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笔者进行了一节历史研讨课教学的尝试,实践证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很高,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之目的。下面以“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进程”这一课题为例,就历史研讨课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一、历史研讨课的组织实施(一)课前准备1.确定课题。课题是研讨课教学的中心,课题的选择要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造性。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史,又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逐步走向近代化的发展历史。为了使学生能熟悉和掌握这一段历史,在学完《辛亥革命》一课后,笔者设置一…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4月,我接到通知,要拍摄一节教学录像,参加泉州市历史优质课的评比。经过考虑,我选定的课题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它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课,这节课虽然主要叙述了隋的统一与隋开凿大运河两个内容,但是它的容量又是十分丰富的,有可以让师生发挥的地方,可以成为录像的"亮点"。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学校历史教研组的组长和各年段的备课组长  相似文献   

3.
创设历史氛围——关注知识的整体性 在《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这节综合探究课的导入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历史情境:(教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聆听一段音乐,回顾一组图片,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1840年之后的那段历史。(教师)四组图片给我们带回了哪段历史之中?  相似文献   

4.
代超 《安徽教育》2013,(2):20-20
<正>在七年级历史教材中有一课是选用课,讲述的是《两汉经济的发展》。我在讲这一节课时虚拟设计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两汉,我们将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你可以是当时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要求是必须符合两汉时期经济生活的实际。"课堂上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内容,然后再分别扮演角色。以下是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摘录及教师点评。学生一:"我是两汉时期的农民,我用耕犁  相似文献   

5.
初中历史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为例,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6.
戴秀荣 《教育文汇》2014,(15):43-44
2013年4月,我接到通知,要拍摄一节教学录像,参加泉州市历史优质课的评比。经过考虑,我选定的课题是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它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课,这节课虽然主要叙述了隋的统一与隋开凿大运河两个内容,但是它的容量又是十分丰富的,有可以让师生发挥的地方,可以成为录像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为例,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样化方式导课,可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 一、现实情景式导课 历史讲述的虽然是过去的事件,但"学古鉴今"本来就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标之一,学习任何一个阶段的历史都可以和当今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某一内容相联系,只要有敏锐的触角就可以把历史和活生生的现实相串连.比如在讲述<国共合作抗日>这一节内容时,可以用一段2007年4月12日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的视频资料来导课.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lt;秦未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gt;为例,作一说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至今的主要都城都设在今天的五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与开封.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五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这两组首都所占历史时期也正好明显地分开:前一组占据了前大半段历史.后一组则占据了后小半段历史.再仔细一点分析,每一组的定都过程及其变迁都出现往复徘徊现象.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里同时存在两个地点都适宜建都的情况.难于有绝对的取舍,于是首都经常在这两个地方来回搬迁,这种搬迁不但只发生于王朝更迭之时,有时在一个朝代里也存在短时迁移或同时两都并建的情况.对首都定位何以存在这样的变迁进行一些分析,或许能让我们理解其背后的政治地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江苏历史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相关能力的要求方面与以往有了明显提高.高考的现实让我们历史教师认识到高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还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许多历史教师都在探讨如何上好高三历史复习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尝试,希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作为年轻教师,由于对教材整体知识的把握程度不够以及教学经验的不足,要上好高三历史复习课是有相当难度的.前段时间,本人参加了本县教研室举办的高三历史调研公开课,所教内容为必修2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以及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从中得到些许感悟,并以此课为例谈谈自己的感受,希望能与年轻的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2.
一、导言课的立意 如何给刚刚步人中学大门的学生上好导言课,可谓见仁见智。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立意是关键。我执教这节课时,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北京四中以培养“杰出的中国人”为育人目标,故我们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历史学科意识出发,力求以历史学科核心价值引领学生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根据小学历史教学大纲(草案)的规定,本期五年级新编历史课本,要求“在一课时里教完一课课文”。这对我们来说,完全是一个新的问题。因此,我们这学期就以这个问题作为教研组研究的主要内容。经我们钻研大纲以后,初步体会要“在一课时里教完一课课文”,就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们听了湖南省祁阳师范语文教师郑超同志讲的一堂《藤野先生》的总结课,很受启发,现根据听课笔记,将郑老师讲的这堂课整理记录如下: 上几节课,我们对《藤野先生》这篇课文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今天,我们就把这篇课文简单地小结一下。这篇作品,是鲁迅于1926年任厦门大学国文系教授时写的。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作品所记述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一段生活?是一段什么样的生  相似文献   

