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前,全国有几十种青年刊物。我认为,半月刊《辽宁青年》是其中办得较好的一种。《辽宁青年》是由共青团辽宁省委主办的。多年来,这个刊物始终坚持“跟党中央紧些再紧些,离青年近些再近些”的办刊指导方针,积极向广大青年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进行“四有”的教育;努力宣传党的十一届  相似文献   

2.
办青年报刊的同志提出“和党中央靠得紧些再紧些,与青年离得近些再近些”,事实上,青年读物的出版工作也离不开这一原则。然而,遇到青年读物不太景气的形势,一些同志产生了这样的模糊认识:“紧些”和“近些”,似乎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要“紧些”,就难免“远些”,要“近些”,就势必要“松些”。产生这样的模糊认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能正确理解,对青年特点的不能正确认识上,如凶杀、武侠、传奇、言情作品几十万、上百万地发行,泛滥于市场,而一般青年读物却越来越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年报怎样更好地适应四化建设和青年成长的需要?这是近几年来读者经常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也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整党中,为了搞好报纸工作改革,我们多次研究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最近又认真学习了胡耀邦同志《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讲话。我们感到,中国青年报要充分发挥党的喉舌、共青团中央的喉舌的作用,加强党同广大青年的联系,反映广大青年的呼声,就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思想团结教育青年的一贯宗旨,坚持复刊后提出的“跟中央紧些再紧些,离青年近些再近些”的指导方针,坚持把指导性放在第一位并尽可能加强可读性的办报原则。同时,还要根据新时期的任务和青年的特点,在工作中做好以下几个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全国名目繁多、装帧精美的刊物中,32开本的《辽宁青年》只能算是一朵小花。这朵朴实无华的小花,东到海疆,西至雪山,纵贯南北,在上百万青年读者的心田里扎下了根。湖南临澧县一个大队团支部共有32名团员,却订了33份《辽宁青年》;东海前哨某部一个连队,平均每五个人就订有一份《辽宁青年》,没有订购的战士几乎每期都在当地新华书店购买。几年来,《辽宁青年》的发行量直线上升,达到160万份,在全国省级同类刊物中遥遥领先。  相似文献   

5.
曾经,年发行量达到260万份、在全国具有轰动效应的《辽宁青年》杂志,近年来却显得备受冷落,一时风光不再。据中国期刊协会200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辽宁青年》的发行量还剩下不到60万份——以前顶峰时的零头还不到。笔者行文之前特意找到中国期刊协会2000年、1999年、1998年、1997年发行量超百万的期刊名单,都不见《辽宁青年》的芳踪。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 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些,以使自己的读者多些更多些呢?问题在于——  相似文献   

7.
韩阳 《出版参考》2007,(12X):21-21
12月7日,龙源期刊网携手《青年文摘》、《图书情报工作》、《商界》、《双语时代》、《党员文摘》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6家刊物联合举行了其期刊网络版正式上线暨签约龙源的新闻发布会,从即日起,读者可以登录www.qikan.com.cn在线阅读以上杂志网络版内容。同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青年刊物《青年文摘》宣布全面升级官方网站,并尝试通过新型“有声阅读”对传统杂志形式进行拓展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陈维建 《青年记者》2004,(10):45-47
青年期刊(团属)的衰落已是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传统的青年期刊发行量要比其鼎盛时期减少八成,你只要看一看报刊亭便可一目了然——除了《青年》,其他青年期刊就相当罕见了。现在青年人关注的刊物,它们得以成功的话语是“新锐、时尚、生活、观察、思想”,而多数青年期刊己经远远落后于这股话语的潮流。青年期刊群在参与化建设当中已经处于边缘地位,作为生产与消费  相似文献   

9.
《文艺学习》的创刊与停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5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文艺学习》(月刊)是与《人民文学》《文艺报》以及50年代后期《诗刊》等刊物齐名的一份重要的文学刊物,在文学爱好者和青年中曾产生过极大的影响。1954年创刊首期印数即超过十万,最高发行量竟达三十余万册。然而,它仅仅“存活”了三年半!本文就此先做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青年类刊物中,历史悠久的《中国青年》不能不算是龙头老大,在度过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最风风火火的岁月之后,这位老大哥却渐渐走起下坡路来,其发行量从巅峰时期的每期三百多万份一降再降,最近几年业界期发行一百多万的名单中再也见不着《中国青年》的身影。当然单是发行量还不足以说明问题,但其影响力号召力的下降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记得80年代的那段日子里,笔者正在读大学,常常踱进校图书馆阅览室,先找出最新一期《中国青年》翻阅,只感觉其文章  相似文献   

