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杂文写作谈     
杂文的“杂” “杂”,是杂文的本质特征。“杂”有两种涵义,包罗万象是杂,兼而有之亦是杂。杂文乃文艺性政论,一面是文艺,一面是理论,兼而有之。说它是文艺,它却发议论,阐明观点,是论说性文体;说它是理论,它又有形象,有人物,采用比兴手法,说理也不是长篇大论,而是言简意赅。杂文不是纯文学,全用形象思维,它兼有逻辑思维,但又不是小言论——这属理论范畴。它是“文学 理论”,结合部的核心是形象思维。杂文没有形象思维就不成其为杂文。  相似文献   

2.
我在先前说过,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从思维形态上说,它是杂文作家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矛盾运动,交叉融合的精神产物,是兼有文艺和政论双重体式的一种特殊的文体,是一种“脚踏两只船”的独特的文学样式。那么,杂文政论性的特色是什么呢? 这首先应当从思维形态上来加以考察。杂文的政论性,主要是逻辑思维的产物。它常常在提炼杂文主题,制约杂文结构上发挥其优势。杂文的主题,和其它文学作品的主题一样,是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是思想和观点,是理性的判断。它犹如人之灵魂,乃一身之主;犹如军之将帅,要统领兵  相似文献   

3.
杂文,作为一种“杂体的文学散文”,历来在报纸副刊中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的一系列“投枪”、“匕首”式的杂文皆发表于当时的报端。纵览报纸的发展走向,以前杂文多发于日报类党报,现在,很多晚报辟有杂文专栏甚至杂文专版。《齐鲁晚报》副刊的杂文专栏名为“未了茶馆”。笔者编晚报副刊多年的体会是,晚报所刊杂文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意义。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杂文是文学的一个品种,遣词造句十分讲究,但它的语言与诗歌、小说、戏剧的语言并不完全一样,根据这一文体“杂”、“文”、“小”三个特点,其语言自有不同于其他文体作品的特色. 杂文内容“杂”,篇幅“小”,这就要求它的语  相似文献   

5.
杂文的杂交     
杂文之杂,不只表现于内容的包罗万象,文体的“名号多品”,还表现在广泛的杂交上。它是一种十分活跃的文学体裁,不只有纵的开发,还有横的渗透,一切别的文艺样式,它都可以“兼并”过来,纳入自己的版图。举凡小说的形象性,诗歌的抒情性,评论的逻辑性,它都“引进”,根据自身的特点加以同化改造,分别给它们打上“杂”字的标记。杂交,是杂文优势的表现,唯“杂”才能广采博取,唯交才能诞生新的品种。杂文应当也有可能在杂交中丰富和发展自己。它与小说、诗歌、评论的杂交,我们已作过扼要介绍,下面侧重谈谈它与相声、漫画、寓言的杂交。与相声的杂交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杂文不难写,只要掌握好“三段论式”就是了.这里所指的三段论式,大抵是开头引出一个可资生发的由头作“兴”;然后撷取报章杂志上某些相应的材料加以印证,过渡到发挥和议论部分;最后用点睛之笔带出几句警策总其成.于是功德圆满,大作告成.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杂文真有程式,那就不是战斗的杂文,而是杂谈八股了.内容决定形式,杂文利似匕首,快如投枪,具有短小、泼辣、犀利和明快的特点,正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体现,是因为杂文的特点在于“杂”.这个“杂”,除了要求题材广泛,内容的“杂”而外,当然也要求形式的“杂”:短小精悍,还要不拘一  相似文献   

7.
孙乘同志是杂坛老将。六十年代初,他的脍炙人口的《“火车头”与“老黄牛”》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摘抄在日记里,对王杰的成长进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这段杂坛佳话,曾被广为传颂。1984年10月,徐乘奉调至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执教之后,在继续进行杂文创作的同时,有感于杂文创作在思想解放的春风吹荡之下再度勃兴而杂文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的现状,开始潜心研究杂文理论,孜孜矻矻,焚膏继晷,坚持不懈,终有大成。当我们于羊年之春读到这本洋洋十八万字的理论专著《杂文学》时,它已作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杂文课的教案了。中华民族的杂文源远流长,它兴盛于二十世纪二  相似文献   

8.
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浙江日报》上的杂文《可怕的糊涂》荣获报纸副刊作品3等奖。这是一篇杂文式评论,它是报刊文体的一种,兼有新闻与文学的特征,介于文学与言论之间,具有文 学和政论两种体裁的特点,是一种边缘体裁,既包含文艺的因素,又包含政论的因素,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唐韬语),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它的形式包括杂感、杂谈、杂议、杂论、随笔等。它常以社会现  相似文献   