15.
幻灯教学运用于历史课,是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之一.最近我们对统编教材初中中国历史"隋唐时期的文化"一节,制作了一套彩色幻灯片,并作了教学实践.这堂历史幻灯课收效较好.同学们说:"历史幻灯课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答得出."现在把我们的体会写出来,和同志们共同研究.一制作历史幻灯片要注意三个问题1.紧扣课本,围绕教学目的要求要制作好一套历史幻灯片和上好一堂历史幻灯课,教师就必须钻研教材,明确教材重点和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教学要求,围绕教学要求设计和制作历史幻灯  相似文献   

16.
一九九二年十月,党的十四大政治报告充分肯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形成这一历史性的结论,确实来之不易,历史作证,差不多经历了两代人的艰辛探索。我们不会忘记,对于一九七九年,历史有过样一段庄重的记载:"一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队18个社员冒着极大的危险,"偷偷"地将集体耕地承包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江苏历史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相关能力的要求方面与以往有了明显提高。高考的现实让我们历史教师认识到高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许多历史教师都在探讨如何上好高三历史复习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尝试,希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作为年轻教师,由于对教材整体知识的把握程度不够以及教学经验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张春英 《现代语文》2006,(11):46-47
《台北人》系列是白先勇在美国怀着一种迫切的心态完成的,因为他在回答别人的询问时亲口说:“我想《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一点。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置身于异域的他远离了熟悉而亲切的故国家园,进入到一个陌生的异质化氛围里,经受着两种化的冲击和碰撞,自身面临着身份认同和化认同的危机。身处熟悉的环境时浑然不觉,一旦远离了这一切时,他才深知他其实是在远离一种化,远离一段历史及那段历史中的人和事。在写作时他是非常清醒的,因为在《台北人》的扉页上题着“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他是在追悼一个时代,因为一段历史即将逝去,一个时代即将结束,时光的脚步太匆匆,当他遥想当年,想要伸手抓住点什么时,却发现一切都像手中的沙,终将逝去,这是不可挽回的消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他只能用字为我们记录或说复制一段历史、一些人事沧桑,其实也是为他自己保留一份关于民国和父辈的记忆。在他笔下的今昔对比中,在时空流转中,一段段历史,一个个人物又鲜活起来了。他这种写作“‘是一种灵魂的活动’,是意味着自己的灵魂回到了故乡,也是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寻找。他们自感不属于或不完全属于当今生存的地方,但他们也已不是故乡的人。”白先勇也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他的历史叙事后面,实际上是他在进行化还乡与精神还乡。  相似文献   

19.
《文学评论》去年第五期发表了吴世昌先生《重新评价历史人物——试论韩愈其人》一文,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今天,不能原封不动接受封建时代对文学史上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为此,他首先挑选了大家比较熟悉的,又是明显有问题、有争论的韩愈其人来重加评价。 我们以极其兴奋的心情来读了这篇文章。文中确有许多新颖的见解,引人入胜,可是,认真一想,却不能不产生一些疑问,觉得文章在评价韩愈这一历史人物时,还是不够实事求  相似文献   

20.
郑翌 《上海教育》2011,(7):75-76
曾看到过来自美国的两堂历史教学的课堂实录,一节是美国六年级的导入课——探究考古和历史,一节是美国十二年级的历史课——舆论与越南战争。从中可以看到一些美国与中国历史教学中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