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范仲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拜参知政事后便以整顿吏治为重点进行改革。他根据欧阳修的建议,任命了一批按察使去巡视全国,考察各地的官吏。凡是不称职的官员,他便把他的姓名从官员簿上勾掉。他的一个叫富站的同事说:“你这样一笔把人家勾掉,固然是很容易的,可是被勾掉的那一家人却都要哭了。”范仲淹回答说:“一家人哭怎比得上一路(当时的一种行政区域,相当于明、清的省)哭呀!撤掉一个不称职的官吏,固然要使那官吏的一家感到悲哀,但是,让一个不称职的官吏留在任上,那就要危害整个地方,这地方所有的老百姓都要哭。一家…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江苏吴县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热心兴学育人的著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事业,努力扭转当时衰颓的学风,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范仲淹所处的时代,“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十分严重,对此他十分忧虑,曾多次言朝政得失,要求变更天下弊事.当时范仲淹享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任命他为参知政事,实行全面改革,史称“庆历新政”。在这期间,范仲淹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  相似文献   

3.
刘浩军 《读写月报》2022,(27):32-39
<正>[文本、教材分析]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言被罢去职务,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政治改革,上书为他们辩解而被贬为滁州知州。时年38岁的他,正值壮年,前途无量,却被贬谪守交通不便的滁州,内心抑郁。虽然仕途失意,但欧阳修悲天悯人,时时记住自己太守的责任和担当,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及积极的态度做好滁州太守,为百姓办事。  相似文献   

4.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竟由一名堂堂的参知政事(副宰相)贬为一介区区滁州知州。这在仕途上可谓一落千丈。就在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然而欧阳修在文中始终自谓“太守”,却不自称“知州”,其用意何在呢?首先,古人有袭用前代州郡的行政长官称号的习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到隋唐时县以上的行政单位仍然是郡。千余年来,称郡的长官为太守。而到了宋代,撤郡设州,因此不再有“太守”这一官名,取而代之的是“知州”。另外,欧阳修在创作上承袭唐代韩、柳遗风,是北宋古文…  相似文献   

5.
<正>北宋庆历年间的那一场"新政",对欧阳修来说,是一场考验,既是政治考验、道德考验,也是智力与文章上的考验。1043年,即庆历三年,范仲淹、韩琦并为枢密副使。范仲淹旋为参知政事,锐意改革,庆历新政开始。  相似文献   

6.
《岳阳楼记》可谓文质兼美,文辞之美,立意之高,影响之大,堪称千古杰作。这篇楼记,是应朋友之嘱写的,可谓“命题作文”。写这篇《岳阳楼记》,范仲淹远在邓州,并未登楼,可谓“想像作文”。做命题作文、想像作文,很可以从这篇千古名文中学到好多东西。?从《岳阳楼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范仲淹的情绪。他从参知政事的高位上贬放到邓州,真是一落千丈,但他没有一丝一毫的沮丧和苦闷,没有一丝一毫的失落感、困顿感,依然志向高远,意气风发,他自己就是“不以己悲”的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相似文献   

7.
名人名亭     
范仲淹与范公亭范公亭在山东益都县外阳河畔。宋代范仲淹曾为青州知府(州治即今青州市),居官清廉,遗爱在民,范仲淹建亭醴泉之上,后人称范公亭。欧阳修与醉翁亭醉翁亭在安徽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相传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命山僧智仙建亭酿酒,以为游憩之所,欧阳修常登饮酒,“饮少辄醉”,故名醉翁亭。苏东坡与东坡亭东坡亭在广西合浦县廉州镇,相传为苏东坡居住遗址。此处有一集苏东坡诗句的楹联,联曰:“最宜月白风清夜,犹角橙黄橘绿时”,为东坡亭平添雅趣。  相似文献   

8.
欧阳修荐贤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晚年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神宗时,他上书推荐可为宰相者三人,而这三人都曾与他有过矛盾。第一人司马光。司马光在1065年的“议濮”事件中与欧阳修意见相左。“议濮”,是英宗为其生父赵允让尊崇谥号时的一场大辩论。英宗为仁宗养子,因此产生了如何尊奉其生父濮王  相似文献   

9.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年),吉州庐陵(现江西省吉安县)人。他幼年丧父,母“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要职。他不仅是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成就很高的杰出作家,而且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宋初的诗文革新运动,在我国的  相似文献   

10.
范仲淹、欧阳修同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但透过《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我们却发现他们两人有显著不同。范仲淹可谓之“仁人”,欧阳修可谓之“达人”。在范仲淹的笔下,景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则“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春和景明,  相似文献   

11.
“醉能同其乐”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一句。大概是由于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相似文献   

12.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代表作,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前一年,“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相继被罢官,对此,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的欧阳修对此极为愤慨,上《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为之辩解,因此触怒权臣,被贬为滁洲太守,在滁洲的第二年,其写了这篇传颂千古的著名散文。  相似文献   

13.
<正>一、文本、教材分析《岳阳楼记》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当时范仲淹任参知政事,推行政治改革,因保守势力反对而失败,被贬至邓州。他的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请范仲淹作记,并随信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凭此图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虽以“记”为名,却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主张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及乐观精神。  相似文献   

14.
胡瑷字翼之,是我国北宋初年的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泰州海陵(今江苏泰县)人,与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同时。他的学识、为人和在教学上取得的成就受到时人的称道。在他生前,欧阳修写诗说他: 吴兴先生富道德,  相似文献   

15.
宋朝名臣范仲淹,不仅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而为后世所传颂,而且在整肃吏治方面也颇有见地。史载其就任参知政事以后,即取来官吏名册,逐一审阅,见有不称职监司的姓名,即一笔勾去,另以他人代之。对范仲淹颇为敬重的富弼心有不忍,对仲淹说:“你这一笔下去,可知道要有一家人哭了。”范仲淹正色答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一家哭”与“一路哭”  相似文献   

16.
19.范仲淹教子俭办婚事范仲淹,苏州吴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在诗词、散文领域也颇有造诣,著有《范文正公集》,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有大志,常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就是他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写的。他任地方官时,每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庐陵(现江西永丰县)人。早年孤苦好学,一○三○年(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初为谏官,后贬滁州、杨州、颖州任知州,晚年才回朝廷,官至枢密副使(主管军事的副长官),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卒溢文忠。他刚直敢言,能超拔人才,曾支持范仲淹的革新运动,至晚年趋于保守。  相似文献   

18.
《醉翁亭记》阅读提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本文作者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现在属江西省)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4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本文是庆历六年(1046)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  相似文献   

19.
整整一千年前即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在武宁军(今江苏徐州)节度掌书记的官舍里,诞生了一位可为万世当政者的楷模和广大人民所景仰的人物,他便是北宋真宗、仁宗两朝名臣范仲淹。庆历六年(1064年),他在参知政事的任上,为岳州的岳阳楼作记时,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千百年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对于熔铸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传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当前狠抓廉政建设的过程中,纪念范仲淹,学习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思他的廉政勤政的风范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20.
作为《岳阳楼记》的作者、北宋“庆历新政”的领袖人物范仲淹是广为人知的。然而,他对北宋古文运动所作的巨大贡献,却长期不被学界所重视,未引起人们注意。实际上,范仲淹不只是大力支持了文风文体的改革,直接孕育了古文革新的高潮,而且也为北宋新古文运动培养和准备了包括欧阳修在内的大批人才。文章的好发议论、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的强烈,文风的明白晓畅,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