9.
最近 ,上海作家朱亚夫先生推出新著杂文随笔集《杂坛徜徉录》。这次收进《杂坛徜徉录》中的百余篇文章 ,分为四辑 :“世象百态”是关注人生、评说世象的文字 ;“书生意气”大多是沉湎书斋、埋首书案的随笔和漫话 ;“鲁迅研究”则是研读鲁迅杂文的札记 ;“杂坛寻踪”是对杂文名家的专访。四个部分有议有叙 ,有评有访 ,是作者徜徉杂坛的感悟 ,潜心杂文的心得 ,其特色正如冯英子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说 ,“我读毕全文 ,觉得亚夫同志的文章 ,很有一点赵超构讲的精神 ,立论虽严于斧钺 ,而存心则与人为善 ,看似怒目的金刚 ,而实质是低眉的菩萨 ,很得一…  相似文献   

10.
杂文的类型     
在《杂文的概念》一文中,作者曾为杂文试下定义,指出它是“以议论为主,熔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的文学小品”。不仅它的内容包罗万象,写法不拘一格,而且体裁也是相当繁多复杂的。过去有人认为“文体之散杂者,不足以分立各体,总称杂文。”其实在“总称”下面,确实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类型。鲁迅谈过这个问题,指出:“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虽然归类相当困难,但为了全面深入了解这一文体的特点,探明它的源头、流域范围,掌握各种  相似文献   

11.
杂文是文艺性评论,形象的说法是“诗加政论”(瞿秋白语).缘此便想到“诗之六义”.如果不嫌附会,杂文似可作同样的概括,亦曰:“风雅颂赋比兴”.  相似文献   

12.
漫谈杂文     
杂文确是文学园地里一株奇异的花。中国的杂文“寿比南山”。自战国以来,有如细水长流,绵延不绝,一往直前,沿着自己的道路走过来。它的生命力,恐怕在于“杂”。翻开中国文学史,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元有曲;如雷贯耳,盛极一时。杂文从没有过独领一代风骚那样的殊荣,也从未得到过文学史家的多加关照,却执着地保持了自己的传统;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13.
探讨杂文的基本特征,确切地把握这一文学体裁的思维特征和艺术特点,对于掌握它的创作规律和艺术技巧,是非常有益的。否则,便可能陷入盲目,无法有效地做好创作准备,顺利地进入写作过程。对于杂文基本特征的认识,历来存在着分歧。有人说,杂文的特点就是“杂”。有人说,其特点“是以讽刺的笔法对于时弊的攻击”。有人依据毛泽东同志的片断语言,说杂文的特点是“冷嘲热讽,隐晦曲折”.  相似文献   

14.
杂文和时评的不同点,我觉得大体说来有这么几个方面。 文体不同。 时评在体裁上属于言论。又因它为“时”而著,因“时”而评,借助新闻事件发感慨,所以它属于新闻评论,是新闻家族里的成员。 杂文,不仅内容“杂”,古今中外,天地宇宙,均可入体;就其创作整体而不是就某一篇来看,杂文的形式也很“杂”:既有“外壳”上和时评相类似、但写法不尽相  相似文献   

15.
杂文,是带有文学特色的一种议论文。从杂文议论的话题来看,大致有这么两种:一种所议是“事”,一种所议是“理”。因而,我们也就可以把杂文分为这样两个大类:一个是“说事”的,一个是“说理”的。  相似文献   

16.
杂文无疑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优美的文体。它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是议论性文学,过去,我们总结它的特点,大多是从外部特征上看,一般不外乎短小精悍、尖锐泼辣。如果从内在结构上看它的审美特性,“战斗美”应是杂文艺术特征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有不少论者都谈过杂文作者要有杂学,这是有道理的。周作人说,他的“杂学”包括有:“非正轨的汉文”,“非正宗的古书”,“非正统的儒家”;“欧洲文学”,“希腊神话”,“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生物学”,“儿童学”,“性心理学”,“蔼理斯的思想”。“医学史与妖术史”,“日本的乡土研究”,“写真集与浮土绘”,“川柳、落语、滑稽术”,“俗曲、童谣、玩  相似文献   

18.
在杂文界和新闻界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不少杂坛骁将、杂文名家往往出身于新闻记者,而许多记者往往又是既作杂文又写新闻的“两栖人”;杂文和新闻每每又是结伴而行,像孪生兄弟一般出没于各种媒体。这种现象说明,杂文和新闻虽然分属于不同的文体,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有思考一番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玉辰同志的第二本杂文集即将出版,好事一桩,可喜可贺! 这本文集冠名《胆识论》,甚为贴切。它概括了杂文写作的前提和要义,反映了作者为文的目标和追求,也正是这书名,勾起我心里想说的话。 杂文这种文体,用鲁迅先生的话讲,是“匕首”,是“投枪”,是能和读者一起“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杂文作者“应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以使“麒麟皮下露出马脚”,“使不是东西者流小不舒服”。换句话说,杂文的本质是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是批评的、战斗的、针砭的。这就决定了杂文作家不仅要有文学才情,更必须有胆有识。没有…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把鲁迅的杂文比作“匕首”、“投枪”。的确,鲁迅在革命斗争中写下的大量杂文,有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战斗性,不愧是现代杂文的典范,就表现方式来说,这些杂文可以说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即不仅是一般的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而是刻意追求一种情感的表达和情理的融合。正是这一点,使得鲁迅的杂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它给予读者的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感情的熏陶与愉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