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儒、道、佛三家学说在对待现实人生的态度上是截然不同的,但都追求一种超越世俗、超越物累、超越自我的人生境界.孔子的"四毋"说、庄子的"三无"说和佛家的"破二执"说,都是为了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精神境界.三家学说中的自我超越哲学,对净化人们的心灵,消除人的私欲心,是很有警世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新的理念、新的视角,提出了什么是自我超越、为什么要自我超越、如何实现自我超越三个方面的问题和的看法,并着重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如何提高学习力和改变心智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们现在讲企业管理,也要重视"内心修养"的问题.企业的内心修养,当然包括个人.但企业的内心修养,毕竟同个人内心修养不同.企业内心修养的功夫,就是内在于企业素质的生成和发育、内在的自我激励、自我的培育和发展,每个企业都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视"阴阳五行"为封建迷信或伪科学的错误观念给予纠偏,强调"阴阳五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人们对它应该有正确认识."阴阳"和"五行"观念都是古代先民对日常生活、生产经验的概括,具有朴素的唯物因素.虽然后来发展成唯心主义的"五德终始"说,但应该看到它们体现了古代思想家敢于否定鬼神作用、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勇气,并且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华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特征.对其思想的局限性,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给予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论"师德"     
简启华 《职业圈》2007,(13):183-185
在和谐的人类社会中,每个人要有社会公德,每个行业要有职业道德.狭义的师德是对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职业的具体要求.广义的师德是对每个人每个行业的基本要求.在社会的各项工作中,领导者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领导的本质就是师,所以领导者不仅要具备广义的师德,还要具备狭义的师德.高度的智慧是师德的本质,所以人人应该重视开发智慧.  相似文献   

6.
曾进 《文化博览》2005,(11):14-15
"上班真的有那么重要吗?老实说,真正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或从工作中自我肯定的人到底有多少?很少.大多数人工作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生存.但生存就真的要去工作吗?其实生存不需要这么多钱.但整个社会已经架构出你必须要用很多钱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你就必须工作,这是违反人性的."  相似文献   

7.
法国学者让-保罗·萨特除了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身份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在学界占有重要地位的身份,就是剧作家和戏剧理论家。萨特的戏剧融入了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包含了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思考和判断,因而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实际事务的介入态度。其戏剧作品具有反映社会境况变化的特点,因而被萨特本人定义为"境遇剧",而剧作中的人物角色也生动地体现了萨特的创作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进过程。本文将通过分析萨特主要戏剧作品中人物角色的表现形式,探究萨特戏剧创作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付军 《文化博览》2006,(10):34-35
记得小时候有句很流行的口号:打倒"孔老二"!孔老二是谁?孔子也。于是,从那时起,我就认定排行老二的都是坏人,理由很充分:孔老二孔老二,看到没,在家里肯定是排行老二!那时和弟弟打架,我就会喊出一声很响亮的口号"打倒付老二",弟弟就会闻之色变。长大后学习孔孟之道,细细一想,孔子的哲学,不就是一种活生生的老二哲学吗?孔子用自己的政治理想给中国人设计了一种老二型社会:人人礼让,个个知趣,不为福始,不为祸先。孔子是万世先师,他的哲学,就是中国男人的哲学。于是,许多中国男人都成为老二哲学的忠实信徒:不当老大,甘当老二。臣子面对皇帝,要甘当  相似文献   

9.
李彦宏 《职业圈》2011,(34):59-59
很多企业是在不受人关注的时候成长起来的。黑马不受关注是一件好事,这是一种奢侈,也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10.
很多企业是在不受人关注的时候成长起来的。黑马不受关注是一件好事,这是一种奢侈,也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11.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12.
文明有古今东西之分,如果说现代西方文明与科学——赛先生——有直接关系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明显然是赛先生之前的文明。这说明赛先生之前、之外还有可以创造文明的先生,即科学之外还有“学”。中国古代文明与中华民族独有的道器之学有着因果关系。中华先贤从自然之道与自然之物中汲取了发明创造的智慧,形成了“以道论之”的思维方式。中华先贤以道论天地,以道论万事万物以及一事一物,以道论器,以道论技,以道论术,论出了一部部经典、一件件器具以及一项项技与术。中华先贤的创造,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大都具有领先意义。道器之学以尊崇自然、和谐自然为基础,所以道器之学创造的文明是可以延续的文明。现代科学以征服自然为目的,所以科学创造的文明是不可以延续的文明。在天地、空气、水以及人类本身受到严重污染的今天,发明创造借鉴与尊崇自然的传统智慧,是必要与必须的。  相似文献   

