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古咏"芭蕉"的文学作品涌现不断,而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唐代钱珝的《未展芭蕉》算得上是较为出色的。关于《未展芭蕉》在古书中的记载,不同的典籍在用字上略有出入。试图通过对"芭蕉"题材和意象在唐五代文学作品中运用的梳理,来领略"芭蕉"意象传递给我们的形态美、意境美、情思美;并通过对《未展芭蕉》的简单分析,从格律和整体诗意上把握"坼"和"拆"在此诗中的运用,以此来体会全诗的朦胧意境和真挚感情。  相似文献   

2.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的俳谐作品具有浓厚的“闲寂”色彩,俳句的意象组合与情感表达独具中世和风之美。“闲寂”意境集中体现了松尾芭蕉的创作理念与处世态度,同时作为日本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缩影,其对后世的日本文学创作产生了长远影响。这种中世审美意境的形成,与松尾芭蕉对佛教禅宗的理解密不可分。松尾芭蕉早年接触佛教,在接受中国佛教禅宗的过程中独创出了“闲寂”境界,这为蕉门俳谐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闲寂”意境与佛禅因子相互融合,并在后来的蕉门俳谐论——“侘寂”中大放异彩,其中的“虚实“”风雅”与“不易·流行”理论皆蕴含着“闲寂”意境以及对俳谐禅意的哲学阐释。  相似文献   

3.
唐宋时期是芭蕉意象形成的关键与固化时期,出现了"雨打芭蕉""展蕉""败蕉"等特殊意象,其中"雨打芭蕉"多用于抒发流寓之人或女性的思念之情,成为客居他乡者常常借此怀念中原繁华的载体,这也是数百年来文学写作中最主要的芭蕉意象。芭蕉意象体现了古代人们基于植物的世界观,也明显地呈现为阴性和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雪中芭蕉”来源于唐代王维的禅画《袁安卧雪图》,其理论意义与价值历来备受关注.对于“雪中芭蕉”的解读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理解王维的人格与追求,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禅宗视阈下的意境论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一文,多处留下“空白”,要求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学识修养去体会,这种构思就具有一种意蕴含蓄而深远的“空白”美。它有“语尽意未穷”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一同来欣赏《穷人》的“空白”美。一、嘎然而止的含蓄美。文学作品的“空白”构思,就是“以削减迹象来增加意境”。且看《穷人》的结尾:  相似文献   

6.
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桃花扇》与《青鸟》两部作品中都有体现。本文通过对比两部作品中的两个中心意象---“桃花扇”和“青鸟”,结合文本,阐述两个中心意象在艺术结构、思想内涵和文学意蕴上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心意象结构法”在文学作品中运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7.
中唐以来,雨打芭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重要的抒情意象。雨打芭蕉主要是由雨和芭蕉两种元素组成,呈现出声韵、节令、地域等丰富的美感特征。在欣赏吟咏的同时,雨打芭蕉引发了古代文人羁旅、闰怨、闲适等多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谯江龙 《师道》2023,(3):22-24
<正>近日读到一首唐代诗人钱珝的《未展芭蕉》,读完心生欢喜,极其愉悦,完全出乎了自己对这一首小诗的意料。想起自家阳台上日日摆放的大盆天堂鸟,也属于芭蕉科,在读到这首诗之前,它的色泽、身姿从未变成我的“审美对象”,它的“灵韵”也从未俘获过我,我和它之间并不构成美学意义上的相遇。但当这四句进入我的视线,发生一系列反应之后,我家阳台上的天堂鸟作为物和意象同时也印入我的想象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陈洪绶绘画以高古奇崛之风著称于世。在其人物画中,芭蕉形象主要在三类题材中出现:1.高士、仕女题材;2.历史人物故事题材;3.佛教及佛教相关题材。本文拟通过对陈洪绶此三类题材的人物画的研究,探析其人物画中的芭蕉意象。  相似文献   

