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前些天去参加一个会,散会时随口对另一家媒体的一个朋友说了句:“要回去写消息”,朋友笑着回了句“副总编还写啥消息”。虽是一句玩笑话,但事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什么样的记者可以不写稿子?  相似文献   

2.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3.
张白影 《图书馆论坛》2005,25(6):344-345,339
在一次周末休闲随意的朋友聚会时.突然接到一个与耳畔咖啡吧飘逸的轻音乐不太相宜的庄重电话:华东师范大学的范并思教授,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理论著作写序。我不想范老师扰局,对他说了一句话就按断了电话,态度明确,而且干脆:“可以.把稿子寄来吧。”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碰上一位久未遇面的朋友,与他聊天中,他声称自己"最害怕记者"。我戏谑地问他:"你是不是有什么隐私被记者揭露了?"朋友摆摆手,开始"揭露"记者。他是一个局长,因班子工作出色,常有记者光顾。有的对他的描写过了头,比如,单位修住宅楼,有人建议给领导设计大套,他坚持与职工一个标准,将大套计划一笔勾掉。稿子见报后变成了这样的文字:"在职工大会上,他拍着胸脯说,我不要大套,也不上楼,我的房子让给最困难的同志。"他说:"我看了报道,一个星期没敢出门。"因为他不仅上了楼,住的还是好楼层。可这句"豪言壮语"全城皆知。多年过去了,仍有人见面问他是不是  相似文献   

5.
当记者,没有不希望自己采写的新闻被人重视的。但我们新闻界,一直存在一种怪现象:看到自己的稿子成了小小豆腐干,登在一个角角上,往往就脸红心跳;黑压压登上一大块,就自我安慰终于写了篇“大”文章。这样,尽管一些报纸编辑部时不时号召记者写短稿,可短风吹进编辑部总是一阵子。究其根源,根子在记者本身——未真正尝到写“短”消息的甜头。 若是有谁写出了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那样的传世短消息,我不相信他会不愿为之。当然,这是比较困难的。但对消息写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我是一名驻守在渤海前哨小岛上的报道员,脾气特别,平时不爱和人开玩笑,也不爱发脾气,甚至说话也低声细语的,战友们都喊我“男小姐”。自调到报道组后,我已有105篇稿子泥牛入海无消息。有经验的报道员说:“这与你的性格有关.没有阳刚2气的人写不出好稿子。”访问:写稿子真的与人的性格有关吗?55055部队郭宝富郭宝富同志:要弄清这个问题,应人人两方面看。一方面应看到,稿子是人写的,人的思想品质、性格等必然也要通过稿子反映出来,正所谓“文如其人”。比如,一个思想活泼、性格开朗的人,写出的稿子往往新、鲜、奇、…  相似文献   

8.
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常讲:“要学会报纸工作的十八般武艺,当多面手。”意思是说,要逐步掌握新闻写作的各种体裁,如消息、通讯、专访、特写、调查报告、工作研究、评论、杂文、札记等等。做到写作上需要那一种体裁,自己就可以使用那一种体裁。有些记者、通讯员已经这样做了,或者正在这样做,并且已经写出了许多好稿子。可是,也有不少记者、通讯员不敢向新闻写作的各个领域进军,只会写消息、通讯,不会用别的体裁.你让他向别的方面试一试,他总是为难地说:“我不会.”作为一名记者或通讯员,如果只会写消息、通讯“老两  相似文献   

9.
于舰 《记者摇篮》2004,(1):52-52
一次,同电视台的朋友聊天,谈到拍纪录片的话题,他说的那句电视人的行话,对我触动很大: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你离生活不够近。同理,作为平面媒体记者,时时有稿子不好写、写不出好稿来的困惑,觉得自己报道领域内的好多事情多年来按部就班,倒亏了我这新闻记者。枉自怨天尤人, 却没有在皱着眉头时好好地反问自己:你离生活够近吗?  相似文献   

10.
秦友苏 《传媒》2001,(7):50-51
这家杂志社的朋友对我说“你就再写一篇吧!”随后赠送一些令人感动的鼓励的话语,使我这个提起笔来就不知怎么写的人也就咬住了牙:“写吧!”本来,用文字倾吐一下我与新闻界朋友们的友情,也是我的一个常有的念头。 前几个月里,就有记者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管”他们了,并直言道:“人家说是你自己不  相似文献   

11.
子夜读报,读到一篇文章中写及现已85岁高龄的新华社记者方徨,在给一个采访过她的后辈新闻记者的信中,讲了她经历的两件事:一件是1955年她在杭州参加社会主义改造的报道,采写杭州工商业改造在一夜之间完成进入社会主义的消息.浙江省开大会庆祝当天,会后方徨将写好的稿子交给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审稿,她顺便说了一句:沙省长,你看这个稿子能发吗?  相似文献   

