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人信鬼,相信幽冥世界,来源极早,在先秦的典籍中,都有关于"鬼"的说法。《列子·天瑞篇》中说: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说文》里面说:人所归为鬼。段玉裁注曰:古者谓死人为归人。鬼有所归,乃不为厉。中国的古人会为死去的祖先立庙,这是古人祖先崇拜的一种表现,但说到底,这是对于死亡与鬼的畏惧的结果。《说文》里说:庙者,尊先祖皃也。段玉裁注曰:"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  相似文献   

2.
南乐目连戏     
《寻根》2017,(1)
正2006年,南乐目连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流传于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民间的一个口述戏本,当地俗称"玩鬼",由宋朝都城开封传入南乐县。全剧共九场:"阎王差判官""五鬼闹判""五鬼拿刘氏""审刘氏""捉拿刘长基""五鬼背葫芦""阴曹酷刑""目连下山""酆都救母"。现仅存"五鬼拿刘氏""捉拿刘长基"和"目连下山"三场,是由第五代传承人苏尚志口述,韩德英、杨健  相似文献   

3.
《录鬼簿续编》所记罗贯中当为今山西太原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作者是否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所记罗贯中的籍贯应该是今山西太原.至于其是否<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寻根》2016,(3)
正鬼神文化远古人类进入文明大门,崇拜自然,产生了对天地、山川、风雨雷电、草木动物的多神论;对人的生死也开始思索,尤其是死,逐渐形成了幻想的鬼概念。古人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古人敬鬼拜神,而立祭祀之礼(仪式、制度)。祀指拜神,祭指敬鬼。古人思考问题,多以现实比拟幻  相似文献   

5.
《司马兵法》是齐威王时期在周代《司马法》的基础上杂揉进司马穰苴兵法而形成的一部兵学著作,它虽是一部兵书,却有着很高的文化价值。《司马兵法》中有关军礼的内容是中国礼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现就今本《司马法》和辑本《司马法》中有关军礼的内容略述如下:其一,关于“校阅艹鬼”。今本《司马法·仁本》曰:“天下既平,天于大恺,春艹鬼秋,诸侯春振旅,秋治兵,所以不忘战也。”艹鬼,指寻找、搜集;,指秋天打猎。所谓春艹鬼秋是指国君在春秋两季以围猎形式操练士兵和检阅军队的仪式,以这种形式表明不忘备战,实际上是表明国君拥有兵…  相似文献   

6.
鬼神问题向来显得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和地域,鬼神观念都代表了人类文化中最神秘的部分。较常见的鬼神崇拜往往认为人死后有些成为鬼,有些成为神,鬼入阴曹,神归天国,天上地下有着类似人间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7.
一 黄宗羲的社會批判精神 浙江學人歷來富有社會批判精神.東漢時代的大哲學家王充(浙江上虞人)就是一位偉大的批判家.他立足於"元氣自然"宇宙觀和"無神無鬼"唯物論,以"實事疾妄"為著書立說的根本宗旨②,系統而深刻地批判了盛行當時的"天人感應"論、"王權神授"論、"天命目的"論、"灾異譴告"論,"人死為鬼"論以及關於歷史興衰、政治得失、自然灾變、風水時令、民風習俗等方面形形色色的歪理邪說與讖緯迷信.  相似文献   

8.
时钟敲了三下,巴斯德停住了脚步,抬头望着漆黑的窗外。夜真长啊!那个注射了抗狂犬病疫苗的小孩,现在怎么样了?巴斯德想到这里,又焦急地在室内踱起步来。昨天,一个妇女带着她被疯狗咬伤的小孩,来找巴斯德。看着小孩危险的病情,听着母亲苦苦的袁求,巴斯德的心颤抖了。多少年来,狂犬病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为了制止这种悲剧  相似文献   

9.
鬼名鬼姓     
采诗 《寻根》2004,(3):114-115
对于"鬼"字,现代人的意识里似乎是比较反感的:有谁愿意用它来做人的名字和姓氏呢?不,至于姓什么,那本是承继老祖宗的章法,我等岂敢乱来?让你姓"贾",你决不可姓"甄".要说取名,叫什知不好,非得叫鬼,那不是活见鬼了吗?  相似文献   

