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许多工作要做:要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要进行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包括理想、道德、纪律等内容的思想建设。所有这些,都有着一个对思想文化遗产(包括道德思想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这个问题,虽说是个老问题,但在当前看来,它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更有实践意义。 本文讨论道德遗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拟从忠孝伦理入手,对道德遗产进行历史的考察,探讨其历史特色和现实影响,试图由此出发谈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笔者认为:道德向来就存在着一个批判继承问题,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民族的传统和民族的特点,我国道德遗产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出发点。  相似文献   

2.
一如何看待阶级斗争?这是一个关系到如何正确理解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关系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提到对立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就自然想到两者是绝对对立的,似乎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了。认为剥削阶级道德不能批判继承的同志,其一切推论正是基于这个前提;就是主张剥削阶级道德可以批判继承的同志,在这个前提面前也只好退避三舍,于是便用“特殊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复杂性”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结果仍然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那么,对立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全面的真实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这里有两个问题是需要搞清楚的。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宝库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思想遗产,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有过了时的东西也有可资借鉴的东西.我们要发展德育理论,必须继承其中优秀的部分,没有继承也就没有发展.而吸收或继承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它首先是一种复杂的认识过程.明确地说,不论是继承还是批判,不沦是肯定还是否定,都首先有一个分辨问题.研究分辨问题,是研究如何继承传统德育优秀遗产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不能科学地分辨是非,继承或批判,肯定或否定,都是没有根据的、盲目的.因此,提高继承主体对传统德育精华与糟粕分辨问题的认识,明确分辨的原则和方法,是继承传统德育优秀遗产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历史上,上下数千年,忠、孝等道德观念影响极深。历代剥削阶级往往借助政权、教育和舆论的力量,大肆进行其道德灌输,并且把这种道德美化成超阶级的、永恒的金科玉律,用以欺骗和愚弄劳动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我们无产阶级不相信有永恒不变的道德,而且要揭穿一切关于道德的骗人的鬼话。然而,对历史上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进行历史的考察和理论的分析,乃是对剥削阶级道德的批判的基础。基于上述的认识,本文选定伦理道德作为论题,探讨先秦诸子伦理道德的历史演变,并以此为出发点,附带谈谈对道德的阶级性、继承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今年三月十四日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在马克思去世之后的整整一百年中,世界上的共产主义运动和实践,得到蓬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学说正在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一百四十多年前,马克思和思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1-272页)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这个指示,对于批判继承历史遗产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想就如何理解这个问题,以及在历史遗产批判继承中的方法论问题,谈一点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指正。一、和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绝不是要现实和历史一刀两段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关于历史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的问题,对此,学术界  相似文献   

