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9 毫秒
1.
文章通过分析德莱塞最早的两部作品《嘉莉妹妹》和《珍妮姑娘》中的几位主要女性形象,从而指出德莱塞对女性人物的刻画和他对男性人物的刻画是一致的,即运用现实主义的笔调、力求真实,从而超脱了“天使”与“妖妇”的传统套式。但是,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仍是经过了男性目光的照射,没能超越作者的男性价值观和审美观。  相似文献   

2.
《蝴蝶梦》以“灰姑娘”模式把女主人公“我”被动引入男性生活世界,实际却沿袭将男性主人公作为环境因素引入女性世界的女性写作传统,“我”不仅具有显性的故事叙述者身份,也是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作品中。以“我”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社会伦理关系展现复杂交错的两性关系境遇,围绕符合父权制文化传统的“我”,揭示男女之间顺从、对抗或背离的关系状态。以“我”屈从、依附的被动身份向反抗、被依赖的主动身份转变,消解男权话语对女性单向控制的可能性,曲折传达作者对男女之间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和沟通的两性关系观。  相似文献   

3.
美狄亚与霍小玉是与传统女性相背离的另类女性形象:东西方文学中复仇的反抗女性.她们同处于以男性文化为中心的社会中,却显示了不同的人格层面:霍小玉是对人物“人格面”的艺术解说,而美狄亚则把人物的“阴暗面”发挥得淋漓尽致.两位反抗女性形象塑造上的差别更深刻地体现在人物个性及思想意识上.追根溯源,造成这种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差异的最深层原因就在于父权文化意识形态对作者创作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世人心中,海明威小说中最令人无法忘怀的恐怕是海明威式的“硬汉形象”。他的多数小说就是以硬汉为中心的“男人小说”,而《永别了,武器》则是一部典型的“男人小说”。然而在形形色色令人印象深刻的男性人物下面,则是极度抽象化了的女性人物,她们在小说中起到的作用更像是“女性参照物”。本文也是第一次将海明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命名为“女性参照物”,借此来丰富关于海明威女性观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儒林外史》在刻画男性士子形象的同时,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文试从人物身份、行为方式和观念等方面把书中的女性分为四类:母亲形象、妻妥形象、妓女形象和“才女”形象,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从传统文化和女性自身独特心理等角度对她们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几类女性形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秦泽玺 《文教资料》2009,(14):15-16
以善于关注男性世界、塑造“硬汉”形象而著称的作家海明成.在他的作品中也刻画了不少令人难忘的女性人物。本文选择从文本入手,试图通过分析《永别了,武器》中的女性人物凯瑟琳在小说中所起的作用.特别是在男主人公形象塑造中存在的作用与影响,来表明这些女性的地位并非是一味的从属与附庸.她们对男性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相似文献   

8.
文化观的碰撞历史是妇女的血泪,现实是妇女的迷惘。而知识女性,因为产生了觉醒意识,更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她们试图于荆棘丛中探出妇女解放的路来。为此她们忧虑,她们恐惧,她们产生种种理想的幻觉,这就是她们的“精神黑洞”(任菀《寻找“自己的天空”》)。妇女们的优秀群体知识女性的先锋─—当代女性作家试图剖析并打开“精神黑洞”。女性作家们在经过“鞭挞男性”、“蔑视男性”、“关怀男性”再到“寻找社会病根”的探寻历程后,把目光放到了女性自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激烈碰撞上。传统文化把女性定位在从属于婚姻契约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塑造了七十多位女性人物形象。与那些侠肝义胆的男性人物相比,这些女性人物黯然失色。这一现象引起了历来研究者的兴趣,他们纷纷撰写文章讨论之,故见诸于报刊的论文多矣。综观这些成果,大家的思路基本一致,即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蔑视、轻视女性的,从而将《水浒传》看作是一个反女性的典型文本。如果我们放眼于男性掌握话语权的中国古代文学,就会发现《水浒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水浒传》中的女性多为“红颜祸水”,男性英雄不近女色,以及男性对女性的大肆杀戮,都体现出男性是社会的主宰。然而女性对人性、对爱情的追求和家庭地位的提高,犹如坚冰下的潺潺流水,昭示着其自身主体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10.
据调查 ,在家庭教育中以女性为主的占50 % ,以男性为主的占20% ,男女相当的占30%。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男女比例关系失衡 ,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在“性度”(性度是抛开男女生理上的天赋差异 ,即依据其体质、性格、行为表现和能力特征来区别“男性”和“女性” ,是混合交织地存在于每一个个体之中的。不同的只是在一般情况下 ,男性的“男性度”强于“女性度” ,女性的“女性度”强于“男性度”)表现上的差异 ,很大程度上 ,是由于父母特定的不同活动方式影响的结果。国外有人做过一个实验 ,把孩子分为与父亲同居和不与父亲同居两组 ,…  相似文献   

