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悟法是中国古代经典读书法 ,它是一种强调熟读 ,读中求静 ,静中求悟的读书方法。我们从现有资料了解到的古人不断吟诵、像念经式的读书方式便是此法的运用。“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是对这种读书法最通俗的解释。读悟法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 ,它强调熟读 ,要求“书读百遍” ,要求“熟参”。中国古代学者中 ,强调这一点的 ,最典型的要推宋代严羽。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说 :“先须熟读《楚辞》 ,朝夕讽咏以为之本 ;及读《古诗十九首》 ,乐府四篇 ,李陵、苏武、汉、魏五言皆须熟读 ,即以李、杜二集枕藉观之 ,如今人之治经 ,然后博取盛唐…  相似文献   

2.
读书,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很多中外名人都给出了很有见地的说法。在此,我不予评判,只提出一些自己对读书的看法。有些书,读了之后是不会后悔的。例如那些立意和内容都很深的书,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恩格斯的《反杜林论》那样的巨著,我都读不太懂,甚至很不懂,但仍会硬着头皮读下去而不后悔。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培根在《论读书》一文中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需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需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这就意味着语文阅读教学可分泛读和精读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谈读书的对联 邓拓以知识广博著称,在他的《燕山夜话》中,就有许多提倡读书的文章,其中一篇《有书赶快读》,提到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包世臣,说“他曾经写过许多对联,一直流传至今。其中有一副对联,我忘了他写的上联,只记得下联是‘补读平生未见书’,这一句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是清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安徽泾县人。这副对联的上联我也记不起了,只记得他写的另一副对联,也是关于读书的,联云:  相似文献   

5.
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应当通读。细读.反复读。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当然离不开对名著的阅读。但学生能否真正做到多读书,善读书?我以为不然。笔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多数学生只读过《西游记》、《水浒传》、《三国  相似文献   

7.
文本抄读法     
吴永福 《阅读与鉴赏》2010,(4):57-57,50
关于文本阅读.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读一遍了,叉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又读一遍。读诵者,所以助其思理,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读一件书,须心心念念只在这书上,令彻头彻尾,读教精熟”。如此等等,在朱子读书法中是反复强调的。文本阅读中不管朗读还是默读,都要达到熟读,以至背诵,才能融入记忆,从而有所养成。而抄读.正是达到熟读的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陆勤芬 《教育文汇》2023,(12):62-63
<正>看书有时也讲缘分。30多年前,我们读师范时,老师就提醒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们虽然听从了老师的吩咐去图书馆借阅了这本书,但因为还没有教学经验,更没有具体的学生作为书中内容验证的对象,所以当时读这本书只觉得有些无趣,对于书中的案例也没有很深的体会。像我这样比较爱读书的学生,也不过是看完了目录,选几条看看就还回去了。在教学一线工作多年,在日常参加线上线下各种培训的时候,我经常听到有专家提到或者推荐这本书,  相似文献   

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亦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书的好处。但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孩子在读课文时结结巴巴、丢字、落字、错字,阅读速度很慢,耗费的精力极大,很容易疲劳。如果不能有效阅读的话,他们将来会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上都出现困难,所以我们必须给与孩子正确的引导与鼓励。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课外阅读     
一、阅读短文并回答问题。短文一:我喜欢书(节选)年纪大了,我渐渐发现,有些书一目十行下去,没有真正读懂,必须仔细读下去才行。读一遍不行,再读两遍;读两遍不行,再读三遍。有些书甚至要常常读,越读越能读出其中味道来。《红楼梦》,我就看了七遍,如此等等。自然,有些书是要读一辈子的。要知道书中说些什么,这是比较容易的,然而,你要把书中的财富变成自己的,那就要费工夫了。比如说吧,我把书合起来,复述书中的一段情节,只能复述大意,如果详细复述,也不如书中的精彩。这就是说,我同书还有距离。要缩短这个距离,就得认真读啊,读啊。然而,书真是…  相似文献   

11.
导写读书可能成为读书种子,像顾炎武那样,专心读圣贤之书又事事关心;也可能成为书呆子、会走的书橱,不仅把书读死了,把人也读死了。所以,读书之于成功确乎是或然性的联系。读书几近成功之论虽用心良苦但并非尽然,善良的谎言中有误导成分。尽信书不如无书——别掉进坏书的陷阱;不信书又不如读书——“我是文盲我怕谁?”你谁也不怕并不意味着别人就都怕你,谁怕谁呢选读书不是为了让人怕,当然也不为了怕别人。自己别往陷阱里跳。怎样把书读薄了,怎样把书读厚了;什么是我注《六经》,什么是《六经》注我?怎样在陷阱上穿行又不落入陷阱,这需要何等…  相似文献   

