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2.
我在五十年代编辑过《北京游览手册》和一些导游图,近十年来,又编过一些旅游读物。在工作中尝到了许多甘苦,有一些亲身体会。我把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来,供同行们研究商讨。一、要让事实说话旅游读物是十分重要的宣传工具,其政治思想性应寓于所写的事实之中,要让事实说话。1958年,我请外文出版社专家沙博理先生审一篇《北京游览图》的英文稿,沙先生看完之后,说:“这篇介绍北京的文章,写了许多套话,有三面红旗等等,是没有必要的,在外国报刊上,这样的话只能写一两次,不能天天都在报纸刊物上重复这几句话,这样是不会有人要看的”。他强调要多写  相似文献   

3.
做记者要细心、敏锐。一次,与朋友聊天时听说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出于关心,自己的孩子而经常翻看女儿日记,一天,母亲却在孩子的日记中读到了孩子留给她的话:“妈妈,请别看我的日记……”其实,这不过是朋友随口一说的小事,但我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父母沟通的范例,于是.我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写出《妈妈,请别看我的日记》,刊登在2005年5月31日《唐山晚报》的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4.
作为“把关人”,编辑责任重大;作为要闻版编辑,责任更重大;作为要闻版夜班编辑,则时时有如履薄冰之感。有时夜班下来刚睡几个小时就被敲门声惊醒,这可不是一件很惬意的事.然而我就遇上这么一次。 1993年5月27日凌晨4时50分左右,吉林日报校对科长刘创敲开夜班编辑宿舍的门,问我:“照片安反了,怎么办?”“印了多少了?”“两三万份吧。”“停机。正过来。”他平静地问,我平静地答,他又平静地转身走去。但是,在这平静后面有多大的不平静: 因为,一、这要重新晒版,重新开机,试墨、调整……时间就是金钱,误了出版时间,许多读者不能当天看报不说,邮局还要对报社罚款:一个不小的数目。二、这张照片,我们俩已心照不宣地知道,是一张揭露问题的批评照片,弄不好可能成为被批评者与报社打官司的“证据”。要弄清原委,还得从头说起。吉林日报社南侧与长春市工人游泳馆相邻。4月末5月初,省体育彩票发行部门在游泳馆临街的院内发行150万元以摩托车、自行车等为奖品的奖券,高音刺叭、鞭炮声连连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我跟几个通讯员谈写稿的体会.因为都比较熟悉,他们也就都不客气地说:“你们当编辑的,选用稿件太苛刻,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我笑着答了腔:“咱们先别扣帽子,你们举例说明.”小孙抢先说:“列车段有个列车长,—天跑车到了兰州.那里的一位老工人找他帮着办件事.什么事呢?老工人的孩子小腿上长了个肿瘤,当地医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原冀鲁豫军区的一位老战友来看我,开头就问我离休前是什么职务,我说当编辑(因为离休前的副主编江没有正式下命令)。他忽地一怔说:“啊!怎么了,咱在冀鲁豫时你就是编辑,一直到现在未动呀!?”我说:“是啊,当编辑已经几十年了。”“你真有瘾,要我早不干了!”反过来他又说:“像你这样四五十年职务一直未动,一个劲地当编辑的,恐怕全国新闻战线也少有。”说到“瘾”,那真算是靠“瘾”,使我爱上了编辑工作这一行。如果再具体点说,这一行,就是“民兵”──民兵的宣传报道工作。的确,参加革命工作50多年来,我除做过…  相似文献   

7.
法制环境是首要的投资环境。为什么这样结论呢?先说这样一件事:一位华侨到某开发区考察投资的事并表明了投资意向,开发区的领导设宴款待这位客商。席间,该客商“顺便”打听当地的法制状况,开发区某领导对他说:“您老放心,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的领导和我是哥们儿,社会那些歪人我们都招呼得住。今后有什  相似文献   

