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卡他布兰汉菌是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过去一致认为无致病性,但据近年来研究表明,该菌是一种具有相当临床意义的病原菌,它可引起儿童的中耳炎、鼻窦炎,全身性的感染,在成人的下呼吸道感染中,布兰汉菌占到3—4%,而且该菌产β-内酰胺酶菌株增加迅速,使部分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就其特性本文提醒人们应重新认识布兰汉菌,驿本菌引起的临床感染应引起临床工作者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卡他莫拉(布兰汉)菌(Branhamella catarrhalis,BC)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有报道在痰菌培养阳性标本中,卡他莫拉菌阳性率达20.97%[1],但由于临床上对卡他莫拉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重视不够,以致在痰培养中发现“口腔正常菌”而未能明确诊断并影响治疗,现将卡他莫拉菌肺炎一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教师。多年来因慢性咽炎而常自服SMZCO。1995年3月15日因发热、咽痛,临床诊断“上感”而以青霉素钠(800万U/d)及病毒唑(0.2g/d)联合静脉滴注4天,体温未回降,并渐出现咳嗽、咳黄色脓痰伴右侧胸痛。胸片示…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20世纪的伟大发明之一,拯救了数以万计生命.然而,随着抗生素临床应用的普及,由β-内酰胺酶导致的致病菌耐药性问题也日益突出.耐药菌的进化和传播严重影响到人类健康和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因此,检测/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感染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特异性检测、抑制β-内酰胺酶的相关方法和临床应用已有报道.本综述主要阐述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耐药机理,总结近年来β-内酰胺酶荧光探针和抑制剂的发展,以期为今后设计特异性高、灵敏度强的该类荧光探针和抑制剂提供理论依据,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 ,主要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等引起。产ESBLs菌耐药性扩展到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 ,而且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交叉耐药[1] 。它们很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流行和院外耐药菌的扩散。临床实验室应对此菌作出及时、准确的报告。现把我院ES BLs菌的发生率和耐药特点报告如下 ,以供临床参考。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 所有菌株系我院 2 0 0 1.6~ 10月住院和门诊病人送检的痰、尿、脓、分泌物 (尿道和阴道 )等标本。1.1.2 药敏纸 均购自杭山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临床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襄樊市中心医院门诊和住院部送检的呼吸道感染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分离出病原菌536株,并按照NCCLS标准用K-B法对临床肺部感染患者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从1327份合格痰液标本中检出536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居首位,占66.04%,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最低;革兰阳性菌占33.96%,对万古霉素100%敏感。结论: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耐药菌株逐年增加,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细菌,且其耐药性严重,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和避免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出现尤为关键。临床上有呼吸道感染证候的可疑患者,应做痰液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避免在临床上盲目用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常规药敏试验中筛查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氏菌,了解其耐药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587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酶阳性率,并对其体抗生素耐药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总阳性率24.7%.219株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菌株66株,阳性率30.1%,368株大肠埃希氏菌中ESBLS菌株79株,阳性率21.5%.ESBLS产酶株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的耐药性高达86.4%—100%.较不产ESBLS菌株高74.6%—83.1%.所有受试菌对亚胺培南均敏感.结论:治疗ESBLS细菌引起的感染,应用碳西霉类、头霉烯类,或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本地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现状,帮助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或API鉴定系统及K-B法,对1326份痰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1326份合格痰标本分离检出病原菌982株,检出率74.1%.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共540株,占54.9%;革兰氏阳性球菌共196株,占20.0%;真菌共246株,占25.1%.1326份合格痰标本中检出存在混合感染的标本176份,占13.3%.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最低,其次是头孢哌酮和阿米卡星,对氨苄西林耐药力最高,234株克雷伯菌中ESBLs阳性菌89株,占38.0%;50株大肠埃希菌中ESBLs阳性菌20株,占40.0%.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分别高达97.5%和97.2%,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其次对环丙沙星较敏感.9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MRSA57株,占63.3%;75株表皮葡萄球菌检出MRSE42株,占56.0%.结论:在下呼吸道感染中,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但真菌引起的感染高于阳性球菌引起的感染,混合菌感染占了一定的比例,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累加的大样本数,综合分析大肠埃希菌药敏实验结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国内医药类核心期刊等杂志上的相关内容,遴选近四年来多个实验室报道的药敏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大肠埃希菌对其主要抗菌药物的药敏率。结果被测7495株至10114株大肠埃希菌对9种主要抗菌药物的药敏率各不相同,产生与非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药敏率均高的有六种,其药敏率无差异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另3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率明显要低,产ESBLs和非产ESBLs菌株药敏率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抗大肠埃希菌感染临床治疗中,应尽量选用前6种抗菌药物,另外3种抗菌药物则不宜选用。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发病有密切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重视。一般认为"无幽门螺杆菌就无溃疡",但目前对其致病因素和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认为是该菌丰富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氨及其"空泡毒素"引起粘膜损伤,在胃酸作用下受损部位形成溃疡。同时,该菌产生的氨使pH增高,反馈性引起胃泌素分泌增多,使胃酸大量分泌,导致溃疡。