12.
读书与写作     
我在高校教授写作三十多年,创作时间逾四十年,这里就读书与写作问题谈点体会。我从小就欢喜读书,找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也无什么目的与要求。后来长大成人,读书养成了一种习惯。但大部时间用于读中外名著,同时也读一些杂书。有些青年同志问我:“你用什么形式读名著?”采取集中与分散两种形式,以集中为主。我在一个时间,比方说一年或半年,集中时间与精力研读某名家名作。如鲁迅全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巴尔扎克小说全集和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一年或半年业余时间读完一部名著。这样读.比无目的无  相似文献   

13.
读书与治学     
一生大半时间在与书本打交道,或读书,或教书,或写书,——当然,主要是读书。《江苏高教》杂志社要我谈点有关“治学”方面的体会,自己的学问尚没“治”好,不敢妄谈,但书倒是读了几十年,就谈谈读书吧。多读与善读。书要多读,此乃老生之常谈。但真正做起来并非易事——特别如果“书中已无黄金屋”,要做到这一点更属不易。要多读书,最基本的前提是要坐得了冷  相似文献   

14.
买书与读书     
读《燕山夜话》中的《有书赶快读》一文,看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书的人不一定读书,没书的人却到处找书读,这是多么不合理的现象!然而,这又是很自然的现象……有书的人,总觉得书已经属于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读书,有些格言我们是非常熟悉的,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灵魂高尚的人对话”。小朋友正处在读书求知的最佳时机,所以读书是大家首先要面对的课题。而读完一本书,最好是写一篇读后感,写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有条件的还可以写成书评,对书作出自己的评论。本期“多味书屋”栏目刊出一组读后感。从这些习作中可以看到,小朋友读的书很广泛。有的是大家都读过的,如《水浒传》、《西游记》、《神笔马良》等等!有的则比较陌生,如《生命的亲吻》等。“奇文共欣赏”,无论是熟悉的书,还是陌生的书,写出读后感既是自己读书…  相似文献   

16.
这个假期,我读了于良史的《春山月夜》,很喜欢其中引用的两句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读书也是如此。古今中外读书人的成果,给我的是启示,是信念,是激励,也是示范。其实我是比较懒的人,要我一口气看完一整本《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实在令人挠头。不过懒人也有懒办法,我用“边读边悟”的形式展开我的假期读书学习之旅。翻开《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便看到郑杰校长在书的序中谦逊地写道:“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  相似文献   

17.
只知道这本书名字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更适合女孩子读。可是,当我把它读完,眼泪静静地流出来的时候,我知道,这本书,适合每一个孩子读。上个周五,读书课上,我把这本书发给你们。那节课,你们非常安静地度过了40分钟。我其实也在观察你们的读书情况。有几个孩子,并没有很用心地去读,只是来回地翻书页。还有一个孩子,读了几页就放下,看另一本书去了。所以,当马上就要下课,当我知道有一个孩子说这本书一点儿都不好玩的时候,我很伤心。我知道,世界上没有非读不可的书。我也知道,多读有趣的书对你们来说多么重要,所以,《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詹姆…  相似文献   

18.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六个结合”。1读与看相结合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然后说说内容,由于这些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的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紧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的。这样安排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对读课文、理解字词句都是有利益的。2读与思相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  相似文献   

19.
泛泛而读,必定会有失当之处。读书虽然是好事,但不能不分好赖一概读之。单究一个人的精力,也是无法把所有的书都读完的。所以,读书当读圣贤书。"读圣贤书"出自文天祥的《自赞铭》,全文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在今天看来,读圣贤书,要比古人的用意更为简单了。现如今,很多省市开展了诵读经典的大型读书活动,不能不为之拍手叫好。要知道,有人重视,总比腐朽烂掉来得好。不过,还是有人盖棺定论地评价,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诵读经典了,我认为,这种说法可  相似文献   

20.
季羡林先生说:“如果读书也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他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痴如醉。“读这样的书是好是坏呢?从我叔父眼中是坏。但是,我却认为是好,至少在写作方面是有帮助的。”所以,他反复说到张元济先生(出版家)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因为人类之所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季羡林先生除了学术与翻译外,在散文创作上也有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