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改写了伊洛西斯神话即农神得墨忒耳和其女珀西枫妮的母女关系神话.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小说人物莉丽·布里斯科是伍尔夫作为艺术家的代言人,也是伍尔夫作为女儿身份的替身.然而伍尔夫的用意远非如此,作家出神入化地改写了伊洛西斯神话,使莉丽·布里斯科实现了从“女儿”到“母亲”身份的华丽转变后找到了真正成熟的自我,而伍尔夫本人也实现了女性作家的真正自治.  相似文献   

2.
评论界一向认为伍尔夫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夜与日》传统写作特征明显,但它已然蕴含了伍尔夫后期实验性创作的一些特征。她在小说中对时空的掌控以其特有的方式体现了对现代人精神危机的关注,对现代社会的生存之思。本文探究小说中人物在家宅、窗、街道等三类物质空间中对自我的感知,以及他们通过与空间相对应的幻想、凝视、漫步这三种动作而获得的对身份与生存的再认识,从而探讨伍尔夫如何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出社会变迁给人们带来的自我心理和精神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叙事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理论依据,剖析了伍尔夫小说《达洛维太太》的叙事特色——“多角度叙述”,揭示出伍尔夫富于女性主义特色的小说叙事策略。《达洛维太太》的叙述视角属于典型的“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其根本特点就在于叙述声音与叙述角度的分离,由于这一手法的使用,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得以在多个人物之间自由流转,从而使小说中的人物呈现出多重自我.伍尔夫由此确立了女性的自我意识,消解了男性的自我中心,实现了男性自我与女性自我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程雨辰 《文教资料》2020,(9):25-26,29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小小小小的火》,采用多重意识、多声部的写法,通过多种声音的平等对话、视角的切换与对照,描画出有关家庭成员微妙互动与情感暗流的全景图。小说中的两个家庭,构成了对立面。当两家人的生活开始交会,安稳和动荡、秩序和混乱之间的碰撞与冲突开始显现,在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小说中的人物逐渐发现了关于生命的独特真相。本文探讨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建构,揭示身份建构的局限性和身份认同的困惑,以及发现自我新向度之后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小说《动物凶猛》以“文革”为时代背景,以北京部队大院的少年为主,展示对不同人物角色的身份书写。作者通过对“他者”的鉴别,建构起“自我”身份意识,并在渴望社会认同与满足自我现实需求的比较中,探索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6.
生和死的瞬间——《达洛卫夫人》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传统文学过于注重物质生活的描绘 ,而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 ,传达个体在世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作者凭借娴熟的意识流技巧 ,通过人物对“生”与“死”瞬间的顿悟 ,揭示生活的本质与真谛 ,诠释生命的意义 ,充满灵性与哲理的意味  相似文献   

7.
弗吉尼亚·伍尔夫出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成长于新旧世纪交替之时。作为跨时代的作家,伍尔夫对社会变迁与人际伦理关系的变化有着切身的体验与敏锐的洞察。家宅空间是伍尔夫小说中最重要的故事空间之一,家宅空间书写形象地展现了从维多利亚末期到二战期间中产阶级的家庭群像和家庭伦理关系。通过伍尔夫小说的夫妻伦理叙事与父子伦理叙事,我们可以观照到伍尔夫的家庭伦理观念。由于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伍尔夫的家庭伦理思想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既对传统的维多利亚家庭模式进行批判,又崇尚维多利亚时代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伍尔夫在晚期小说中展现了西方现代社会存在的家庭伦理失序,指出伦理身份认同危机与伦理身份混乱是造成个体伦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并表达了尝试重新建构家庭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通过对达洛卫夫人纷繁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了造成女性人生缺失的社会根源。小说人物达洛卫夫人在现实生活中所表现出的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与自我的激烈冲突,是父权社会伦理道德社会秩序诸因素压制造成的。达洛卫夫人的自我的严重丧失和心灵的呐喊,启示我们对女性自我生命追寻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音乐与身份的自我叙述”这一独特视角,结合有关身份认同的后现代理论,以及流行音乐理论,对小说的人物、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叙事方法等进行了认真分析,探讨了小说与“身份认同”的后现代理论与流行音乐,特别是爵士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爵士乐》是一部挑战美国主流文学的力作.  相似文献   

10.
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家当》以1位中年女作家视角回忆姑妈艾尔弗莱达以及两人之间微妙关系,展现人物在错位的空间中的情感体验。艾尔弗莱达从乡村移居城市,家园空间的转换导致她身份困惑并尝试通过对家园空间的追忆和回归获得身份认同,却以失败告终;叙述者在压抑的家庭空间和不对等的爱情中自我空间错位而导致身份困惑,尝试在第三空间中重建自我身份。基于索亚的空间理论,结合门罗自身经历,对比两位主人公自我追寻之路结局得出:第三空间中自我探寻是解决门罗小说女性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的合理办法。  相似文献   

