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教育也深受儒家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典型的儒家思想的儒家思想教育体系。重视"以人为本"、"德教"、"道德自觉"、"力行"是儒家思想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
儒家通识教育思想的传统流变与现代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它蕴含着丰富的通识教育思想.儒家教育传统以"君子不器"为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重视人文经典和伦理道德教育,强调"知类通达".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只有植根于中国教育传统,对西方经验进行创造性转换,才能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中,"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儒家的经典,主要指本于人的道德理性而建立的人生信念、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等。人文教化是传统儒学的核心精神。传统儒家成人之道的教育理念,经典教育、礼乐教化等教育模式对当代高校人文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犹太教是当今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犹太教的教育性突出地体现在其宗教的经典之中.成功的犹太教育主要表现在其教育内容中的契约观及其教育的务实性、重视家庭教育和重视德育等方面.成功的犹太教育对我们的启示是: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应教育他们严以律己,遵守律法;应使他们重视实践;应有适当的抗灾难和抗挫折的教育;应做到教书与育人二者并重.  相似文献   

5.
德育的具身性或称具身德育,是指道德主体的身体与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德育范式,它具有情境化、自省性、实践化等特征。具身德育概念的提出,是当代西方学界对自身传统离身德育的一种反思。而我国传统的儒家德育不仅强调"身心合一"、"知行合一",不仅具有具身德育的显著特征,而且其实践化特征中的理论内涵还具有一种德福一致的圆融取向。因此,儒家德育具有显而易见的具身性。传统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和主客一元的认识论,使得传统中国人一开始就将身心视为统一的整体,重视身体在德育过程中的独特价值;同时,传统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为儒家具身性德育的实施提供了一种天然而有效的道德评价机制,而且这种社会结构也强化了"乡绅阶层"作为差序格局社会中中心个体德性对群体的示范作用。这些都成为儒家道德教育具身性特质形成的基础。儒家具身性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具有毋庸置疑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仁者爱人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系,是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主流思想和正统思想.医德教育和仁者爱人思想具有密切的联系,医学的形式与内容都体现出儒家味道.今天,呼唤儒家教育理念和仁者爱人思想的回归,为加强医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与思路.但是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人们更加重视医术教育而忽视医德教育,所以分析儒家"仁者爱人"思想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对于借鉴和吸收传统文化的优秀因素推动医学理论和医德的发展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廉为政本"、"吏为廉先"、"廉政为民"为主要内涵的儒家廉政思想,汇集、诠释着儒家学者们以礼治国的感悟和政治智慧。当前大力推行反腐倡廉建设,剖析思想和理论,儒家廉政思想为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借鉴儒家"道德教化"理念,从树立"廉政"理念、进行"立志"教育、重视"知耻"教育三方面着手,强化党员干部公仆意识,有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对青少年开展传统伦理教育,既是我国伦理本位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青少年德性养成的需要。为此,探讨当代开展青少年传统伦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平台建设也是开展青少年伦理教育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亚伯拉罕伦理传统是通过宗教来实现的,宗教为其伦理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它担保了伦理教育的实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均是在这样的平台之上展开其伦理生活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科技,形成、发展于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不仅儒家的经典是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知识基础,而且由于儒家讲究"天人合一"之道,重视研究天地自然,由此形成的阴阳五行自然观、易学自然观以及气学自然观和理学自然观等,也对中国古代科技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佛中具有非常丰富的生命教育观。儒家关注生命的道德主义教育,重视道德教化;道家关注生命的自然主义教育,重视养生保真;佛家关注生命的超脱主义教育,重视定慧修持。虽然儒、道、佛三家的生命教育观各有侧重,但能相融相济,形成了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的文化性格。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人生的不同阶段、人生的不同境遇中,它们不但成为中国人传统的生命教育观,也成为中国人传统的处世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