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永跟是浙江省巨化集团公司《巨化报》社编辑、《中国记者》特约通讯员、《警钟长鸣报》特约记者。近三十年来,他已先后在新华杜、《人民日报》、《中国记者》、《工人日报》、《新闻三昧》、《浙江日报》等二十多家报刊发表新闻作品和各类体裁的文艺作品2000余篇、论文120余篇,共计几十万字。黄永跟十七岁投笔从戎,在  相似文献   

2.
湖北随州日报在编辑记者中开展读书“充电”活动,收到明显成效。近两年来,报社舍得在业务学习上投资,先后为每一位采编人员购买了《新闻报道新思维》、《知识经济与报业发展》、《现代媒体编辑技巧》等20多本书,并采取抽查和测试的办法督促大家认真学习,使编采人员业务素质大大提高。据统计,去年该报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新闻论文20多篇,有10多篇新闻作品获湖北省地市州报新闻奖,有5篇获湖北新闻奖。报社被评为全省地市州报报业管理先进单位。(金鸣)随州日报督促编辑记者打牢业务根底@金鸣  相似文献   

3.
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市民朱虹诉医生陈贯一、上海科技报社侵害肖像权案引起医务、新闻和其他各界人士的关注,除解放日报、新民晚报和本刊(见今年第1期《沪七起新闻案述略》一文)作了报道外,《民主与法制》(北京)《法律咨询》(北京)《政治与法律》(上海)《新闻知识》(陕西)等刊物还发表论文、通讯,表达了各种不同意见。一些医务界、新闻界、法律界人士对此案进行了讨论或议论。 1989年5月5日,上海科技报在健康版“专家门诊”专栏上发表题为《眼科老中医陈贯一诊治重症肌无力症疗效好》的医学科普报道。这篇报道是上海科技报的医学编辑根据陈贯一提供的关于治疗疑难病  相似文献   

4.
编辑同志: 我是农场的一名工人。从1988年开始,我迷上新闻写作。当时,我边学习,边写稿,不久,我的第一篇稿子在《绿原报》上发表了,更激励了我的写作热情。我渴求得到新闻写作知识的指导。今年,我开始订阅《新疆新闻界》,它对我的帮助很大,从中提高了新闻理论修养,稿件刊用率也逐渐上升。截止11月,我已有25篇稿件被各级新闻单位先后采用。  相似文献   

5.
张佑臣1953年生于山东省金乡县。1971年业余写的一篇很不起眼儿的小稿在《兵团战士报》发表后与新闻岗位结缘,由团报道组举荐当上了报道干事。1979年选调到《屯垦戍边报》社,后更名为《农垦报》。在报社工作期间,历任编辑、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党总支书记、党组书记。期间所写通讯、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等多次获省新闻奖、报纸奖。1998年出版了垦区第一本新闻文选理论专著——《北大荒走笔》。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全国地市报新闻摄影协会理事、黑龙江新闻摄影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参与新闻摄影和摄影创作活动。先后记录…  相似文献   

6.
去年,是《长安报》的“丰收年”。我报10篇新闻作品和新闻论文在全国、省、市好新闻和好论文评选中获奖。说起获奖作品,编辑记者议论纷纷:荣誉,有《新闻知识》的一半。我报创刊于5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停刊,1987年复刊。10多位编辑、记者基本上是半路出家,尽管大家办报热情很高,但是缺乏新闻专业知识和新闻实践经验,因此,形势逼着我们走在职学习的路子。我们把全国多种新闻理论刊物作以比较,认为《新闻知识》雅俗共赏,既有专家们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00,(4)
朱光安 ,男 ,苗族 ,1953年生于重庆市彭水县 ,大学本科毕业。1973年参加工作 ,任过小学教师、教导主任、新闻宣传干事。1988年调黔江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 ,现为黔江日报社副总编辑、主任编辑 ,中国时事报道研究会理事 ,重庆市黔江区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新闻采写与创新》一书 ,曾在《新闻与写作》、《中国时事界》、《中国地市报人》等多家杂志发表业务论文20多篇 ,其中《把握特征写出精品———谈谈社会新闻的写作》、《市场经济对时事报道的新要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时事宣传水平》、《时事报…  相似文献   

8.
湘潭市广电局高级编辑唐弦的专著《解读受众》,已由海南出版社出版。唐弦是全国受众学研究较早的先行者之一,他1986年即发表专论《“接受美学”与受众研究》,此后10多年持之以恒,利用业余时间研写,先后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战线》、《中国记者》、《电视研究》、《潇湘声屏》等报刊上发表新闻论文60多篇。13万字的《解读受众》是其中一个课题精品的结《解读受众》@焦炽 @杨红湘  相似文献   

9.
东海县的穆道俊,从 1984年以来,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农民日报》和《连云港报》等多家报纸上,先后发表了700多篇新闻稿件,其中,有18篇被市级以上新闻单位评为好新闻。六年来,他年年被连云港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一等奖,去年又当上了市劳模。穆道俊是东海县平明乡人,今  相似文献   

10.
全国县市报人中第一本个人新闻论集——《办报沉思录》,2月份由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出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办报沉思录》作者是江苏省宜兴报社副总编辑邹高中。他结合办报、新闻写作实践,撰写了42篇新闻业务论文,其中有10篇获无锡市以上新闻论文奖。全书分总编辑篇、新闻学术篇、办报经验篇、附录篇。该书由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邵华泽题写书名、原江  相似文献   

