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新华社地方新闻部收到许多基层报纸的来信,反映农村读者的意见。我们有时也到农村读报组去了解农民的读报情况,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从而了解到我们的工作还做得很不够。现在把农民对新闻报道的一些意见综合整理,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心愿、视野、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与此相比,报纸的农村市场并没有呈现出可喜的变化,甚至报纸读者在农村正在流失、萎缩。农村不需要报纸了吗?当然不是。涉农报纸仍在苦苦支撑,都市类报纸虽然意识到了农村市场之大,但并没花费大的心力去做,报纸还没有真正打进农村市场。究其原因,就是农村市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农民读者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据测算,未来11年如果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5%的世界平均水平,将有2.5亿农村人口变成市民。单是这部分人,就是一个潜在的庞大的读者群。  相似文献   

3.
如果有有问:当今中国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回答肯定是:市场。“市场,你在哪里?”“不愁养,不愁种、就愁没地方送。……”农民对市场的困惑溢于言表。盐城有600多万农民。发行14万份的盐阜大众报在农村有广大的读者群。搞好农民走向市场的宣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抓这个热点,就将失去读者。前些年,我们在报道中已涉及农民走向市场的内容,只是有点浅  相似文献   

4.
农民爱读书吗?读了多少书?读的什么书?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常德市农村进行了调查。一、农民读了多少书?据调查,常德市现有农村售书点158个(其中民营售书点143个),有农村发行人员196人,1999年1~5月间书销售总额为2905347元(其中新华书店为2637330元)。从调查得知,近500万农村人口的常德市,近半年时间,人均购书0.58元。常德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在湖南省乃至全国绝不属于贫穷地区,购书量如此之少令人难解。另外,笔者曾就农民读书问题作过随机抽样调查,从回收的266份问卷来看,年…  相似文献   

5.
近读一份颇有影响的法制类报纸,有这样一篇文章《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文章通篇讲的都是“嫁给农村人如何如何烦恼,乡下人有数不清的麻烦事”等等。这只不过是篇小散文,而另一家报纸上还有一篇报道农民买电脑的新闻,出现了这样的话:“农民就是农民,明明一台上好的电脑,因为设置了密码打不开,就认为是坏了。”读了这样的文字,我实在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农民怎么了?你们凭什么看不起农民?”农村人、城里人,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是完全平等的,不应该出现谁歧视谁的行为。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不…  相似文献   

6.
怎样向农民宣传世界大事?开头我们是老虎吃天,不知该从哪里下口。后来,通过下乡蹲点和读报,才算摸着了一点门道。在我们没有下乡蹲点和读报以前,我们的时事稿件大都是缩编。缩编的稿子,不是干巴巴几条筋,就是密麻麻一堆浆子,农民有意见,说他们不爱看。对此,我们很苦恼,又束手无策。后来,通过学习《实  相似文献   

7.
农村是否有报刊市场,农民群众是否有读书看报的愿望,都市报进农村是弊还是利,如何发挥农村报刊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是当前报刊发行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做了近两年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现阶段,建好农村报刊市场,加快农村报刊普及,对于培育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创建农民读报点、  相似文献   

8.
某周刊在《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一文中称:“我国10亿人口,8亿农民,农村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果劳动力不转移,农业要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要提高是不可能的”。文中显然将“农业劳动力”与“农民”当成“农村人口”的同义语。这种说法不少报刊也有,值得商榷。一、我国农业劳动力没有8亿。据统计,1983年我国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的人数总计为34258万人(中国统计出版社《光辉的三十五年》第152页)。说“8亿农民”或“8亿人搞饭吃”,都与实际不符。若承认它是对的,那就意味着我国农民有两种:一种是劳动者,一种是非劳动者。非劳动者怎能算是“搞饭吃”的人?  相似文献   

9.
农村市场:阵地由谁占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农村各种读书活动和科技热在逐步兴起,农民的文化需求和文明程度有了新的提高。但是,农村图书市场和图书供应却不尽如人意,农民迫切需要的适销对路的图书往往买不到,而有些不健康的违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书籍却不少。群众反映农村有“三多”,即地下印刷多、非法出版物多、封建迷信和武侠图书多。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问题:农村这个阵地,到底要由谁占领?盗版、非法出版物的泛滥不仅对农村图书市场起着极大的破坏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农村许多地方文化生活还较贫乏,不少地方发生聚众赌…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县级电视台、农村有线电视相继建立,农民选择收看电视的自主权越来越大,看什么台,点什么“菜”,开始品头论足“挑剔”起来。中央台、省市级电视台设备好,人员素质高,经济实力雄厚,节目源丰富。这些,县级电视台无法攀比。那么,县级电视台的优势在哪里?受众在哪里?重头戏唱给谁?节目如何编排、定位?可以说,县级电视台抛开当地农村、农民、农业这块土壤,就等于产品失去了市场。因为,一个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是农民。县级电视台的节目办得如何,当地农民是当之无愧的裁判员。 据了解,农民愿意看本地新闻,因为是…  相似文献   