8.
要有所依托     
杂谈文章,不是纯理论文章;而是“寓理于事” 的文章.因此,我们在构思写作时,首先需要考虑在这篇文章当中要摆进去一些什么“事”.这“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如果是多件,最好是以其中的一件为主.当然,在写作之时,并非纯粹是叙述这些“事”;而是以这些“事”作为“依托”,进行发挥,向读者展示其中包含着的“理”.如果这一件(或多件)“事”选得好,那么这篇文章就有了成功的很大希望.1996年7月19日《湖北日报》的“大家谈”专栏登出一篇题为《“减害云”是何物》一文,它就是找到了一个好“依托”,从而做成一篇好文章的典型.该文所“依托”的“事”是:“那天,当孩子说要用‘减害云’来消灭蟑螂时,我竟茫然不知所指,待弄明白他是在说‘灭害灵’时,我差点没有背过气去.事后一想,这过错又确实不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就连我这个30大好几的成年人对繁体字都半生不熟  相似文献   

9.
编辑这一行的职业道德究竟是些什么?这里,我不打算在理论上阐述它的重要性之类,而想就我所接触到的我国前辈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们在编辑方面的嘉言懿行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总要看一遍”当编辑就要看稿子,这是编辑起码的任务和职责。老一辈编辑对这个“职责和任务”是看得很神圣的。已故作家、《收获》杂志编辑靳以1957年曾对《文艺报》的一位同志说:我虽然做了多年的编辑工作,也谈不出多少经验,但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问心无愧:我没有埋没人才。不论是谁投来的稿件,不论是长篇短篇,我总要看一遍,一个编辑,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10.
报上登出了张景然要出版《点校赵忠祥(岁月随想)》一书的消息。消息称赵忠祥说,该书“若真成书我可能对簿公堂”,“现在每个人都应该认认真真地作好自己的工作,而作为公众人物的自己不应该用太多的时间在这件事上,而希望能把工作干得更出色”(《无锡广播电视报》)。一位老教授很关心这件事,他问我:“你怎么看这个事?赵忠祥为自己书里的错字对簿公堂,他怎么说呢?”我看他的疑问有道理。书里的错字多,而且不是出于盗版,在青少年中造成了不  相似文献   

11.
天使的眼睛     
小小的儿子拿着一本画册来问我:“天使为什么长着一对翅膀?”我说:“因为天使在传播爱,人间太需要爱了。”儿子想了想,摇摇头说:“不对,天使太小了,他做不到。”儿子又问:“他为什么要拿着箭?”我说:“天使的箭射穿两个人的心,他们就会相爱。”儿子又想了想,摇摇头说:“把心射穿人就死了,怎么去爱呢?”我惊讶地看着儿子,却没有任何语言可以反驳他,因为这是他的眼睛从画面上得到的最直观的印象。但是如此直观的东西,大人怎么就忽视了?突然就想起一本书上说过的话:面对孩子的眼睛就是面对上帝的审判。在《皇帝的新装》里,指着不可一世的皇帝说“他没有穿衣服”的是一个孩子,而不是勇士。报纸上也有过这样的报道,某地发生了一起杀人案,犯罪嫌疑人将自己洗脱得天衣无缝,但是,公安人员拿出作案现场的一件凶器时,孩子马上说:这把钳子是我爸爸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句话将爸爸送上了断头台,因为他是孩子。孩子眼睛里的一切,既没有主观臆测也没有人为虚拟,只有事实,连灰尘也不可能掺进去的真实。所以,我很害怕孩子的眼睛,它流出的不管是欢喜或者悲哀,都会让人的灵魂哆嗦。所以我固执地认为,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等等加在一起,也无法诠释现代文明的方...  相似文献   

