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矛盾“一分为三”可以成立——对曾昭贤同志批评的答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山师专学报》1987年第2期发表曾昭贤同志的《矛盾‘一分为三’观点初析》(以下简称曾文,凡是出自曾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我拜读之后非常高兴。为什么?因为:一是经过五年多的争论,事物可以“一分为三”的命题终于被人  相似文献   

2.
《西北师院学报》1985年第4期发表了李延祥同志的文章——《“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都是辩证法》(以下简称李文))。对于李文的主题,我完全赞成,但对李文否认“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我则持有不同意见。关于全面论述“一分为三”与“合三为一”的命题,我有另外的专题文章,这里仅就李文涉及到的问题,提出几点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3.
《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三年第二期上发表了路百占同志《屈原〈怀沙〉题旨新解》一文(以下简称《新解》),对前人释《怀沙》题旨的两种意见均有疑义,认为“怀沙”本作“怀没”是屈  相似文献   

4.
我和李振江撰写的《究竟什么是论证》一文(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对刘宗棠,同志《论“承认”》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接着张盛彬、杨世秀同志又分别撰写了《究竟什么是成功的论证》(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3期)、《关于论证、论据与承认》(载《贵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肯定刘宗棠同志的观点,并对我们的文章提出了商榷意见.为了对有关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促进我国逻辑界对“论证”的研究,特撰写此文,对张盛彬、杨世秀同志文章(以下简称“张文”、“杨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反驳如下:  相似文献   

5.
著者在一九八三年曾发表了题为《略论教育在“两个文明”建没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载于《韩山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文中明确提出“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最近,著者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受到了新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故写下本文,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6.
《辽宁师院学报》一九八○年第一期发表了饶会林同志的《我国封建社会内资本主义萌芽的上限问题》一文(以下简称“饶文”),提出了“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上限,不在明清,也不在唐宋,而在两汉”,这倒不失为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但对饶会林同志的观点,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不揣冒昧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  相似文献   

7.
《天津师大学报》1988年第1期发表刘仲林同志的《对立统一“彩色”分析》(以下简称刘文,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我读后非常高兴,因为:一是批评了把“一分为二”绝对化的严重错误;二是肯定了提出“一分为三”命题的重要意义;三是从规律的高度论述了“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尽管如此,但我还是要提出几个问题与刘仲林同志共商。  相似文献   

8.
1982年春,我在哲学上公开直接地提出“一分为三”命题,至今已有23年,发表文章200篇。尽管这样,但在哲学原理中尚未得到采纳,因为反对意见不仅多而且大。他们说什么“一分为三”根本就不是哲学命题,而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异端邪说,“一分为三”依据中介来立论实属荒唐,矛盾“一分为三”完全是胡说八道,它实为两对矛盾的关联或“合二而一”之误解。为此,我将作出总答辩。  相似文献   

9.
拙作《也谈“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见《西北师院学报》社科版1985年第3期,以下简称《也谈》)一文,在阐述自己学习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体会的同时,也对洪毅然先生《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同上1984年第3期,以下简称《一论》)一文的某些观点,提出了一些商榷性意见。之后不久,洪先生又发表了《再论自然的人化和美的规律》(同刊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再论》)一文,对我提出的意见作了答复。洪先生作为我国美学界的老前辈,能对来自下层的意见如此重视,令人钦敬。然而经过仔细拜读,我认为洪先生的文章中虽不乏精辟之见,但在一些主要观点上似乎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因此,本着求教的愿望,笔者想就下述几个问题再谈点看法,以期得到洪先生和其他同志的指教。  相似文献   

10.
在《四川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上发表过《“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其基本观点是认为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必要、也不可能区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其论证是否科学,我认为是可以商榷的。以下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在这一理论问题上明辨是非。  相似文献   

