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来源,借助生活经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且能降低  相似文献   

2.
杜增科 《新疆教育》2013,(11):136-13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形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中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实际和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之中,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3.
现代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大致有三种:体验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我发现,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十分重视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所体验。因此,体验学习成了数学学习的又一境界。在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探索和研究。一、创设情景,让学生知道日常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数学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实际,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但它又服务于社会生活,人们每天都离不开数学。如何让学生体验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数学课上,结合学习的内容,我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进行体验…  相似文献   

4.
窦体红 《科学课》2009,(5):50-51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科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研究情景,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实践、发现和体验,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着力于学生的学,注重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强调的是实践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创设化学教学情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情景,就是使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一种环境或背景。它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背景,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生活,给人以无穷的体验、感悟和经验与知识的积累。因而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信息,以生活情景为载体,可以更自然地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而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让学生体验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这一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实现具有现代意义的“由生活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因而科学并有效地创设化学教学情景,是新课…  相似文献   

6.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现实情景,让数学课堂与生活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处处皆数学 ,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体验数学的价值。一、创设情境 ,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应善于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使数学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例如 :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时 ,就可以模拟乘坐公共汽车的情景 ,让学生轮流当乘客上、下车 ,从而把枯燥乏味的加减混合运算生活化、情景化 ,使学生乐于接受 ,…  相似文献   

8.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社会实际和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从而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利用生活经验 ,引出数学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提炼出生活中的数学材料 ,利用学生头脑中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引发一种学习的需要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存在于我们的实践生…  相似文献   

9.
数学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因此,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冯建德 《考试周刊》2014,(74):78-78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教师精心设计富有真实性、有效性、探索性、针对性、适度性的情境,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品尝到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从而更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教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因此,必须开放课堂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让课堂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习有用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  相似文献   

12.
李振玲 《河北教育》2006,(12):40-41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当然。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它成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我在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时,就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很自然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新知。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根据亲身经历实际问题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看,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调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  相似文献   

14.
王红霞 《学苑教育》2012,(20):68-69
问题情景的设置可以有效地引领学生融入知识体系,主动去探讨知识。有效的问题情景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授数学知识也应让数学回归生活,将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到问题情景之中。  相似文献   

15.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为了激发学生思维,必须给学生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想方设法地创设有效的语言情景来丰富学生的英语信息量。在课堂上精心组织好教学材料。设计一些教学活动。不断引入丰富的背景。创造多种情景,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相联系,模拟真实生活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力求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活泼,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学习英语,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帮助、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由此可见情境化教学非常必要。因为,情景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还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相似文献   

17.
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顺应时代要求,适时转变观念,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8.
小学科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一切问题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造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实践,更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认知的构建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识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探究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途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迫切需要提倡“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实际和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之中,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学习中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剧围的事物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从而自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更快更好地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