11.
1951年6月29日,《湖北日报》刊登的中共湖北省委《关于创办(湖北农民)报的通知》中说:“为了更好地联系全省广大农民,满足他们读报学习政治文化的要求,加强对农村工作的指导性,决定创办《湖北农民》报。”  相似文献   

12.
“你平时读报吗?”出于对纸媒发展状况的关注,笔者从去年10月份开始,只要见到年轻人就找机会问这个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从不读报”。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真的“从不读报”吗?  相似文献   

13.
由于工作关系记者经常到农村采访,采访对象主要是农民。这类采访对象或者是愿谈而不善谈,或者是善谈而不愿谈。怎样使被采访的农民既愿谈又善谈呢?这首先就有一个提问技巧的问题。提问是记者  相似文献   

14.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许多方面的内容,如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等,但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市场创新。新闻报道紧紧抓住这一点就是抓住了当前农村经济的主要矛盾,这其中包含多层意思:谁来开拓市场,是政府还是农民?谁来告诉农民市场需要什么,是企业还是政府?新的区域布局形成后,谁来补贴产粮区农民,是国家财政还是销区?如何理解农产品竞争与卖难之间的辩证关系?等等,面对这些问号,记者一定要把握根本的一条,就是用计算成本、资源的优化配置等市场意识来判断其取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搞?经过各地的实践,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  相似文献   

15.
我从《延安报》创刊开始,三十多年来,一直搞通联工作。农民通讯员经常来反映情况,探询信息;我们也不断到他们那里实行“三同”,了解情况,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还通过农民通讯员组建读报组、文化室或民青妇之家,收到了扩大读报用报的效果。近年来,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除以内部刊物与全区六百多名农民通讯员联系外,还单独复信四十多封,与通讯员互通信息。事实证明,这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有好处。据我们所知,有的地方通讯员队伍不断扩大,许多地方的读报组和文化室,非常活跃。  相似文献   

16.
谈到农民,许多人的脑海里会浮出两种印象:一是农民愚昧、不开化,甚至落后到不知道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活:二是农民的生活过于艰苦。前者推理到极端,便有了忧国忧民之士的无穷担忧——你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他们就会把土地卖了换酒喝,这样一来,数亿农民皆酒鬼,还丢了土地,不就天下大乱了么?后者则有另一种极端——既然农民生活在底层社会之底层,暗无天日,农民就只有被怜悯的份。  相似文献   

17.
农村频道取得的成绩是挺大的,节目也是不断进步的。首先是由于台和频道的理念是对头的。河北省人口80%是农民,5000多万,总得有这么一个专业频道来给他们送信息。其次具体到办节目的理念也是对头的。怎么给农民服务?农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开什么节目;需要怎么更方便农民,我们就采取什么样的节目形式。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则因为工业发展与城市改造,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转移到城市,但是一部分农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离开农村,这部分人就被称为留守农民。对于中部六省而言,农村人口高达2.44亿,留守农民达1.9亿,  相似文献   

19.
有一次到农村采访,问及农民朋友喜欢看什么样的报纸,一位农民朋友开玩笑地对我说:希望看报纸就像我们吸“地头烟”那样过瘾。这句话深深打动着我这个农民报的办报人。“地头烟”是农民朋友在田间地头劳作间歇时吸的烟,因它既能解乏又能提神,吸来十分过瘾。所以在农村,“地头烟”不亚于城里的“人头马”,农民朋友很看重它。农民朋友既然把农民报与“地头烟”联系到了一起,其意就是说,农民报要办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坑头.办到农民的  相似文献   

20.
叶进 《新闻前哨》2006,(6):19-20
2005年,我在《荆门日报》主办“县乡新闻”,这个专版每周出两期,实际上是个“农村版”。我常在下乡采访时,向基层干部和爱看报的农民朋友提出这样几个问题:我们办的这张报纸,究竟有多少农民朋友在阅读?大家最喜欢看的是什么,最不喜欢看的又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