11.
我离休进入五个年头了。五年来,我是本刊的订户,也是本刊的投稿者,还是本刊的发行者。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我爱新闻报道,五个春秋,我时常采访,早出晚归,走村串乡,没明没黑,为的什么呢?党的事业!写一篇稿子,费九牛二虎之力,第二天一早八点赶上乡领导阅稿、盖章、邮局寄稿。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市级电台有声41篇、见报7篇。是《新闻爱好者》催我老有奉献。作为贵刊的读者,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刊物在丰富内容、增大信息量的同时,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的宗旨,加深加大“采访与写作”的两大课题,办得离通讯员近些,再近些,内容实用些,再实用些。再者希望刊物多发“文章评改”类的专栏,使通讯员在“多读多见”中提高自己。同时还望不定期发“刊林漫步”专栏、集各家文萃于一栏。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战线》第六期上范荣康同志的文章《靠读者近些,再近些》,真解渴!全说到我们这些当记者的心眼儿里去啦!不过,“靠读者近些,再近些”这一新闻界的指导思想问题,似乎不是我们这些战斗在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所能左右、并付诸实践的。作为编采人员来说,谁不想靠生活近些再近些,靠读者近些再近  相似文献   

13.
前几年里,在全国如林的各类报刊群中,青年刊物占有一席重要位置,它适合青年人的审美趣味和要求,以拥有众多的青年读者而一枝独秀,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和明显的优势。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的今天,前几年备受宠爱的青年刊物却逐渐被青年读者冷落了,致使不少青年刊物发行量大跌。不少人抱怨现在的发行费太贵,刊物不得不涨价,以致发行量减少。当然,这不能  相似文献   

14.
《青年文摘》是中国青年出版社推出的拳头产品之一,多年来发行量始终在百万册以上,1985年在《北京晚报》发起的“最佳杂志大家评”活动中,被评为15种最佳杂志之一。1994年初,中央电视台在“青少年影视文化兴趣调查”活动中,评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10家杂志”,《青年文摘》也榜上有名。十多年来我们坚持教化育人、培养根基的宗旨,较好地处理了主旋律强调共性与多样化要求个性这二者的联系和矛盾。杂志的作用是什么?美国《独立周  相似文献   

15.
思想文化界的人士常说,一个刊物的面目,往往是编辑者的精神风貌的反映,我也觉得,《中国青年》成为青年爱不释手的刊物,有良好的风貌,确与邢方群同志的思想品格大有关系。1963年3月初出版的《中国青年》是《雷锋专辑》,这个专辑首刊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它向一声春雷震撼了祖国大地。  相似文献   

16.
王福河 《传媒》2001,(9):50-50
国内有一定影响的语文期刊已逾百家,覆盖的中学生读者多达2000多万,是我国期刊方阵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 尽管语文期刊发行状况优于其它学科教育杂志,但与以青少年读者为对象的综合类、生活类杂志相比,仍是发行小户。绝大多数语文刊物月发行量不到5万份,超10万份的屈指可数,而综合类、生活类青年刊物,如《辽宁青年》《初中生》之类,发行过50万大关的早已争辉大江南北各省。同一市场,发行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文化大革命”中,《中国青年》被诬蔑为“黑刊物”,“罪状”之一是说,中国青年编辑部办刊依靠“老名专”而不依靠青年群众,走的是“资产阶级办刊路线”。所谓“老名专”,指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理论、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各条战线的著名专家、学者。在经过拨乱反正后的今天来看,这条“罪状”应当说是“莫须有”,是根本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上海《青年报》是全国当前所有青年报中“报龄”最长的一家。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上海解放,六月十日《青年报》就正式创刊了。《青年报》以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并重,以上海作为窗口,让青年了解国内、国际的形势,明确青年应负的历史责任。同时,千方百计为青年服务。发行量最高时近百万。考虑到青年中大年龄部分和小年龄部分之间还有所不同:小年龄青年较多还处于经济上非自立阶段,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期发行量在百万以上的期刊只有25种,而在这25种期刊中,完全面向市场、由读者自费选择购买的期刊则不到一半。就在不少期刊主编埋怨如今期刊品种众多,竞争激烈,认为期刊市场已经处于饱和状态,扩大发行潜力不大时,《青年文摘》却在世纪末创造了令同行们大跌眼镜的“奇迹”,去年第四季度将月刊改为半月刊后,期发行量一举从105万份飚升至230万份。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再造了一个《青年文摘》。《青年文摘》的成功表明,期刊市场特别是期刊零售市场,有着惊人的可塑性和吸纳量,我国的期刊市场在激荡和冲击中日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周奇 《出版史料》2006,(4):61-65,66-70
1981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党组交给我一项任务:主持创办《青年文摘》杂志。到1985年11月调离中国青年出版社,我主编《青年文摘》杂志整整四年。这四年,是我在“中青”三十年编辑生涯中最有意义的四年。“中青”决定创办《青年文摘》,还是1980年的事。那年夏天,时任副总编辑的阙道隆率组到天津调查研究,在青年座谈会上,青年们都希望青年出版社创办一种综合性文摘刊物,把报刊上的好文章集中起来介绍给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花很少的钱、用很少的时间,阅读更多的好文章。调查组带着青年们的建议回到出版社。出版社党组听了调查组的汇报后,决定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