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的文化民族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五四”前后以辜鸿铭、杜亚泉、粱漱溟等人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是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革新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主张;“五四”时期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复杂品格;文化民族主义对传统儒学持肯定态度,认为它不仅仍然适用于目前中国社会生活的需要,且对西方社会有益;在中国近代史上,文化民族主义不仅作为一科学术思想,还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甚至政治倾向作用于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以其对传统的反叛而对西方哲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形成强大冲击,甚至在许多非西方国家和地区也引起了剧烈的文化震荡。作为一种包罗广泛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以崇尚荒诞和虚无为其基本特征,对西方传统哲学和文学规范进行任意破坏和颠覆,在为西方人文和科学观念的重建带来契机的同时,更多的宣扬了一种新的非理性主义、怀疑主义、否定主义倾向。为反抗过于发达的工业文明和科学理性而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建设和科学发展均百废待兴的国度而言.盲目加以吸纳,一味地玩弄非理性、纯文学,必然会给某些人的抛弃信仰、私欲膨胀提供借口,无异于买椟还珠。  相似文献   

3.
以《新青年》杂志为研究对象,揭示“五四”现代性建构的复杂的文化危机语境和西方思想资源,其具体表现为批评理论的非中国化、文学译介对西方的移植、语言的欧化、文化思想的西方化。从中可反思其背后隐藏的西方中心论以及东方主义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4.
吕文贤  曾红军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6):126+129-126,129
作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季羡林一生的学术研究,很难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个学科的名称加以概括,他客观地分析了西方文化中的"天人二分"思维模式,参照中国"天人合一"的综合思维模式,提出了科学性论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并称之为"东西方文化互补论",以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他还提出了"拿来主义"以及"送去主义",反对"西方中心论",推进"文化多元化"的理论,使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文化前进之路。  相似文献   

5.
家庭治疗作为心理治疗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模式,由于它的理论与技术产生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下,所以要将之运用在中国的文化中,必然要面临文化适应的问题。在具体运用中,首先应当以中国家庭及家庭中的成员之间的互动所呈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其次对西方的家庭治疗技术与方法应根据中国的文化、中国家庭的特点做出适当调整。另外,还应注意从结构式家庭治疗的文化适应性、多元文化主义对家庭治疗的影响和整合式家庭治疗的文化反思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钟璞  刘美生 《湘南学院学报》2006,27(6):35-37,50
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是在“道法自然”的“无为”哲学中追求自由的,是一种非理性的无欲之精神自由;而西方自由主义是在与其生产关系适应过程中追求自由的,是一种理性的占有之物质(包括制度)自由。对道家文化之自由与西方自由主义之自由作一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文化差异,也可以更全面地批判和借鉴西方自由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吸收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民主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精华,形成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服务的进步和创新的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直接渊源,是中国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和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文化现象呈现出一种多元的形态,西方理论的解读日趋多样化.本文旨在讨论西方现代性文化理论在现代化中国的区分和辨异,并提出重新建立当代中国本土的文化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而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体出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近代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加,两种不同的阶段观念体系在相互比较,借鉴,交流中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笔者试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发展的历程,并比较,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化现代化"研究在理论层面上遭遇的诸多困惑与迷茫,事实上常常与"社会思潮"揭橥的论断及其引发的争论相关联。新自由主义思潮激活的"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之争,无论从学术层面还是现实进路来看,都应该在辩证理解中得以有限展开。后殖民话语恰好适切了"地方现代性"或"多元现代性"的现代化进路,对于文化现代化研究自当具有理论廓清和实践澄明功效。中国文化复兴乃至民族复兴直接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成功地实现现代化转型相关涉。某种意义上,东方的"文化中心主义"心态要比西方的"文化中心主义"激进和顽固得多。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研究进路,必须正视世界多元文化共存与新的"轴心时代"渐次发育之"捆绑式"历史真实与趋向。  相似文献   

11.
萨义德的《东方学》在中国出版后,中国学术界开始将这种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于对西方汉学的研究,并提出了"汉学主义"的概念,认为西方汉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再是一种客观知识。文章在介绍了"汉学主义"的观点后,对中西学术界的"汉学"的概念做了厘清,并对东方主义和汉学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汉学主义在理论上的问题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西崽”形象形成一个系列,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价值。“西崽”的文化性格以洋气、土气、霸气和奴气为主要特征。其产生既受中国农商传统的制约,又有主奴根性的影响,还与西方个性主义和享乐主义有着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一个畸型儿。“西崽”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它对传统文化反叛的先锋性上。  相似文献   

13.
西方汉学一直面临着西方中心主义的责难,最近在对西方汉学的知识谱系进行反思之时,美籍华裔学者顾明栋认为,西方的诸如东方主义等后殖民理论,并不能有效地揭橥西方汉学在研究中国时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以及知识偏见根源。顾明栋提出应以汉学主义代替东方主义,但汉学主义由于仍然纠结于中西的二元话语,而未能走向一种面对中西共同的现代性危机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提倡"和谐"的政治文化,"宽容"是实现"和谐"的应有之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宽容"精神。"宽容"精神与西方多元主义民主价值是相通的,然而,中国的"宽容"文化提倡的是"和谐",西方民主政治充满"对立"、"斗争"的因素,还包含"非和谐"的文化取向,这一差异表明,中国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而是要立足自身政治文化实际,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之路。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它吸收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民主思想及马克思主义等思想精华,形成一种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服务的进步和创新的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直接渊源,是中国文化中的先进文化,和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包括传统戏剧在内的传统文化成果大量输出海外。但由于中国文化自身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再加上东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在文化翻译输出的过程中涌现出诸多颇具争议的地方,"昆曲"的翻译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也再一次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特殊词汇的翻译要谨慎探究、反映时代特色。因为这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尊重,更是对中国建设文化强国、进行文化输出有着长远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内核的东方主义俯视东方、凝视东方,使得东方主义去东方化。在这一去东方化过程中,中国文化遭遇深刻的身份危机。为应对东方主义的文化偏见,后东方主义的文化理念和实践势在必行。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战略的提出,使中国书法文化世界化成为可能,而强化书法的中国文化身份、积累书法创作的艺术经验、在海内外全方位践行文化书法理念、大力培养书法人才队伍,才能真正使中国书法文化的世界化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以四位英美女作家以及她们的中国叙事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所塑造的四种不同的中国形象,揭露西方女性的中国想像重复了东方主义话语,把中国建构成美丽的东方和邪恶的东方两个矛盾的意象。西方女性的中国叙事反映了性别与种族的矛盾关系,女性东方话语作为东方主义话语中一个异质性的子话语,既挑战又巩固了男性东方主义话语。同时,这些作家通过对中国他者的想像完成了女性自我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黑客精神及其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中的黑客不同于骇客,其精神气质有五个特点:关注“隐形世界”、感受到一种悸动、使命感、精英感、超越世俗伦理。黑客精神是西方文化中的精英主义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产物,它孕育于西方文化中的希腊理性主义传统、酒神传统、希伯莱传统。与西方精英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缺少对背后隐形世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