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0年,德国科学家用液氦制得了接近-273.15℃的低温。这是当今世界人工创造的最低温度。它比宇宙的超冷区还要低3℃,人们不禁要问:低温有尽头吗?低温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18世纪,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经过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得出-273.16℃是物质世界最低温度的推论。这是绝对零度的由来,也是物理学上K氏温标的起点。  相似文献   

2.
低温魔术师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南极,最低气温为-88.3℃,被称为"世界寒极"。在月球阴面,最低温度为-160℃,而在宇宙深处,最低温度达-270℃。寒冷到底有没有尽头呢?科学家回答:有,这就是"绝对零度",为-273.15℃。低温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能使物质的性质发生很大变化,温度越低则魔法越奇异,它还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呢!  相似文献   

3.
数九寒天,北风刺骨.我国北部气温降到-20℃.在地球的两极则更冷,最冷的地方在南极,为-88.3℃,被称为世界寒极.在月球的阴面,最低的温度可达到-183℃,而在宇宙深处,温度甚至低到-270℃.那么,寒冷到底有没有尽头呢?科学家回答:有.这就是“绝对零度”,为-273.15℃.  相似文献   

4.
低温魔术师     
数九寒天,北风刺骨,我国北部气温在-20℃以下,而在地球的两极则更冷,最冷的地方在南极,苏联的“东方”站曾记录到的南极最低气温为-88.3℃。在月球的阴面,温度为-160℃,而在宇宙深处,温度低至-270℃。寒冷到底有没有尽头呢?科学家回答:有,-273.15℃,这就是“绝对零度”。低温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使物质的性质发生很大变化,温度越  相似文献   

5.
由德国、美国、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组成一个国际科研小组目前改写人类创造的最低温度纪录:他们在实验室内达到了仅比绝对零度高0.5纳开尔文的温度,而此前的纪录是比绝对零度高3纳开。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达到绝对零度以上1纳开以内的极端低温。  相似文献   

6.
谢璞 《物理教师》2003,24(6):4-4,15
20 0 2版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中新增加的内容为“绝对零度不可达到” .下面对如何进行这一课题的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1 “绝对零度不可达到”的含义1 90 6年能斯脱 (1 864-1 941 )从研究各种化学反应在低温的性质中得到一个结果 :接近绝对零度时 ,在一切过程中物系的熵不变 ,亦即过程是完全可逆的 .这个结果被称为能斯脱定理 .能斯脱定理的一个推论是绝对零度不可达到 :通过有限个过程不能使一个物系的温度达到绝对零度 .这就是说 ,因T→ 0 ,ΔS→ 0 ,ΔQ =TΔS→ 0 ,任何过程也不能从物系取出热 ,因而也不能把温度降到 0K .但是人们可以通…  相似文献   

7.
《家教世界》2013,(3):32-33
冷有极限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过,自然界的最低温度并非冷的极限。我国的最低气温出现在漠河,为-52.3℃,地球上的最低气温也只不过-100℃左右。科学家认为,绝对零度——-273.16℃才是冷的极限。当温度达到绝对零度时,物质的分子运动就会停止,气体会变成浅蓝色的液体或固体,液体会变成坚如磐石的固体,而固体则会改变原来的属性,变成发光的萤光体。但实际上,绝对零度是永远也不会达到的,只能无限接近。  相似文献   

8.
低温魔术师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南极,最低气温为-88.3℃,被称为“世界寒极”。在月球阴面,最低气温为-160℃,而在宇宙深处,最低气温达-270℃。寒冷到底有没有尽头呢?科学家回答:有,这就是“绝对零度”,为-273.15℃。低温就像一立神奇的魔术师,  相似文献   

9.
在中学物理热学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接触到一个基本概念:绝对零度.教科书一般都把绝对零度定义为:将-273.15℃作为热力学温标的零度.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和学生常将其看作自然界实际存在的最低温度.其实,绝对零度并不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最低温度.  相似文献   

10.
绝对零度:-273.15℃今天音乐课练声的时候,十三个人在讲话!十三个!十三个!哪十三个?还不给我通通站起来!  相似文献   

11.
大家知道,宇宙中温度的下限是一273.16℃,这个温度叫绝对零度.在地球上要使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年度需要极其复杂的技术.1980年,德国科学家用液氦制得了接近.273.15℃的低温.这是当今世界人工创造的最低温度,它比宇宙中的超冷区还要低3℃,人们不禁要问:低温有尽头吗?低温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18世纪,英国科学家汤姆生通过对气体物理性质的研究,得出了一273.16℃是物质世界最低温度的推论,这是绝对零度的由来,也是物理学中热力学温度的起点.绝对零度的提出,引起了众多物理学家的探索.19世纪初,法拉第首先用加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董井林 《物理教师》2003,24(10):40-40
本刊2003年第6期所刊《如何进行“绝对零度不可达到”的教学》(以下简称“原文”)一文,对如何向中学生解释为什么绝对零度不可达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保持不变时,压强与绝对温度成正比,其压强-温度图线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果绝对温度达到OK,则气体的压强也为零,而压强  相似文献   

