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长随(家人)是清代地方就业渠道多元化和地方行政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清代州县“非正式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随在衙门中地位不高,亦公亦私,不同于吏役,作用上则弥补了地位较高的幕友、吏役之所不能。长随种类繁多,各有职掌,对清代州县行政意义重大,而在负面影响上亦较幕友、吏役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长随也在幕友、官长和吏役之间起到了平衡作用,这种平衡是地方衙门稳定运行的基础,一定意义上体现出清代州县结构实用性、稳定性与合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秦以后政治制度的本质与特征,国内外理论界迄今还没有一种确切的把握。由于清代政治制度是"秦制"发展的完备形态,因此,通过剖析清代的州县制度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清代州县官府是一个宗法性"主奴集团",内部充满各种依附关系、尊卑关系,州县官、幕友、长随、书吏、差役都不是有法律保障的自由人。"官府"作为与社会对立的统治者,又是一个统一的自利集团,上下尊卑相互依存,共同营私,对来自社会的反抗实行控制、镇压。州县官府的行政机制,以服从私人意志而不是以贯彻法律、制度为纽带。清代的州县财政是一种"家产制",表面上具有公共性质,而实际上却为州县官私人所支配;表面上国家定制严密,而实际上却遵循各种潜规则运作,有时甚至全无规则。所有这些,都反映了"秦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在清代,州县书吏是州县行政不可或缺的。州县书吏制度虽甚完善,但其州县实践与表达却不完全相符。书吏的类别和数量远超制度规定。书吏职责因房而异,各房内部分工合作,而各房之间由于利益存在职权之争。州县书吏由身家清白之良民充任,且有五年任期,但常常出现买卖和垄断现象。  相似文献   

4.
清代州县财政探析(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清代州县财政的法外收入一部地方志指出 ,清代以前 ,州县存留“虽有浮冒 ,然留有余以为县官伸缩之地 ,稍自好者 ,不肯诛求于例外以厉其民” ,而清代对于州县经手的收入“几欲尽取以益上” ,这“不啻明以苛派诏有司”[8](卷六·政典制·赋役篇中 ) 。由于州县存留没有为上节所列各种费用开支提供款项 ,更没有为州县官的聚敛中饱预留余地 ,所以清代州县官普遍不能恪守国家颁定的税收制度 ,而是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攫取法外收入。清代州县的法外收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项 :1 .地丁、耗羡的浮收及瞒报。清代田赋征收历来存在火耗等名目的浮收…  相似文献   

5.
清代州县财政探析(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通过定期修订《赋役全书》对州县经理的税收和开支实行严格控制,然而清代州县财政的实际运作却与这种制度设计严重背离。有清一代,州县不设职权独立的财政机构,财政事务由州县官一人负全责,依靠私人雇员和奴仆经理税收财务,造成州县财政在实际运作上的家产制。各州县均存在大量法外收支,贪污、中饱、陋规、摊派被合法化、制度化。清代州县财政的家产制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国秦以后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契丹辽朝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早已在其前史中就开始接触州县行政了。循契丹辽朝州县建置的发展脉络,以州县人口来源为根据,契丹辽朝州县大体可分为移民州县、燕云接收州县和边防城三类。契丹辽朝移民州县的设置和燕云州县的整体接收,巧妙地解决了原有部落组织的保留与中原州县行政的移植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契丹辽朝"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而且透视出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7.
契丹辽朝虽然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但早已在其前史中就开始接触州县行政了.循契丹辽朝州县建置的发展脉络,以州县人口来源为根据,契丹辽朝州县大体可分为移民州县、燕云接收州县和边防城三类.契丹辽朝移民州县的设置和燕云州县的整体接收,巧妙地解决了原有部落组织的保留与中原州县行政的移植之间的尖锐矛盾,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契丹辽朝“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而且透视出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8.
州县官既是晚清禁毁小说戏曲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也是主要执行者。他们通过颁布告示、督促差保、亲自缉查、审理判罚等方式主持基层查禁。州县行政制度下查禁小说政策暴露出重视困难、难以持久、缺少协调等困境。从晚清州县等地方官主持查禁的方式和困境可以看出,官方缺少的不是法令条文,而是监督和执行法律条文的有效行政机制;伴随小说戏曲的日渐兴盛,清代州县行政制度下的基层文艺管理方式越来越暴露出其的保守和低效的特质,说明文艺繁兴正期待着文艺管理制度和方式的革新。  相似文献   