6.
如何看待封建社会的孝道?封建孝道能否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养亲敬老的优良道德传统与封建孝道是什么关系?这是讨论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时常常涉及到的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关系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一定的影响,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来说,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7.
在批判继承问题上两种思想的斗争为什么我们今人对前人留下的文艺遗产以及整个文化遗产,要加以批判继承?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早已讲清楚了的问题,也是人类的历史实践所证明了的问题。但由于前些年“四人帮”一伙高喊必须同过去的一切实行所谓“彻底决裂”,问题又被他们搅浑了,并且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恶果。所以有必要再重新来谈谈这个问题。在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师们有关这个问题的重要论述的同时,我们还要回顾一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历史的范畴,超历史的永恒的道德是根本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中,最基本的、大量的道德是阶级的道德,是有鲜明阶级性的;同时也存在为对立或不同的阶级所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但或多或少地受阶级关系的制约、局限和影响.无产阶级应当依据基本的历史事实确定对历史上剥削阶级道德的具体态度,在批判否定的同时,对其多少反映社会发展要求、与劳动人民利益一致、对无产阶级社会实践有积极意义的成分加以批判的改造,目的是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是马克思主义以前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批判诡辩论的哲学家。他把诡辩论看作是一种以荒谬的观点来“认识事物的思想方式,”即形而上学方法,指出“辩证法切不可与诡辩相混淆,”从而揭露了诡辩论反辩证法的内容和实质。这是黑格尔反对诡辩论的一个重大功绩。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黑格尔对诡辩论的批判,列宁许多著作,特别是《哲学笔记》一书,常常加以摘引,并给予充分肯定和评价。黑格尔批判诡辩论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是值得我们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批判继承的一项哲学遗产。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指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历来非常重视古代遗产的批判继承工作。他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了解中国革命的现状和研究本民族的历史,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继承以往文化遗产,同时又予以革命的改造,形成的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革命的和完备的科学。在此认识基础上,毛泽东深刻而系统地阐述了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今天,我们党大力宣传和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强调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有关理论,并用以指导实践,有积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教材中的古典诗文,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思想性上既反映作者爱国主义的、民主主义的,同情人民疾苦的思想,也会反映其消极的思想,如作者的剥削阶级的偏见、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行为和唯心主义的宗教迷信思想等等.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对作品进行具体鉴赏、分析、批判.在提高他们扬清去浊、批判继承的能力的前提下,通过正确的分析字词句篇,对学生进行形象的感染、哲理的启迪、美育的熏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健康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对人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学术界对如何对待传统道德这一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人对其持肯定态度,认为传统道德对当前的市场经济仍有指导意义,因而要加以继承;有的人则持相反态度,主张对传统道德进行全面改造,重新构建市场经济下的新道德;也有的人认为传统道德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既蕴藏着丰富的人类思想精华,又包含着许多精神糟粕,因此要对其进行辩证地分析,吸收其思想精华,剔除其精神糟粕.对于前两种观点,偏颇之处显而易见,对于第三种观点,乍一看,似乎大有合理之处.从抽象意义上说,传统道德的确可以一分为二,对于精华,我们吸收,对于糟粕,我们剔除.然而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这种观点的根本缺陷,即它忽视了决定道德价值状况变化的社会诸领域结构关系的变化,忽视了道德价值状况本身的变化,而只是用原有的一维性道德价值观念框架去泛泛而谈,从而把问题肤浅化、教条化.本文正是试图立足于社会诸领域结构关系的变化,从“道理价值的三维性”这一新的视角对传统道德作一全面分析,以便我们对传统道德进行更好的批判与继承.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在许多地方批判地继承了克罗齐美学的一些观点,并在理论上作了“补苴罅漏”的工作。在文艺与道德的关系上,他们都主张文艺可以没有道德的目的,但在艺术的评判标准上,克罗齐坚持纯粹艺术的标准而反对道德的标准,朱光潜却主张两种标准的糅合;克罗齐虽不否认文艺能暗含某种道德倾向,但却轻视甚至否定文艺的道德影响,朱光潜则极为重视它。这种观点上的巨大差异,取决于他们对艺术活动范围的理解、探讨问题的方法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在文艺遗产的继承问题上,艺术形式的继承是比较清楚的;但内容到底能不能批判地继承?有的同志认为,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大容易说得清楚。何况“四人帮”出于反动的政治目的,多年来在这方面故意制造混乱。叛徒江青蛮横地把文艺遗产的内容同形式完全割裂并对立起来,胡说内容是不能推陈出新的,只有艺术形式才能“加以批判地继承”。一九七○年,“四人帮”指使其御用文人抛出了一篇名日《鼓吹资产阶级文艺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方法研究的回顾 教学方法的研究,在中外教育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前人的见解虽不够系统,但其中却不乏真知灼见,值得令人批判继承。 (一)中国传统教学方法的批判继承 两千多年来,我国涌现了大批影响深远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苟子、朱熹、王夫子、魏源等,他们为今人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教育理论遗产,值得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系统的方法进行整理,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 1.教学相长 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过程,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于处理教与学的关系,积累了宝贵的  相似文献   

16.
风水文化在我国盛行了几千年,有人虔信,有人批判,虔信者认为它是至理名言,批判者认为它是封建迷信,谁是谁非,莫衷一是。其实,风水文化作为一种历史遗产,同一切历史遗产一样,属于一种复  相似文献   

17.
忠孝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的许多道德智慧至今尚有现实的生命力。其强大的凝聚力在巩固历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和民间家庭的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产生于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历史条件下,其中也有不少观点是消极的封建性的思想糟粕,还在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传统“忠孝”观念进行理性地审视扬弃.批判继承,会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所谓"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师德.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人民教师的师德,是在继承历史上优良的道德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指导的.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既是一个道德信念,也是人民教师最崇高的美德,它是以共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在古今的外国历史上,许多教育家、思想家和伦理学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论述。阐述这些论述的丰富内容、深刻含义,包含的有价值的教育伦理思想。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过时,但有些思想至今仍散发出光彩。我们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外国教育伦理思想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进行考察、挖掘、研究、借鉴和改造,给予批判和吸收,使之为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师道德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具有阶级性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论点。但是,不同阶级之间是否还有某些共同的道德准则?引伸一步,被剥削阶级可否继承剥削阶级的某些道德?对于这个问题,过去不少的哲学教科书或文章都作了否定的回答,断言在阶级社会里一切道德现象都只具有阶级性的一面,主要根据都是引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