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递压力不生硬适当的压力是成功的基石。因此,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不被各种各样的压力所困扰,许多为人父母者经常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们传递社会的种种压力,敦促孩子们积极进取。传递一定的压力是必要的,但是家长在传递压力时要特别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生硬。老一辈革命家林伯渠的小儿子6岁,要读小学了,林  相似文献   

2.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把疫区上百万中小学生从学校推回了家庭。不少家长惊异地发现,以往在老师的目光下努力学习的孩子,突然变得懒散。他们有的拿起书本不知道该看什么,有的几十天不摸书本。为什么同样是面对学习孩子在家与在校判若两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史静寰认为产生这一现象是由于我们的教育缺乏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激能力。不少学校都是在无准备的状态下放了假,孩子们原本紧张的生活节奏一下子放松了。没有课上、没有考试安排、没有交作业的压力、没有老师和同学的监督检查,让多年来已经习惯学习压力主要来自外部的孩子们一下找不到…  相似文献   

3.
我常常告诫孩子们:人不能一步登天,只有每天进步一点点。每天都在盯着那个自己确定的目标,每天都在不慌不忙、不懈怠地努力,每天都是那么热情但不狂热,不偏执、急躁,这一切不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而是一点点。每天进步1%,一年下来的成绩就大得惊人。当孩子们“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时,我告诉他们说:如果平时不努力,临考的时候才急急忙忙地去复习,这时要一下记那么多的内容,脑袋是很难完全消化的,所以常常记住这个又忘记那个,给自己的压力也很大,结果考试的成绩就不好了。当孩子们明白,知识是不能一下子多起来的,只有每天积累一点点,知识…  相似文献   

4.
张立美 《教育》2013,(10):5
今年9月的秋季新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使用修订后的新教材。为给学生减负,新教材删除了不符合所处学段学生学习的"超标"内容。在全国两会召开前,教育部已经启动实施了第二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材审查工作。(3月13日《北京晨报》)不可否认,现在中小学生学业压力确实比较大,学业负担比较重,已经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要让孩子们享有一个快乐童年,就必须切实给孩子们减负,其实也是给广大教师减负。而删除教材中超标准的内容,给教材"减负",从表面上看,此举确实可以能够直接减轻学生负担,因为直接让孩子学习的课本内容和知识变少了。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活动较多,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学生喜欢它的轻松、自在,没有考试的压力。同时也正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孩子们包括家长们都只把它当做一种调剂而不去在意。和语文数学课堂效率需要提高一样,科学课的效率也确实需要提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一、孩子成长中面临的问题 1.学习条件好了,但是学习压力大了 现在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明显比以前要好,但孩子们的压力增大了不少。虽然目前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是教育的主要方式,相当一部分父母还没有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简单地把学习之外的兴趣特长等同于素质教育,更多的课后辅导班和培训班压在了孩子们身上,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在“减负”的口号提了十几年之后,依然还是那么沉重。  相似文献   

7.
卢华芝 《教师》2013,(26):65-65
现代社会随着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要想活得轻松快乐就要直面压力,用恰当的方法给自己减压,接受现实的自己,结交乐观的朋友,唱歌也不失为一个缓解压力的好方法。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放下工作压力和学习压力,放轻松来歌唱对身心都是有好处的。怎样让孩子们科学地来唱歌,我觉得要追寻三个“放轻松”——氛围轻松、心理放松、器官放松。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一名中职学校专业课老师,面对的是一些初中学习基础差,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他们有的虽然进入了职业高中的大门,但并不是真正了解职业高中,甚至片面认为职业高中学习轻松。面对着种种困难和压力,有的同学不知道怎样来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怎样取得理想的成绩,怎样来适应这个新环境,由此产生一些焦虑心理和压力。作为一名老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带领孩子们走出困境。职业高中作为全县的半壁江山,它是不同于普通高中的,除了开设有数语外等普通文化课外,还开设有一些专业课,但难度  相似文献   

9.
金红 《教育艺术》2016,(4):52+51
一、活动背景进入初三以来,随着功课的不断加深,学生们便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中考脚步的渐渐逼近,让不少学生感到手脚无措,各门学科如山般压在孩子们上,前所未有压力让他们透不过气来。鉴于此种情况,为缓解他们的压力,设计了这堂《做最好的轮胎——学会面对压力》的主题班会。二、活动目的通过团体训练让学生认识压力、感受压力、释放压力,接受适当压力,学习和掌握正确处理压力的方法,以最好的心态、最灿烂的笑容去迎接未来。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很细心,会在孩子们看似平常的无奈中、懊恼中或是哭闹中感受到一种气质,那就是第三种压力……孩子们忍受的压力  相似文献   