9.
清代佐官制度存在的特殊性、层次性以及权力不均衡对州县司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州县佐贰官在勘验、缉捕、审断、执行等方面拥有不同程度的司法权。清代法律对州县佐贰官的司法权严加限定,但在实际治理中又采取调和策略,导致州县内部结构产生了“复合初审”的特殊效果,而基层更是存在大量边缘司法现象,这些使得州县司法呈现出一种“法亦有法”的状态。州县内部存在的民事与刑事审判区分,体现了按照事权管理进行司法管理的原则,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行政权与司法权合一的背景下,他们实际上只是区域内特殊的集权者,与现代法制的分权理念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0.
司法活动是州县行政的重要职能之一,吏役是这一职能的主要行使者。州县司法过程包括接收呈词、查勘与缉拿和词讼审理诸环节,捕盗关系和规费收取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司法过程和审判结果,官箴文献、档案实录等史料非常清晰地反映了这点。司法过程所暴露出的局限和诸多问题的产生本质上根源于清代基层政治、经济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大量出现的民事讼案给清代州县基层司法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达到最大限度地抑制民众的诉讼行为、减少州县讼案数量的目的,清代各地州县衙门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了一系列规刺讼案启动的诉讼规则。通过制定这些禁止性的诉讼规则对诉讼主体资格、证据种类、受理时限、诉状格式等方面做出明确的义务性规定.凡是不符合这些规则的纠纷都会被官府排斥在诉讼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州县是清代政权体制中的基层政权,是一切政事的开始。由于在地方政治中的重要地位,研究清代政治史的学者对其表现了浓厚兴趣,但对衙署内的书吏分多少房尚存争论。从《南部县档案》及其他原始文献的记载看。州县除了六房之外,还遍设承发房,其余之房因需而设。  相似文献   

13.
浅谈汪辉祖的州县吏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辉祖(公元1730—1807年),字焕曾,号龙庄,浙江萧山人。他做了三十余年幕僚,后来中进士,五十七岁才任了宁远知县、道州知州等职。他为人刚直廉洁,治事公平,深受人们拥戴。在州县基层几十年,对州县官场之情势明悉洞察,他总结几十年为幕僚佐政,为官治政的经验,写成了《学治臆说》、《学治续说》、《学治说赘》、《佐治药言》等书.来阐明自己的吏治思想,目的是“为善为吏者言之”。①他的这些书可谓一座多棱镜,从各个方面透视了清代州县政权中的弊端,从而对州县长官提出了种种忠告,既为整饬州县吏治提供了方法,也为州县各项行政事务的组组管理提供了经验。其论述深中肯綮。后世人言及清代州县吏治,多称汪氏。本文试就汪辉祖的吏治思想。作一个简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清代初期,陕西省行政区划的变化相当频繁,清政府为加强管理,对统县政区和县级政区做出诸多调整,诸如散州升为直隶州,直隶州升为府,州县的改属与析置,卫所转变为府以及散厅的创立等。而一系列的变化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一是地处偏远,辖区广阔,为了加强管理而做出的调整;二是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乃是为加强军事控制而做出调整。同时,各级行政建制的变迁又反映出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风险论为重新认识清代地方政府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清代统治者所追求的代理人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之间的平衡,只不过是一种难以达到的理想状态。为应对清代统治者的正式地方政府制度设计,州县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反而孕育了各种“畸形”现象:在地方财政中,表现出经制财政与非经制财政并存;在地方人事关系上,表现出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并存;在行为规范方面,表现出火耗的非法行为默认到合法化。“畸形”维系了清代地方政府的正常运作。然而,虽然各种“畸形”安排一定程度上防范了统治者风险,但其持续运作却催生了新的风险,从而最终反噬了清代政府本身。  相似文献   

16.
《福惠全书》作为清代极具影响力的官箴书之一,在州县司法官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对于司法官从新官上任到升迁离任,记载详细。论文主要对于州县司法官任用的"筮仕"、"刑名"、"升迁"进行研究,从中探求州县司法官任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明代州县佐贰官除了辅佐长官处理日常政务外,更多的时候负责分管州县的各项职能事务。根据职能的不同,明代州县中设置了诸多的职事官,由佐贰官们来担任,其中也有部分负责在外分防的佐贰官。在明末清初,因为主官负责制确立和大规模裁员等因素,分职佐贰官被大量裁撤,而分防佐贰官反而得到增加,导致分防的佐贰官从少数成为主流。清代保留的州县佐贰官大多负责分防,其分防区起到了类似次县级政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福惠全书》作为清代极具影响力的官箴书之一,在州县司法官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对于司法官从新官上任到升迁离任,记载详细。论文主要对于州县司法官任用的"筮仕"、"刑名"、"升迁"进行研究,从中探求州县司法官任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边防建设的重点。西北地区自汉朝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开始,历朝历代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边地建设。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清代杨应琚在西北地区对行政建置的调整,特别是对陕甘总督行政范围以及在新疆、西宁甘肃等地行政区划的调整,对清王朝的边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杨应琚在西北地区行政建置的调整,不仅可以凸显其在西北地区发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更能体现出对清代行政体制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清代陋规,以它存在的层次,可以分为部费陋规和州县陋规。州县陋规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一个是"可对人言"的,一个是"不可对人言者"的陋规。笔者将以清代"地方钱粮起运"和官员俸禄、地方吏役工食银为切入点来探究"可对人言"的陋规问题,说明这种"陋规"存在的有限合理性,探讨为什么陋规能在州县地方政府存在,不能被革除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