13.
在低温条件下物质表现出一种奇异特性,人们称为超导现象,这里的低温,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低温,而是以绝对温度衡量的超低温,绝对零度等于零下273.15℃,以这点开始,每增加1℃为1K。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永新县芦溪中学左青同学问:“对绝对零度怎么理解?”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温度的概念.初中物理教材告诉我们.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但是.人们对冷热的主观感觉往往是既不可靠又不准确的.所以.上述对于温度的通俗理解是不够的.需要有严格的定义和准确的数值表示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低温魔术师     
古夫 《初中生必读》2008,(12):35-36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南极,最低气温为-88.3℃,被称为"世界寒极"。在月球阴面,最低气温为-160℃。而在宇宙深处,最低气温达-270℃。寒冷到底有没有尽头呢?科学家回答:有,这就是"绝对零度",为-273.15℃。  相似文献   

16.
氦气是除了氢气以外密度最小的气体,可以代替氢气装在飞船里,不会着火和发生爆炸。 液态氦的沸点为-269℃,利用液态氦可获得接近绝对零度(-273.15℃)的超低温。 氦气还用来代替氮气作人造空气,供探海  相似文献   

17.
当前,隐形技术是各国在军事领域内竞相开发的热土。最近,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使物体成为红外线“黑洞”的新装置,使隐形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红外线是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在1800年发现的,研究表明地球上一切物体,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0°K),也就是高于摄氏零下273度,它就在一刻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其中“绝对零度不可达到”被列入了考试范围 ,如何进行这一课题的教学就成了同仁们探讨的一个议题 .要妥善处理好这节课的教学 ,首先教师得对“绝对零度不可达到”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不然在教学中会犯科学性错误 .笔者仔细阅读了本刊 2 0 0 3年第 6期所载《如何进行“绝对零度不可达到”的教学》一文 ,觉得其中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该文作者从分子动理论出发 ,经过一系列的推论后指出 :“一定质量的气体 ,在体积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压强与温度成正比 ,由此通过画压强—温度图线 ,它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故而得出当温度为绝对0K ,气体的压强也为零 .而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不断撞击器壁产生的 ,它取决于分子的密集程度和分子的平均动能 ,由于气体体积不变 ,一定质量气体的分子的密集程度不变 ,这样气体的压强为零 ,就只有气体的平均动能为零 ,这样就与分子无规则热运动永不停息相矛盾 ,因此‘绝对零度不可达到’” .看似逻辑严密 ,实则作者不经意间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 :众所周知 ,“压强与绝对温度成正比”的关系只适用于一般气体在温度不太低 ,压强不太大的...  相似文献   

19.
露珠是怎样形成的呢?露与霜一样,大都出现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同时,容易有露附着的物体,也往往是表面积相对大的、表面粗糙的、导热性不良的物体。但是,露与霜不一样的是,它形成时的温度在0°C以上。在0°C以上,空气因冷却而达到水汽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温度”。在温暖季节里的夜间,地面物体逐渐冷却,与物体表面相接触的空气温度也慢慢下降,当温度降到“露点”以下,空气中就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因为这时温度在0°C以上,这些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水滴附着在地面物体上,这就是露。露一般在夜间形成,日出以后,气温升高,它就蒸发消…  相似文献   

20.
基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即在体积一定的条件下定量气体的压力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利用气体PVT热物性实验台对高纯氦气(99.995%)在等体积条件下的p-t(t为摄氏温度)关系特性进行了实验测量。实验中保持He的体积不变,充气压力分别为1,2,2.5和3 MPa,在每一充气压力下改变实验温度(5~85℃),每隔10℃记录实验温度及该温度下对应的压力。通过线性拟合得到不同充气压力下He的p-t拟合直线,利用外推法获得绝对压力为零时对应的温度,即热力学绝对零度。外推得到的结果与现行的标准值-273.15℃相比,最大和最小相对误差分别为1.36%和1.14%,平均值为-276.58℃,可作为工程热力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拓展与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