基于该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关系如此密切,因此,临床对消化性溃疡在传统抗酸治疗、保护因子应用的基础上加用除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医院内感染监控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检测,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共分离出281株铜绿假单胞菌,敏感性较高的分别是亚胺培南(89.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6.5%)、头孢他啶(86.1%)和头孢吡肟(82.8%),亚胺培南有耐药增加的趋势。其来源主要是痰液和创面分泌物(脓液)标本,科室分布主要以骨科、内科和脑外科为主。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存在较严重的交叉耐药及多重耐药现象。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及早进行菌株培养和药敏,是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和耐药上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由非发酵菌引起的机会感染和院内感染日趋增多。本菌属因具有分布广泛、传染途径多样,及耐弱菌株逐年增多等特点,已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发病有密切关系,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重视。一般认为“无幽门螺杆菌就无溃疡”,但目前对其致病因素和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主要认为是该菌丰富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氨及其“空泡毒素”引起粘膜损伤,在胃酸作用下受损部位形成溃疡。同时,该菌产生的氨使pH增高,反馈性引起胃泌素分泌增多,使胃酸大量分泌,导致溃疡。基于该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关系如此密切,因此,临床对消化性溃疡在传统抗酸治疗、保护因子应用的基础上加用除菌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河西学院学报》2015,(5):67-73
目的: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加强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送检,对普通病房患者和I CU病房患者病原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统计所分离菌株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特点.结果:本次调查以革兰阴性杆菌最为多见,其次为真菌,革兰阳性杆菌所占比例最少.在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排前四位的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氏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杆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杆菌均普遍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株.真菌主要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结论:下呼吸道感染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菌,其次是真菌,不同菌种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同,在临床上,应合理选择靶向抗感染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β-酰基苯肼类显影促进剂的研究进展.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肼衍生物引起感染显影的作用机理;分析了该类化合物产生高灰雾和自阻效应的原因,并提出了消除的措施;阐明了各种取代基与感染显影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大肠埃希氏菌是人类和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主要成员,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能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作为条件致病菌而引起肠道外感染。其中以尿路感染最为常见。近年来,因为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细菌间R因子相互传递,耐药菌株明显增加,给临床作药带来了很大困难。通过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可为临床合理选用有效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我们测定了引起尿路感染的大肠埃希氏菌对常用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和材料对辐裂锈革菌提取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运用波谱学技术( NMR、MS、UV、IR)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解析。从辐裂锈革菌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1)grifolic acid,(2)4-(2′,5′-dihydroxyphenyl)-(E)-3-buten-2-one,(3)反式-1-(4′-羟基苯基)-丁-1-烯-3-酮,(4)原儿茶醛,(5)对羟基苯甲醛,(6)亚油酸,(7)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8)过氧麦角甾醇。所有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坏死性筋膜炎是由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所引起的严重混合感染,其主要病变是皮肤及皮下脂肪、筋膜组织发生广泛性坏死,扩展迅速。本病少见,死亡率高达60%~80%。我科收治一例坏死性筋膜炎患儿,经及时确诊,抢救,精心治疗和耐心护理而转危为安,现将我们的临床护理介绍如下:1 病例介绍 患儿男,17/15岁,因腰、背、臀部皮肤紫色硬肿1天伴精神萎靡,于1997-12-3日急诊  相似文献   

18.
利用现代色谱技术和光谱技术从高等真菌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麦角甾-5,22-二烯-3β-醇(1),麦角甾-7-烯-3β-醇(2),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3β-醇(3),麦角甾-3β,5α,9α-三羟基-7,22-二烯-6-酮(4),(2S,3S,4R,2'R)-2-(2’-hydroxytetracosanoylamino) octadecane-1,3,42-trio1(5),3,7-dihydroxy-9-methoxy-1-methyl-6H-benzo[c] chromen-6- one (6),3,4',5-trihydroxy-6’-methyldibenzo-α-pyrone (7).其中化合物(6)和(7)是首次从该菌里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常规用药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 用“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诱导型β内酰胺酶,体外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结 果 11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 67株产生诱导型β-内酰胺酶.头孢西丁和替卡西林耐药率 分别达到了90.9%,80.2%;其他10种药物耐药性均呈上升趋势.如亚胺培南达到18.1%. 结论实验证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日益严重,应高度重视它的耐药性的变化趋势,强调 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襄阳市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原体(Uu)感染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使用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剂盒对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进行Uu培养,培养阳性者做药物敏感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Uu感染患者中,以20~40岁(87.10%)患者为主要感染人群,女性(57.31%)多于男性(42.69%);对10种常用药物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克拉霉素、强力霉素、罗红霉素敏感率较高,依次是92.60%、81.02%、73.62%。而对司帕沙星、氧氟沙星耐药性较高,依次是71.16%、42.70%。结论 Uu引起的泌尿生殖道感染及其耐药性问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Uu已对常规抗生素产生较高的耐药性,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建议襄阳地区对Uu感染者可以首选克拉霉素,强力霉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