老师姑妄看之,或许在某些方面会有所启发,如毫无参考价值,不妨弃之一边,就算我交了一份白卷吧。我想分几点来说。 (一 )重观鲁迅   在近年语文教育改革的讨论中,许多人都对鲁迅作品教学提出了许多批评,诸如选文不妥、教法不当,因而导致学生对鲁迅产生逆反心理,等等。这都是有道理的,应该引起注意。但如果因此而怀疑或否定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相似文献   

18.
有许多的中学生朋友来信询问,“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鲁迅小说中的“我”有些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些则未必,而有的并非以“我”出现的人物则又有鲁迅的影子,但无论哪类作品,鲁迅的小说都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就从叙述、故事、“意思”(鲁迅语)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南方日报》记者就鲁迅后人认为鲁迅被国人误读这个问题,专访了著名文学史家、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钱教授说,据我了解,中小学生对鲁迅普遍存在一种敬畏之心,有距离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材对鲁迅的选文有问题,一些文章并不适合中小学生读,会造成阅读障碍,而另外一些精彩的却遗漏了。  相似文献   

20.
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些书,一些我认为很不错的书。当然,我这么说很有狂妄的嫌疑,因为开列书目这种事情向来都是诸如梁启超、鲁迅、胡适等大师所做的——我就是本着良心和自己有限的阅读经历给大家介绍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