11.
茅盾对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有得有失,影响其得失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作者的“革命情结”对时代女性形象的规约;第二、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对人物塑造的影响;第三、二重视角的错位对形象刻画的束缚。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者对乔叟的妇女观一直颇感兴趣且对此争论不休。许多论者认为乔叟对女性抱有同情,而另外一些论者坚称诗人的女性人物受到了男权主义的厌女传统影响。中国学者对乔叟的女性人物或女性主义研究解读仍有待深入。乔叟的妇女观是复杂和不断发展的。首先他受到所承继的文学传统、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影响。对女性人物带有歧视。另外,诗人对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和生存境遇的关注使他塑造出巴斯妇人这样表现出新特征的形象。巴斯妇人是诗人和周围世界、诗人和自身理想的“沟通”。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康拉德《卡伦》、《礁湖》、《白痴》等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尽管女性人物不是康拉德作品的叙事中心或重心所在,但是康拉德对她们表露出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他并非如有些评论家所认为的患有"厌女"症、是一位大男子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美国黑人小说家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土生子》中的主人公别格·托马斯的缄默、愤世嫉俗、残忍、反叛等性格特点。同时说明他性格的发展、变化是和严酷的生活环境、可恶的种族歧视、不平等的法律和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康拉德的生平记载,以《诺斯托罗莫》中女性人物为例,解读了康拉德的女性观,认为康拉德并非一位男性霸权主义者。作为一位关注伦理道德的小说家,康拉德通过塑造拥有纯洁灵魂的女性来凸显男性如何在物质和名誉的诱惑下逐步陷入道德堕落的泥沼。女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彰显出强大的道德力量。以艾米莉娅为典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康拉德主张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6.
伍艳妮 《培训与研究》2007,24(7):4-5,24
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喜剧中的女性大部分处于主角地位,她们充满智慧、才能和美德,大胆反抗传统道德,追求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是体现人文主义理想的新女性。悲剧中的女性退为次要人物,她们要么是纯洁的天使,要么是狠毒邪恶的恶魔,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入认识。喜剧和悲剧中女性形象的变化,反映了作者认识生活和创作思想的变化,也可以看出作者男权意识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有借闺音以抒情、言志的“男子作闺音”现象,沈从文在湘西小说创作中也深谙此道。在城市遭遇的自卑苦闷让沈从文梦回湘西;而阿尼玛原型影响下的女性崇拜心理让沈从文更多寄梦于女性形象。湘西女性形象的塑造让沈从文在城乡对照中完成了对湘西世界的造神运动,从而实现了对自卑的超越。因此他笔下的湘西小说具备了“男子作闺音”的基本特征,其中的一些重要女性形象,被赋予了作者自身最重要的人生追求与审美理想,同时,也充当了沈从文情感情绪的隐蔽代言人,要想读懂真实的沈从文,需要我们揭开其女性形象创作背后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8.
毕飞宇将目光投射于日常人物的身体经验中,通过生育书写来探索人性、观察社会。其小说的生育书写以女性身体为呈现具象,展现了女性在男权话语与俗世权势威压之下的生存困境。毕飞宇笔下的女性形象虽受制于权力,却也更具主体性和生命力,呈现出对权力的依附、反抗、回归等多种复杂的生长姿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