11.
在石黑一雄著名的小说《别让我走》中,蕴含着三种空间维度,其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情节安排上,还内化于小说的主题表达里。空间构成了个体生存的内在维度,同时也与小说人物的情感故事及生活命运紧密相连。本文主要运用空间和身份理论,分析在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先后构建三个空间,以探寻作为边缘群体的克隆人的文化适应过程和身份构建的困境,深刻反映了人物身份认同危机和命运之不可抗拒的主题,作家通过对科技所束缚割裂身心的批判,实现对“人”本质的反思。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社会边缘群体的精神面貌,唤起人们对生存价值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运用身份认同理论,再度思考与重新阐释了丁玲三十年代初“向左转”问题的复杂性。揭示了丁玲小说创作“向左转”的现象是与其“左翼身份”的确立密切相关的;分析了以往研究中存在的种种思想雾障;得出了丁玲“向左转”是其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合力作用促成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小说地理的绘制想象与小说的空间创作有着重要的关联,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文学研究中被掩盖的东西,以及空间是怎样引起故事与小说中的情节的。在“圆形”的空间运动中,“此刻”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对生存意义及价值的探索。在《八月之光》中,福克纳不仅借助克里斯默斯的“圆形”空间实践展现了他对南方和美国种族冲突的戏仿;而且他还借助克里斯默斯在“圆形”空间实践中的内心自我在种族身份认同上的矛盾与冲突,艺术地展现了在20世纪美国国家民族化与一体化的发展与形成的背景下,不同肤色的人种在现实生存空间下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冲突。在《八月之光》的创作中,福克纳借助人物的空间移动展现了他对南方问题的探索和对艺术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克劳德·麦凯的《回到哈莱姆》描摹了20世纪早期的黑人跨国体验。学界主要阐释了作者个人的跨国经历与黑人国际主义思想对小说塑造主要人物的影响,而忽视了小说中副线主人公雷的国籍及其旅居哈莱姆的意义。雷的跨国移民经历既再现了麦凯的复杂跨国情感与认同经历,又观照了哈莱姆作为流散非裔移居的理想家园与城市黑人社区所承载的空间意涵。论文提出哈莱姆具有三个维度,作为移民唤起历史记忆的地理空间、建构跨国身份的政治空间及容纳差异的多元文化空间,并考察移民在跨国流动中历经的现代性体验,以此揭示他们通过改变既定身份与重新定义自我而竭力摆脱传统的民族、种族和阶级观念的束缚与身份认同的困惑,从而参与到美国城市的种族空间生产中。  相似文献   

15.
“存在的瞬间”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对生命的一种独特的感悟,它强调了生命的某些时刻对人生的重要价值。意识流小说作为一种心灵叙事,它能透过生活的表面直接深入到人物心灵的幽暗区域,揭示隐秘深处的真实,准确表达“存在的瞬间”人物的情感反应。以“叹息”与“呢喃”作为生命的陪伴,用爱的心语和独白抱慰生命的惊惶,从人物面临死亡时不同的感觉中表达对生命的想象。作家就是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命伦理的诉求。  相似文献   

16.
饮食书写是理解《燕食记》的重要维度,小说借粤港点心和上海本帮菜美食传承的故事,展现了葛亮对于当代城市移居者的身份认同问题的思考,并揭示出一种现代的“多元”身份认同观。南京和香港的多重文化体验让葛亮深入思考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进而他在《燕食记》中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身份追寻方式:戴明义和荣贻生等老辈移居者坚持“单一”身份认同观,试图以“怀念故乡”与“持守本土”的传统方式来固化自我身份;而新一代“香港人”陈五举秉持的则是一种现代的“多元”身份认同观,尝试在文化的对话与交融中调试和重构自我身份。显然,葛亮赞同后者,外来移居者不应该只局限于“异乡人”与“香港人”之间的身份辨析,将自我定位于某一种身份,而应在承认“多元”身份的同时促进跨文化交流真正走向多元化。葛亮借助饮食书写完成了对外来移居者的文化身份的追寻与确认过程。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巅峰之作《海浪》中,通过对情境、结构、时间诸叙事因素的巧妙运用,彻底摆脱了物质性现实对于作家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羁绊,为小说艺术找到了一种崭新的、综合性的“有意味的形式”。这种形式所成就的既是伍尔夫要将小说建树成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的理想,也是她要“使个别的生命沉没在一种更普遍的视野之中”的思想意图。  相似文献   

18.
石黑一雄是当代英国享有盛誉的小说家之一,其代表作《别让我走》描述了“克隆人”在现实社会中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小说中蕴含着大量的空间描写,无处不在的“空间性”作为一种表征方式的同时也与主人公的身份意识形成了某种契合,转化为“身份想象”融入到小说主题中;运用空间批评理论,聚焦小说主人公凯西生活的三个地理空间:黑尔舍姆、村舍和康复中心,从权力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层面探讨空间与人物身份意识构建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9.
拉尔夫·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当属战后美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作品摆脱了黑人小说惯有的主题:种族歧视和种族仇恨,讲述了主人公无名黑人青年探寻自我和自我觉醒的经历。小说通过空间规训、空间迁移和空间重构等书写技巧,揭示了美国种族隔离盛行时期非裔族群所面临的伦理困境和身份迷失,再现了人物伦理选择的两难境地和意识觉醒,反映了美国非裔族群的伦理诉求,同时也表达了种族融合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0.
比尔·科西是托妮·莫里森小说《爱》中的重要人物,也是作家笔下又一位心灵扭曲的黑人男性形象.通过对该人物的性格悲剧进行精神分析,认为他是一个戴着面具,始终无法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的人.其性格悲剧说明,黑人只有重新审视历史,勇于面对过去,才能克服“身份焦虑”,实现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