11.
《鄂西报》今年已创刊45周年,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加强新闻理论研究,是提高新闻队伍素质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我们把新闻理论研究,不单纯是当作写几篇论文来对待,而是作为提高新闻干部队伍素质的问题来抓,作为晋升业务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把它贯穿于整个业务活动中,而且把新闻理论研究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所以,大家搞新闻理论研究兴趣较浓,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空气。具体作法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是领导带头撰写论文。报社5个领导成员,除一名分管行政工作的外,其它4位同志都写有业务论文。社长、总编辑近几年来每年都有1—2篇业务论文在省以上新闻理论刊物上发表。社长张绪辉1991年写的论文《初论民族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参加全国民族地区报纸新闻研究会组织的论文竞赛,获得一等奖;总编辑吴光明1992年结合上半年的改革宣传,写了一篇论文《加强民族地区的改革宣传》,先后在《新闻战线》,《新闻前哨》、《中国地市报人》、《民族新闻》等新闻理论刊物上发表。与此同时,报社原来的一些老领导、总编助理都结合本职工作,近年内也先后写了10多篇质量较高的业务论文,对推动报社的新闻理论学习起到了一定的带头作用,促进了报社的业务学习。 二是围绕活动撰写论文。新闻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  相似文献   

12.
赵晓勇 《传媒观察》2007,(11):43-44
被新华日报派驻江苏省泰州市做驻站记者4年多来,我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新华日报》等国内重点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000多篇(幅),为宣传泰州"三个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全国省级党报、华东九报等省级以上新闻奖10多篇(次)。在  相似文献   

13.
新闻本身是热闹的,而搞新闻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这样才能多出成果。这是我这个业余报道员的深切体会。两年来,我先后在《解放军报》、《空军报》和《战士报》等军内外媒体发表稿件100余篇。  相似文献   

14.
《临沂日报》社副刊部主任、主任编辑侯振岩,5年如一日,热心为驻军培训报道骨干,官兵亲切地称他是“军营育才编辑”。现已52岁的高级编辑侯振岩,从事新闻工作已有30个年头,先后发表论文、新闻、文学作品500余篇,30多篇新闻作品在国家级、省地级获奖,在当地新闻界有一定影响。1992年夏天,他到沂蒙山区的某部采访时,了解到部队报道人才比较缺乏,便主动与部队领导协商: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等业余时间,为驻军部队官兵培训报道骨干。5年来,他风雪无阻,先后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在部队4个培训点义务为报道人员上课2000余课时。一份心…  相似文献   

15.
优秀通讯员杭林同志,今年65岁,离休前是扬州市乡镇工业局副局长。如今,他的头发虽已花白,但对通讯报道工作,热情不减当年。目前,他不仅担任《中国乡镇企业报》和《中国食品报》驻扬州记者站站长、记者,还兼任多家报纸、电台的通讯员。他离休5年来,先后在报纸、刊物、电台发表新闻、通讯、论文300多篇。5年中,他先后获得《中国乡镇企业报》、《中国食品报》、《乡镇企业导报》、电台等新闻单位的一、二、三等奖10多次。人们尊敬地称他是“人离休笔不离休的人”。我们来到杭老家中的时候,他正在整理、剪贴资料。我们翻了他摞起来足有二尺高的报纸剪贴,那是他30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在40多家报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者》首次举办的1989—1990年新闻论文有奖征文活动,受到新闻界的支持和重视。1990年11月3日,征文评奖揭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河北日报》等报第二天都刊登了新华社为此播发的消息,《新闻出版报》稍后也做了报道。首都有的新闻单位领导同志说,“这是一件好事”,“一件大有意义的事”。这对本刊和各地积极参加征文活动的同行们都是一种鼓励。这次征文活动历时一年(1989年7月1日——1990年8月30日),收到应征论文200余篇。从最后评出的九篇获奖论文的作者看,在中央、省、地三级新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捎来特别的鼓励编辑同志:不久前,我意外地收到一份四川省的《新闻界》杂志,我并没有订阅,怎么回事呢?按图索骥,一个电话追问到《新闻界》编辑部,回答说:“涪陵日报社为部分通讯员订的。”写新闻两年多来,我偶有“豆腐干”贴在“报屁股”;虽涉足过消息...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报道:12月中旬,海南军区某海防团退伍士官、报道员谢大强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商旅报》聘为记者。谢大强1995年12月入伍,自1997年开始在紧张的工作训练之余学习新闻写作。为提高自己的新闻采写综合能力,他先后参加了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中央党校举办的函授学习,刻苦攻读理论书籍,并虚心向编辑记者请教,逐步成为新闻报道的行家里手。他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战士报》发表新闻、文学作品560多篇(幅),3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海南省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谢大强于去年12月初退伍后,正值《商旅报》招聘…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6月,韬奋基金会、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报》联合发起"中国好编辑"征文,有两百多人应征,一百多篇论文入选,五篇论文获一等奖,十篇论文获二等奖,十六篇论文获三等奖。同时,围绕《做个积极向上的人》一书,《中国编辑》开辟《积极向上》专栏,就十四个方面的问题开展面向广大编辑的"诚邀编辑参加‘积极向上’笔谈活动",历时一年的活动中,编辑出版界、知  相似文献   

20.
《新闻编采心理研究》是甘肃省新闻研究所编辑、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关于新闻编采心理研究的论文专集。该书共收入我国新闻界专业论文近30篇。内容涵盖报纸、广播、电视三方面,选题涉及记者心理、编辑心理、被采访对象心理以及受众心理等范畴,汇集了目前我国关于新闻编采心理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作者包括新闻理论研究人员、新闻院系教师、研究生、从事新闻编采业务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