10.
张秋怡同学问:“在学习诗歌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学习诗歌,要先对诗歌特点有所了解。诗歌具备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音乐美这四个特征。诗歌的“四美”特征决定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应与学习其他各类文章有所不同,要特别从四个方面来学习。一、注意诗歌意境美。意境美从何而来?它是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艺术的组合而创造出来的。要透过字面体  相似文献   

11.
《诗经》的比兴手法是我国诗歌及其他文学艺术创作的传统方法之一。“比兴”之法被视为“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五千年来,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极大地影响着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创作。“比兴”是意境美的载体,没有“比兴”就形成不了诗歌的意境美,意境美的体现,滥觞于《诗经》。《诗经》中“比兴”之法的运用使其以有限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创造了诗歌“意”与“境”的完美统一。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意境美已成为衡量文学作品高下的美学标准之一,学习研究和继承发展《诗经》中那些亘古常新的创作方法,更好地为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服务,同时从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诗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钱锺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可见意象在诗歌建构中地位的重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素以情思和意境之美为人称道。作为抒情言志和意境构筑的基本元素,诗中的意象多姿多彩,韵味无穷。笔者斗胆将八宝楼台拆成碎片,通过对诗中诸多意象分门别类的品味解读,力图“窥砖瓦成色而识楼宇之美”。  相似文献   

13.
厄尔.迈纳在《比较诗学》第三章里提到"亚洲诗学中的抒情诗",以纪贯之、李白、王维、白居易为例,讲述了日本诗歌和中国诗歌的共通和不同之处,本篇论文试图以王维和松尾芭蕉的诗作为例,谈谈二者诗作意境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贾龙弟 《语文知识》2014,(11):42-43
这是我的一堂诗歌教学课,内容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这是一篇情景交融、情真意切、意境优美的诗歌。因此,我在上课时也着力打造诗歌学习之“美”点,营造“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以实现课标所要求的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的散文讲究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白话美术的模范”,实在是“美”。笔者以为,这“美”就在于其意境的深邃隽永,让人觉得韵味无穷、美不胜收,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文)就是这样一篇意境清新优美的散文佳作。一、立意:柔和的矛盾美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文学作品意境的创设,最重要的就是立“意”。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说:“意境乃心造之境也。”笔者以为,这“情语”即…  相似文献   

16.
意象的根本功能来自于其蕴含的文化能量。本文以"紫玉钗"为中心意象,分析钗意象转换的形成、发展和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从意象叙事的角度,通过意象的再生、融合及其在叙事文学中的扩散变奏来阐释《紫钗记》中的"紫钗"意象的叙事功能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7.
《迷娘(之一)》是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迷娘的唱词,音韵优美,感情真挚,被称为德国抒情诗中的一颗明珠。本节课设计了“意象(体式)—情感—文化”的教学路径,设置真实的情境任务,驱动学生运用意象意境分析、比较阅读、反复朗读和知人论世等方法,把握诗歌语言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体味诗歌意蕴,感受意境美、声韵美和情感的起伏流动之美,最终走向文化理解,感受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8.
文学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的“意美”是它的核心特征。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译者应以再现译本的文学性为第一要旨,以意义真实、意象合理、意境生动等几方面为基础来传这原文作者的初衷和感觉。  相似文献   

19.
徐志摩浪漫主义新格律诗《再别康桥》一经问世即成阅读经典。本论文从当代“创造性阅读”理论出发,加以重新审视赏析,力求从词语本意、诗词格律、诗人生平思想和原作意象意境上寻根探幽,在评析诗歌“音乐美”和“绘画美”的同时,论证其第五节“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之“溯”字,当属“搠”字之误。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向来的研究,着重于关注其“俗”的审美特点,忽视了“雅”的因素,有欠全面与公允。印以以“帘子”意象为切入点,也可以看出《金瓶梅》所营造的意境美、韵律美、意旨美,在“俗”之外也展现出富有诗意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