13.
○ 引言关于《金瓶梅词话》的作者问题,学者们有两种意见。一是某个文人独立创作;二是几个文人集体创作。最早谈及《金瓶梅词话》作者的,是为《金瓶梅词话》作序的欣欣子(生平不详)。他在序中说:“窃谓兰陵笑笑生作《金瓶梅传》,寄意于时俗,盖有所谓也……吾友笑笑生为此爰罄平日所蕴者,着斯传,凡一百回。其中语句新奇,脍炙人口。”笑笑生是一个化名。为了寻找这位笑笑生的真实身份,不少研究者进行了多方探索,结果分别找到了数十位大大小小的人物来担任《金瓶梅词话》的创作者。这是从文人独立创作的角度出发考察后得出的结论。这些结论还…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的“国学”热中,正确的态度是应当给“国学”一个准确的定位。“国学”既是一个可以成立的独特的学科,也不应使其庸俗化。“国学”的提出,是中国学人在西风东渐的文化背景下现代学科重新划分中的应对智慧和策略的体现,“国学”的内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学科范围内的学术。“国学”应当是一种学术的定位,讨论“国学”的范围,是学术的范围,而不是全社会,因此,对出于商业目的的大众传媒的炒作应当保持警惕。给“国学”一个定位,给传统文化一个“度”,对近二十几年的文化热进行反思,乃至于对今后的文化取向的选择,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前七子文章复古运动及其所标举的“文复秦汉”说虽然于中国文学史、文论史上声名甚著,但落实到具体问题,则学术界对之的研究一直有显薄弱。本文对尚存的前七子运动的许多观念性史料做了仔细的开掘与整理,并在将前七子“文复秦汉”说分述为若干个意义向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冀望借此而可对前七子文章复古思想有一清晰与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香草美人”意象及“求女”等情节的运用,使得《离骚》若隐若现地隐含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性恋意识。为人们所详加讨论的“男女之恋”不过是其中一种,却往往被视为君臣关系的隐喻或象征。而从全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来看,《离骚》中存在三种可能的性恋模式,即异性之恋、自恋和同性之恋,它们从现实层面、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反映屈原的整个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包括其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17.
孔子"仁"学说的功利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从"大功利观"的角度肯定了道德论与功利论的同一性,指出迄今为止研究中国传统道德学说的论著,仍然有过分地强调两者的对立,而忽视甚至完全抹杀它们之间的同一性的倾向.同时以孔子"仁"论为例阐释了其道德学说的人本特色和功利特色,发掘其中功利论内涵与道德观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尝试着为中国古代道德思想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考察了“国民”与“奴隶”二词的渊源及其在清末从古典意义向近代意义的转化过程 ,分析了当时围绕“国民意识”与“奴隶”根性问题的讨论情况 ,并探讨了二词内涵在当时转化与流行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受白璧德(Ieving Babbitt)新人文主义的影响,在文化观上,“学衡派”强调新旧调和与东西调和,反对新文化派提出的“弃旧图新”和“以西代中”的主张,不赞成新文化派对孔子和儒学的激烈批判,认为孔子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主张伦理道德的改革而反对伦理道德的革命。在文学观上,“学衡派”以道德为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视五四新文学运动为浪漫主义而加以反对,并在“文学的历史进化观”、文学的新与旧、模仿与创造等问题上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派观点相佐并,进行过论争。在人生观上,“学衡派”认同白璧德的“人生境界三等说”和“人生二元之说”,主张以“人生二元之说”为“道德之基本”,既反对禁欲,也反对纵欲,希望人们能够做一个“以理制欲”的人文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两方面证明孟子的"浩然之气"取自道家一、孟子以前儒家无此传统;二、"气"的修炼见于<老子>的"抟气致柔",是道家的固有之术.同时,本文还有这样的判断练气的古宗教之术,尚不是老子的发明,它应当始于渊源更为古老的神仙教.进而本文认为,孟子所以修习道家之术,乃是为着应对生命的困境,克服意义的焦虑.因学派之间的壁垒及"气"之一术与儒家学术整体上的不合,因而练气之术并没有真正融入儒家的传统,只是孟子的一段"绝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