12.
我从小酷爱文学。记得小学六年级时,写了一首赞美家乡的抒情长诗,老师非常欣赏,作为范文传抄到全县各小学。我少年气盛,心血来潮就立志长大非做个诗人不可。于是按一本诗集的出版社址:天津市哈密道12号百花文艺出版社,给编辑叔叔写了一封信,问他们:“怎样才能写好诗?怎样才能做个诗人?”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对我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笼统了,人家太难回答了!要回答这个问题,能写一本书!”我突然  相似文献   

13.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有过许多难忘的往事。其中使我经常重温的,是这样一件事: 1959年4月,我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出版专业的学生,到人民出版社去学习政治读物的编辑工作经验。临近学习结束的时候,人民出版社的同志给我们看《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原稿。他们介绍说,这本书署名中共中央办公厅编,事实上的  相似文献   

14.
几年前,当我尚未进入新闻圈——还是集厂医与业余作者于一体的“两栖人”的时候,就得到了新闻界一位编辑的扶植和引荐,当起了一家报纸的特约记者。这年中秋节,我出于感激之心,带了一盒月饼和一袋水果去登门拜访,不料被谢绝了,他说:“我们是文人之交,文人之交淡如水嘛……”说真的,当时我不免有些尴尬,然而更使我肃然起敬。后来,仍然在他的推荐下,我踏进了新闻圈,成了一名编辑。这些年来,我一直记着这件事,并以此为镜子,以正自己的行动。我不时品味这“文人之交淡如水”的内核,有时  相似文献   

15.
我女儿在国外读书,我和她在网上就“良心债”这件事聊了两个多小时。我很感动,孩子也很感动。楚天都市报对道德建设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和回报。  相似文献   

16.
编辑的风格     
什么是编辑的风格呢?去问一位老编辑,回答说:“编辑的风格,就是没有风格。”再问,他便笑而不答,仿佛其中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神秘得很。不久,便听到一件有趣的事:某报一位文艺副刊的编辑,接到一篇散文,十分欣  相似文献   

17.
庄子曾假托孔子说了这样一件事: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渊对孔子说:我曾经渡过一个名字叫觞深的深渊,看见摆渡的人,划船技术太高明了,简直是“操舟若神”,如有神助一般。我就很羡慕地问他:操舟可以学吗?他回答说:可以。但是他又透露了一个秘密,如果你要是会游泳  相似文献   

18.
外国人将外文作品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这样的事情还不多见。湖南的“散文译丛”翻译出版过程中出了一件新事:上海同济大学的一位德藉专家读了这个译丛中的几本书,认为这是体现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件好事。他想,他是不是也  相似文献   

19.
近观数则征文启事,均有如下文字明示:“稿件一经刊用,即奉稿酬。”来稿录用了,即致稿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圈内人的常识,又何必正儿八经地添此“蛇足”?一位从未投过稿的同事见此启事后问我:“是否属于征文的给稿酬,不是征文的稿件不给稿酬?”我答曰:“不是这么回事。”怕他不解,我又解释说:有的征文,稿酬从优是真的。那么,作者的文章发表后,有关报刊社是不是“即奉稿酬”了呢?我看未必。我就亲身经历过数回这类怪现象,文章见报了,稿酬不是“即奉”,而是能拖则拖,有的则干脆不给。譬如早五六年,我在某家小报上发表了几篇杂文,但稿酬老被人大大咧咧地遗忘。好在编辑熟识,于是在数月之后,我函询于他,对方回信云:系财务人员之误也,已嘱其补寄。等这笔稿酬刚有着落,而后面又发生了几起同类的令作者不愉快的事,我再次函询该编者,这回他干脆来个“不予理睬”。遇此老爷作风的编辑,作为写稿者,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相似文献   

20.
编辑的幽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实交代:这个标题是抄著名漫画家方成的。方成称之为“编辑的幽默”的一件事是他亲身经历的。他所说的“编辑的幽默”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下不敢改变,依样“拿来”一用。有家报纸的青年编辑约方成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方成按时交稿。编辑按时发表。只是改动太大,引发了一连串的“幽默”故事。方成很细心。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