10.
泉莹 《寻根》2003,(1):34-39
对联,又叫对子、联语、联句、楹联等。它是我国独有的且较为普及的一种文学样式。尽管现在日本、韩国及欧美等地都有人写对联,但多数作者为华侨,所用的也差不多都是汉字。桃 符传说在黄帝时代,沧海之中有座度朔山,山上有一株大桃树,枝干屈盘起来荫遮了三千里的地面。大树东北有一座鬼门,鬼界里所有的鬼都从这里出入。桃树梢上站着一只金鸡,当太阳露出的第一缕阳光照在它身上的时候,就会鸣叫起来。夜里出来游荡的万鬼不等鸡叫就要赶紧跑回去。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兄弟二人,在鬼门外把守着,查看那些形形色色的从人间游荡回来的鬼…  相似文献   

11.
居住在弥渡县西部山区高坪、石甲一带的彝族,给婴儿取小名(俗称奶名或乳名)有个不成文的习俗,就是用小孩的生日作为他的小名,也就是说,什么日子生的就叫什么名.  相似文献   

12.
余数祥 《大理文化》2011,(11):102-104
在弥渡,村村有灯班,处处玩花灯。在每年的玩灯中,每个灯班都需要一个"灯头"来掌控整个玩灯过程。而这个"灯头"的产生,不是以名声、地位、财富,金钱物质的多寡决定的,而是由本村在过去的一年里,谁家生过小孩,生过小孩这一家的户主就是自然的灯头,如果一个村有两户及以上的人家生过小孩,这些人家的户主就要推选一个"总灯头",一般情况下,总灯头都由第一户生男孩户的户主担任。推举灯  相似文献   

13.
我的家乡是被称为彝家之乡的漾濞.那儿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每到火把节的时候,彝乡热闹无比,每家都会拴好一两把火把.小孩们都会扛着火把满街跑.他们不时将松香粉撒到点燃的火把上,火把不但不会熄灭,反而会冒出耀眼的火花,使整个县城的大街小巷形成好多条火龙,景象非常壮观.  相似文献   

14.
蔡一鹏 《寻根》2015,(2):33-35
清代小说评点家但明伦在其《聊斋志异·青娥》篇的一段夹批中转述了这么一则故事:有鳏者自抚幼子,以老仆司阍、司炊。禁子不令出户庭,目未经睹妇女也。一日,携游里巷,睹艳丽者,以问父。诡语之曰:"鬼也。"及归,问:"儿今日之见何好?"对曰:"只鬼好。"所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相似文献   

15.
周宗旭 《寻根》2015,(3):48-49
"长尾巴"是"过生日"俗语,北方和南方都有这样的说法,意在祝愿小孩能够像猪、牛等长有尾巴的动物那样健壮,易养活。四川方言中,称小孩过生日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叫作"狗过桥"。如,孙和平《四川方言文化》:"狗过桥,民间过生日的戏称。"《绥宁县志》:"小  相似文献   

16.
李新业 《寻根》2010,(5):102-104
<正>"夜叉"是佛教词语,梵语音译词,随佛教传入中土而生根发芽,并被汉语词汇吸收,并引申出新的意义。夜叉不仅出现在佛教典籍中,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出现,完全被汉语化了。在汉译佛经中,夜叉有很多译名,音译有:药叉、阅叉、野叉等;意译有:能啖鬼、轻捷、贵人、祠祭鬼等。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阅叉,以拙反,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  相似文献   

17.
家趣小记     
幼儿有真情 俗话说,小儿无假病。为什么?小孩不会伪装。这里,我要讲的是,小儿有真情,他们的真情胜过成年人。  相似文献   

18.
吴光 《中国文化》2010,(2):165-175
<正>一黄宗羲的社会批判精神浙江学人历来富有社会批判精神。东汉时代的大哲学家王充(浙江上虞人)就是一位伟大的批判家。他立足于"元气自然"宇宙观和"无神无鬼"唯物论,以"实事疾妄"为著书立说的根本宗旨②,系统而深刻地批判了盛行当时的"天人感应"论、"王权神授"论、"天命目的"论、"灾异谴告"论、"人死为鬼"论以及关于历史兴衰、政治得失、自然灾变、风水时令、民风习俗等方面形形色色的歪理邪说与谶纬迷  相似文献   

19.
“我几乎觉得咱们都是鬼,”亨利·易卜生戏剧里的一个人物说。“不但是从祖宗手里承受下来的东西在咱们身上又出现,并且各式各样陈旧腐朽的思想和信仰也在咱们心里作怪。那些老东西早已经失去了力量,可是还  相似文献   

20.
民间艺人,是指民间从事各种专业艺术的人才。这里所说的农村民间艺人,俗称“呷鬼咯”。主要是指农村那此从事红白喜事吹吹拉拉、打打唱唱的有一技之长的文艺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