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闽南民间音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对闽南地区文化、民俗、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闽南民间音乐具有极强的鲜明特色,是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闽南民间音乐不仅仅是音乐曲调,音乐的背后是对音乐创作者的记忆,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民间音乐记载了闽南群众的辛勤劳动与智慧成果。闽南民间音乐传播在闽南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记载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成为地区历史时代发展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认为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护提供了保障,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提供了支撑,数字化展示与传播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共享提供了平台,虚拟现实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提供了空间.建议数字化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深度开发与运用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即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分类体系,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采集技术标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可视化表达,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技术综合运用体系,搭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交互体系平台,构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同时要处理好以下四方面的关系:即数字化技术与文化生态平衡,数字化技术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数字化技术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河南南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民间音乐种类齐全,极具特色.南阳的传统民间歌舞是集歌曲、舞蹈、器乐为一体,融有说唱、戏曲表演元素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在当前日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在大众传媒极其繁盛的传播环境下,积极研究其生存、发展、传播,不仅可以丰富河南民间音乐的内容,有利素材的挖掘.更重要的是对于如何使南阳民间歌舞音乐在当代传播环境下有效得到传承与保护,对于建设南阳和谐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间音乐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繁荣,民间音乐面临着传承的难题,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根本,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让民间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是相关行业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笔者从我国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出发,探寻了非遗视角下民间音乐的保护路径与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5.
民间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靠民间艺人个人创新开发出文化创意产品,则是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粤东北兴宁市与连平县对客家花灯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开发实践,表明客家宗族文化复兴带动"响丁"民俗活动产生的"竞争性消费",使得客家花灯这一民间技艺呈现活态传承的趋势,各级政府主办的"花灯节"增强民间艺人开发花灯文化创意产品的意愿。田野调查案例表明民间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民间社团的力量开展传统的地方民俗活动,并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引导非遗传承人开发文创产品。  相似文献   

6.
在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引入数字动画制作和传播技术,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和传承的信息整合水平。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动画)的目标、功能、构架和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客观地认识与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动画)这一动态系统的演进规律及趋势。动画不仅可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会成为人们在现代视觉文化语境下,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和传播传承,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7.
客家民间歌谣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传统社会,它的传播主要以口头形式进行,受时空限制较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媒介在现代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借助电子媒介对客家民间歌谣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使其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传承的效率和质量都将产生新的飞跃。借助电子媒介进行客家民间歌谣的传播,应尊重客家民间歌谣浓郁的地方特色及本土文化价值,重视客家民间歌谣的精神内涵和品味,确保客家民间歌谣在数字化保护的同时保留民间歌谣的原真性。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与传统美术、音乐、礼仪、节日庆典等民俗。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在客家方言被冷落,客家民俗被淡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挑战。政府及教育部门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作为学校教育基础阶段的幼儿园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通过幼儿园的教改活动,搭建家园合作平台,以及整合社会资源等措施,形成多种路径共同保护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9.
从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考察甘肃民间音乐状况,分析了甘肃民间音乐与音乐旅游经济的关系,探究音乐文化对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发展旅游对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重大意义,从政府、社会及民间音乐传承艺人的角度把脉音乐旅游开发与民间音乐传承保护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在发展音乐旅游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实现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
从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考察甘肃民间音乐状况,分析了甘肃民间音乐与音乐旅游经济的关系,探究音乐文化对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发展旅游对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重大意义,从政府、社会及民间音乐传承艺人的角度把脉音乐旅游开发与民间音乐传承保护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在发展音乐旅游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实现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以大别山区为个案,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问题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能够扩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促进传统文化发展;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当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中数字弱势群体居多,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传播技术融合度较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体现不足,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忽视受众群体差异等现实困境。应着力提升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数字化技术运用能力,切实提高数字化传播技术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程度,重点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内在价值提升,积极拓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准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12.
京剧、书法、中医针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世界级的文化艺术瑰宝。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对传统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如何科学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有效思路和方法。根据民族文化的信息特性,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采集、储存、处理、展示及传播,通过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换、修复和再现,还原为共享和可再生的数字文化形态,以达到保护与传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青岛市成功申报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戏曲等10类27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承渠道不畅,与教育脱节,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价值评估等原因,青岛市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为此应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进程、加强理论研究与宣传教育、构建有效的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形式、发展特色民俗旅游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传承、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地方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应开设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民间戏曲等课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地方文化部门、社会团体共同挖掘、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当地民间文艺,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已经濒临消失,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存储、传承、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分析总结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网络传播形式及网络传播现状,找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展示平台的不足,提出将社交网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提高其信息分享效率和信息传播潜力。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多样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客家传统民族音乐在当前音乐文化中的地位日渐边缘化,发展受阻,引起传统民间音乐爱好者的极大关注。本文以保护与传承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为目的,从客家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困境入手,从文化意义认识、内涵剖析、广域交流、学习与传承等角度提出了加强对客家传统民间音乐文化认同的主要措施,希望帮助客家传统民间音乐走出当前困境。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留下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载体,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以广西物资学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实施路径为蓝本,提出了将非遗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传承,同时建设传承实训基地、开发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对专业传承人才进行培养,将“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动”有效融合等有效形式,为其他职业院校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一直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本文通过移动互联APP技术,探讨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利用移动互联APP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开发提供新的途径.基于移动互联APP技术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同时也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达到活态的、自觉的、积极的目的与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取得突破,人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人们重点关注与保护的焦点。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代表形式,不仅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国家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必然要求。鉴于此,本文就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展开详细的分析,并提出具体性的研究思路,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是使用“民族民间文化”这个术语,后与国际接轨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范围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宽和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的误导,在保护方向中上容易产生误导;文化空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别,而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上层文化,所弘扬的大传统作为正统,既不适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也不适合多元民俗的发展。而被一些学者称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处于濒危的严重局面,要进行全面普查、确认、收集、登记、立档,尽可能做到原生态性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