11.
未完的故事     
外面下着毛毛雨,教室里只有十几个孩子。我不禁叹了一口气。尽管我三番五次地鼓励我的孩子们要做勇敢、不怕困难的人,但是每逢这类坏天气,比如刮风、下雨、下雪或是气温稍低一些,孩子们就不愿意来幼儿园,有的孩子甚至宁愿把自己关在屋里一天不出门。待天气转好,孩子们很快就到  相似文献   

12.
处于高中阶段的孩子们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面对家长的期待与自身的前途,孩子们每天没日没夜地进行各门学科的复习,身体健康与生理健康成为一大问题。在繁重的课业之余,高中体育课堂的有效开展可以帮助学生们释放学习压力,在烦闷的刷题之余得以短暂地舒缓身心,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后期的学习生活中来。其中,高中体育田径教学是体育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不恰当的锻炼容易使学生们的身体受到损害,本文主要就在高中体育田径教学中分组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作主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刘振福 《辽宁教育》2013,(3X):42-42
<正>今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十二月十三日的晚上雪花飘落了一夜,教室里的孩子们见到处处银装素裹,兴奋得欢呼起来。上完早自习,我带着自己班的孩子们和另外一个同轨班的学生们进行了一场班际雪仗对抗赛,在操场上,孩子们奔跑着,欢笑着,天空中一个个洁白的雪球与雪花同飞,地面上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尽情绽放。在那一刻,学习的压力得到了释放,紧张的精神得到了缓解,日常的小矛盾得到了缓和。在那一刻,他们不再是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高中生,而是一个个精灵,在洁白的世界里尽情嬉戏。  相似文献   

14.
深沉的父亲     
在我16岁离家之前,我们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张床上。这样的一家人应该很亲近吧?不错,不过,不包括父亲在内。父亲可能一直在摸索、尝试与孩子们亲近的方式,但老是摸不着门道。孩子们也是。小时候特别喜欢父亲上小夜班的那几天,因为下课回来时他不在家,整个家就少了莫名的肃杀和压力。午夜父亲回来,他必须把睡得横七竖八的孩子一个一个搬动、  相似文献   

15.
一天,我教了孩子们一首儿歌:“红旗飘,树枝摇,草低头,花弯腰……我知道,风来了。”熟悉这首儿歌后,我问孩子们:“当你们看到哪些现象,就知道风来了?”按我的思路,孩子们能回答儿歌中的某一种现象就行了。没想到小雯冒出一句:“我不看就知道风来了。”  相似文献   

16.
本刊发表的《新校园童谣31则》不仅引起了学校、父母和孩子们的关注,也引起了全国人大部分代表们的关注。2001年3月8日,在“两会”召开期间,北京团部分代表在会议间隙谈起了这些童谣。任明代表和蔡瑶铣代表认为,童谣流行校园的主要原因是孩子们生活单调,学习压力大,没有太多的宣泄.消遣方式,只能以调侃师长的童谣来排解紧张.不满情绪。广渠门中学校长李金海代表也认为童谣给教育敲响了警钟。他说,这些新校园童谣中的有些内容不但不健康。有的甚至还流露出暴力情绪,更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社会要真正给孩子们”减员”,卉…  相似文献   

17.
家长的话     
暑假期间,孩子们从学校里回家来了,而有的孩子又从这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升学去了。于是,我就有较多的机会,和孩子们随便谈谈他们的学习情况,翻翻他们的作业,并和孩子们通通讯。也就是因为这样,感觉到有一些意见,要向辛勤的老师们提出来请教的。自然,作为一个家长来说,对学校的整个情况,是了解得很少、很不全面的。主要是从自己的孩子们那里听到的、看到的一点情况来提意见的。情况也许比较切近,但意见就未必是切近的了。  相似文献   

18.
从工作列现在,当班主任的时间还没满两年,但我习惯了用孩子来称呼自己的学生。刚接班主任工作时,感觉压力很大。也不知道如何和学生们相处。经过一段时间后,我感觉到学生是可爱的,也就习惯了称呼学生为孩子们。班上机灵聪明孩子还是挺多的,但不少的孩子学习习惯不好,上课的  相似文献   

19.
快乐点名     
每日点名似乎成了例行公事,而且每每人数还没点到一半嗡嗡之声便不绝于耳。孩子们不是交头接耳,便是摸摸索索、戳戳戟戟。不但孩子们不喜欢这一枯燥乏味的形式,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是又累又生气。怎么办呢?唉!又该点名了。点序号感觉有些不尊重幼儿,点名有些乏味,孩子们的应答之声也是千篇一律的“到”或“Here”。今天点到刘焕中时,他来了句“zhe”,孩子们顿时哄笑起来,我也笑了。他的有意搞笑让我突发灵感。笑声过后我对孩子们说:“今天老师点名,小朋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答到,看谁跟别人说的不一样。”此后便是阵阵笑声回荡在活动室里,有的…  相似文献   

20.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