12.
许多通讯员感到,去一个单位采访一两次后,稿件没上报,就觉得脸上不光彩,不好意思再去采访,怕人家说风凉话。我也遇到过这种情况。1985年初,我刚到县委通讯组工作,就听说浒湾乡曹湾村的妇联、共青团、民兵等组织,是全国的先进单位,我先后三次到该村采访,写了几篇稿子都石沉大海。从此,我再也不愿到曹湾村去,生怕他们问起稿子的情况。后来,领导让我去时,才硬着头皮去了。没想到村党支部书记陈久涛见了我,就象久别重逢的朋友,亲热地说:“你好久没来,工作挺忙吧?”我坦率地向他讲了这段时间的想法,他听完笑着说:“这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报纸又不专是为咱们办的,哪能一写就(?)。”支书的话,打消了  相似文献   

13.
龚晓飞 《视听界》2001,(2):53-53,55
用语准确,是对文章的基本要求,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要求,特别是新闻报道,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成分,比如某报一记者,有一次到一家工厂采访,以一个老钳工为中心,精心撰写了一篇特写,稿子见报后,这个老工人跑到编辑部去找他,记者问:那篇文章怎么样?”老工人说::还不错,工厂里都很喜欢。记者又部:你呢,老工人说:“我个人很不满意。”,记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呢”,老工人说:“你写我回家刮脸,换衣服,梳头发,可我怎么梳头发呀?说着,他脱下了帽子,原来,他的脑袋光光的,是个秃顶,老工人接着说:“现在厂里的工人们都取笑我,搞的我很难为情呐”,这个例子说明,一篇文章,尽管其中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如果在细节上有一丁点的不准确或者不真实,就会给作者或当事人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14.
作为政法记者,和犯人打交道多,写坏人写顺手了,写好人总觉得别扭,可偏偏遇上写你老业,叫我如何下笔?说实在的,我真怕把你写“歪”了,描画成一个‘请面烧牙”的坏人形象,好在武警部队的官兵和广大读者熟悉你业春剑,写“歪”了也不必担心,读者会给你一个公允的评价,你说是吗?我认识你是从你写的那篇稿子《铁血廖战十年间》开始的,那犀利的笔触,磅礴的气势,一下子把我“震”了,你的名字也就从那时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以后编你的稿子多了,我们渐渐地成了不见面的朋友。记得第一次你来京会稿,我到你的住所拜访,“请问,…  相似文献   

15.
干记者的朋友多。干晚报记者,各种各样的朋友就更多。然而,晚报记者干长了,免不了得罪一些朋友,甚至是多年的老朋友。所以,做晚报记者,必须不断地发展新朋友,不然老朋友走光了,成了孤家寡人,连个通风报信的人也没有了。 从1988年1月1日《齐鲁晚报》创刊之日起,我就在新闻部干记者,弹指十余年,回过头来看看写过的稿子,那些批评或揭露性的稿件有很多都是把朋友“卖”了而换取的信息。真是一份稿件,一份尴尬、一份惋惜。记得那是1988年,晚报刚创刊不久。有一天我和省公安厅刑警总队—个经常提供信息的朋友聊起来。他说这几天正忙着一个案子,很有意思,上海的一个女研究生被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贩子骗到菏泽去很长时间才被发现。  相似文献   

16.
记者的压力     
有些青年人很羡慕记者这个工作,觉得当记者自由自在,没有压力,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在新闻队伍里,确实有这么一种少数人,自由自在,业务上也无所追求。你说他不忙吧,他整天出来进去坐不住;你说他没写稿子吧,他住上几天还有稿件见报,稿子后面好几个名字,有说他是署了些关系名,有说是他在别人稿子上挂的名。这种记者,写了多年稿子,没写出  相似文献   

17.
近来,有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青年朋友问我:“为什么我写的稿子难得采用,你写的稿采用的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说:“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还是把稿子拿来看一看再说。”稿子拿来后,我粗略看了一下,立意还可以,角度也比较新,就是语言不够精练,内容有些重复。我对他说:“你这篇稿子是为电台写的,电台早新闻节目只  相似文献   

18.
1972年7月。我就当时发掘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出土许多珍贵文物,写了一条消息。消息于7月28日经郭沫若同志审阅后,新华社即报周恩来总理审定,于7月30日播发。周总理是第二天就将稿子退回新华杜的,只改了四个字:将原稿中把出土的一幅帛画说成“古代帛画中空前的杰作”一句中“空前”二字,改  相似文献   

19.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主人公A是我的亲戚。我发现报道中的很多情节属无中生有,就打电话“质问”亲戚。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  相似文献   

20.
一个记者完成了采访,写出了稿子,下一道"工序"就是编辑的事了.这时候,记者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情况是反正我的任务完成了,用不用,怎么用,早用晚用,是编辑的事了.另一种情况是怀着不安的心情,不知道编辑会如何处理,期待着早点听到有关稿子的消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