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角爱丝梅拉达艳丽、善良、纯真,寻觅着美好绚丽的爱情,最终却被无情的现实所吞噬,为爱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将人生的美好撕碎了给人看"。大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凭借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构建和细腻同时又不缺乏深度的艺术创作方式,谱写出了爱丝梅拉达短暂人生中的爱情悲歌。  相似文献   

2.
爱情与生命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尽管爱情可以地久天长,但是生命却短暂无常,这便是人生的困惑。娜拉为追寻真爱而出走,安娜为守住真爱而卧轨,子君为失去真爱而回去,这些是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爱情悲剧。造成悲剧的根源,便是将爱情等价于生命,把爱情当作人生唯一的价值,为爱情而放弃了生命、踏上不归路。  相似文献   

3.
汉魏六朝爱情诗歌“缘情而绮靡”。其中乐府诗中所表现的爱情心理更加丰富多彩,陷入爱情纠葛的人物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文人爱情诗中融进了悲叹时事、感叹人生的成分,艺术技巧达到很高水平。两类诗歌中都开始大量描绘女性的容貌、体态和服饰,致使“绮靡”之风更炽,到梁陈宫体诗中蜕变为色情描写。  相似文献   

4.
《霍乱时期的爱情》通过两个少年时期寻死觅活的恋人晚年结合的故事,在不同的时间轨道上,展示了不同的爱与死,是对爱情和死亡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又来了,爱情》是多丽丝·莱辛晚年回归现实主义风格的重要作品。女主人公萨拉·德拉姆在人生的暮年遭遇与几位年轻男性的爱情风波,其间的变化微妙复杂,注定是悲剧性结局。所谓爱情处于先验肯定与经验否定的悖论之中,爱情因此是一种乌托邦。由此透视女性与男性之间的两性悖论,进而思考人与人之间的人性悖论,显现女性日常生活的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研究英语爱情与死亡主题诗歌意境及其在翻译中的再现。英语爱情诗歌意境丰富多彩,严肃、赞美同时也不乏奔放艳情,同时也可能极度罪恶而不自觉。死亡诗歌同样意境多变,美丽、豁达同时勇敢开朗,甚至敢于与死神一战且抱必胜之心。汉译诗歌为再现这些意境,创造性地模仿了原文的韵律与节奏,同时在选词上大胆创新,为中国新诗歌的发展提供了灵感源泉。  相似文献   

7.
对《马丁·伊登》中爱情的评论过去都是将罗丝摆在一个反面的角度进行批判。从同情的角度看待罗丝的爱情,分析在与马丁的相处中罗丝心态的逐渐转变,会使我们用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罗丝的心路历程,对她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洋嫁》中的女子,并非为了绿卡不顾一切,她们渴望真正的爱情,想拥有一个实至名归的婚姻。汪洋通过文字,给我展现了一个有着作家独特生命体验下的生活场景。它或许是一个爱情的梦,但是要寻找的却是文化的根。  相似文献   

9.
爱情是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和谐至关重要。大学生应具备自爱、迎接爱、拒绝爱、呵护爱和承受爱情挫折五个方面的爱情能力。高校要对学生进行爱情责任能力培养,家庭要进行正确的爱情示范,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要提高爱情反思能力。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橘子红了>在内容上从人生、人性、个性、礼教、道义等方面阐释女性爱情,有别于政治说教;在形式上运用独特的影视手段对女性爱情进行艺术的阐释,有别于其它艺术,也有别于其它影视.<橘子红了>对女性爱情的阐释是别样的--好样的  相似文献   

11.
《野草》作为鲁迅自剖性的文本,承载鲁迅的主体危机感。在《野草》中,鲁迅通过梦境这一情感能量场,凝视和反思矛盾的、多维度的自我,而梦中“梦者——观客”的身份转变,使鲁迅有了重新审视自己的权利,并增加主体“分裂”的可能。鲁迅接受死亡生命向力的指引,在死亡的逼视中洞察爱的内涵。“我梦见”背后是关于死亡和爱情的真理发现,使鲁迅得以抵达更为本真的自我。梦境、死亡和爱情三者相互勾连,显示《野草》的驳杂性。  相似文献   

12.
当代华语乐坛流行歌词中的爱情话题.表现出了自立与自主、自省与自察、突围与飞翔、以及追求乌托邦式爱情的几类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深刻和丰富了人们对爱情的体验和表达。本文正是以富有民间性、现实性和情感性的流行歌曲为语料,总结出几种不同的爱情隐喻。通过分析歌词中的爱情隐喻,进一步揭示了当代社会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4.
东野圭吾是当代日本最受瞩目的推理小说作家,他开创了日本推理小说的"写实本格派",表现出对社会和人性问题的关注。《白夜行》是东野的代表作,小说并不是单纯通过连环案件制造悬念,其内核是通过主人公雪穗和亮司的爱情悲剧,让人们探寻扭曲的人性、贪婪的欲望、沦落的道德毁灭爱情的真相。  相似文献   

15.
《小王子》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传世之作,在这部小说中以一名飞行员作为故事发展的叙述者,小说中通过小王子为主体,讲述了小王子在其他星球的冒险活动以及小王子与玫瑰花之间的爱情故事。通过小王子的经历使读者感受到儿童时期的美好,以及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使人们认识到情感需要培养和付出,并且应彼此理解。本文将对《小王子》的创作背景进行简要分析,并论述小王子与玫瑰花之间凄美爱情的形成原因以及隐含喻义,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创作生动形象背后的深刻意象。  相似文献   

16.
谈起爱情,人们常常会用“神圣”二字来诠释它,也许在每个人眼里爱情都是纯洁高尚的,但是爱情这东西又说不清,它是一种莫明其妙的感觉,需要细细的去体会它,才能懂得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17.
《柳树下的梦》是安徒生于1853年写出的,讲述的是一个男孩为追求爱情,最后孤独地死去的故事。故事虽然感人.但这其实是一个被误读了的爱情故事。所谓“青梅竹马”式的爱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使原来的一些冠之以爱情的感情因人们判断力的成熟而还原为友情的真面目。男孩所谓的爱情充其量仅是一个梦而已,“终成眷属”也只能在梦里实现罢了。对于安徒生本人而言,在生活中似乎也总是混淆爱情与其他感情之间的界限,所以他心目中许多的爱情其实是泛化了的。  相似文献   

18.
"爱情"这一抽象的概念在概念隐喻的指导下与其他人们熟悉的概念形成映射关系,从而使英语爱情谚语——英语民族表述爱情的语言精粹能更加具体、形象地诠释爱情这一美好的感情。本文在概念隐喻视角下解读英语谚语中的"爱情",从而更好地理解体会英语对爱情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我的父亲母亲》用特别的方式诠释了平凡却高尚、真诚而无价的爱情。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不掺杂质的真爱日益成为经典,更多的人把本应高尚的爱情演绎得虚伪和庸俗。因此有必要从这部影片的描述中挖掘出爱情的实质和内涵,从而透彻地理解所谓“爱情”的真正含义,懂得如何经营爱情。  相似文献   

20.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的传统婚姻理念遭到了新写实小说家的无情嘲讽。新写实小说家采用爱情偶然性模式展示了恋人无法找到自己满意对象的悲剧命运,从而揭示了爱情的虚无。新写实小说家爱情观的产生是物质困窘和"文化低迷"的产物,其对爱情本质的理解体现出了理想主义溃退的精神实质。经历了爱情悲剧的男女主角采取婚外情等形式进行补偿,但最终依然逃不脱悲剧命运。新写实小说家通过双重悲剧表达了她们对于生命终极的思索与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