11.
《丽水师专学报》1984年第2期发表了拙作《“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探讨》(以下简称《探讨》)后,郑红亮、王耀盛、里申等同志提出了商榷意见。本文在《探讨》的基础上,就“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的含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的客观依据作进一步的论证,以就教于经济学界的同志们,同时也作为对郑红亮、王耀盛、里申等同志提出的商榷意见的答复。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师院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刊载了朱居舟同志的文章《什么是人的本质》(以下简称“朱文”)。其中有的论点,我以为是应该商榷的。这里把我的观点谈出来,就教于朱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3.
李永先同志在《辽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年第三期发表的《司马迁是“揭露”“鞭鞑”和“批判”吕后吗?》(以下简称“李文”)一文,在评价吕后的问题上,对我们的拙著《<史记>的思想与艺术》(发表于辽宁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四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与意见,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教益。但为了探讨并弄清问题,我们愿意再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以就正于李永先同志。李文认为:“司马迁对吕后这个历史人物是基本肯定的。”我们又重新读了《史记》的《吕太后本纪》《匈奴列传》等有关篇章,对李同志的这一看法实在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4.
一我认真地读完魏正申教授《二十世纪陶学论著》(以下简称《论著》)后 ,浮想联翩。魏教授平生治陶不辍 ,铢积寸累 ,硕果累累 ,著作等身 ,卓然成一大家。我与魏教授虽未谋面 ,而笔墨神交已久。说起缘份 ,我自然又深情地想起陈忠教授和《九江师专学报》“陶渊明研究”专栏来。陈忠教授主编的《九江师专学报》自 1 984年起设立“陶渊明研究”专栏 ,迄今已出了 48期。陈教授和他的同事们沤心沥血 1 6年 ,依托这个专栏 ,以精诚之心 ,广交海内外朋友 ,长期提供学术信息 ,苦心孤诣地策划 ,不断地变换编辑招术 ,创意出新 ,努力开辟了陶学研究新领域 …  相似文献   

15.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一九九○年第一期发表了王基同志的文章《“第三代诗”片论》(以下简称《片论》)。作者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这一段的诗称为“第一代诗”,把七十年代末到一九八三年这一段的诗称为“第二代诗”,也就是“朦胧诗”;一九八三年以后的诗称为“第三代诗”,并对  相似文献   

16.
一、何谓“主客体统一论”?“主客体统一论”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思潮? 甲:在一篇《评所谓“对主客体不可分性的再认识”》的商榷性的文章中(《高校社会科学》,1990年第5期,以下简称《再认识》),曾指出柳树滋同志在对量子力学的科学内容的理解和哲学问题的解释上存在着一系列错误,今天读到他的一篇答辩文章,《微观测量问题与主客体关系——兼答何祚庥先生》(《高校理论战线》,1991年第2期,以下简称《答辩》)。这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反对称关系推理、反传递关系推理现用公式应作修改的意见,我先以《普通逻辑教材几处表述的推敲》一文,登在《逻辑与语言学习》九○年第二期,那次我只提出问题,盼人修改。后经继续推敲和教学实践,我又把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一并写成了《关系推理有些公式应作修改》一文,登于《宜春师专学报》九三年第三期,并被全文复印在人民大学资料中心《逻辑》月刊当年第七期上。最近读到学报编辑部转来武宏志同志的文章《修改关系推理公式的两个问题》(以下简称"武文"),甚为  相似文献   

18.
<正> 《怀化师专学报》1992年第一期发表了“新编《黔阳县志》史料辨正”一文(以下简称“史料辨正”),指出新编《黔阳县志》(以下简称“黔志”)15则史实失误,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是对我们的鞭策,在此表示感谢。作为史志工作者,我们遵循“尊重史实,实事求是,有错必改,疑点共同商榷”的原则,就“史料辨正”中涉及的史实辨正如后,以与该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19.
读了张宝胜先生发表在《海南师院学报》1999年第1期上的论文《词性·功能·句型》(以下简称“张文”)之后,受到不少启发。张文显然是针对笔者发表在《海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上的论文《词性对句型的影响》(以下简称“赵文”)的商榷性文章。谢谢张先生对拙文的关注,只是张文的诸多看法笔者不敢苟同,现将自己的粗鄙之见写出来,再次就教于张先生和诸位时贤。一、关于张文对赵文观点的曲解众所周知,商椎性文章在引出对方观点进行商榷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一定要原汁原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夸大,更不能曲解对方的观点。遗憾的是张文…  相似文献   

20.
张世正同志发表在《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上的大作《关于“他人亦已歌”》,是针对拙作《也谈对<记念刘和珍君>中所引陶潜诗的理解》(载《许昌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提出的批评。我对于张世正同志的大作拜读再三,所受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