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如何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该文探讨将一流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相结合,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以解决复杂问题为牵引的课程思政机制,探讨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各类专业课程,尤其是高等院校高年级专业课程的专业教学建设及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做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  相似文献   

2.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课程思政”代表一种课程理念,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向同行,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有效挖掘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注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最主要的依托。在“大气探测实习”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积极探索,通过增强教师德育意识并提升教师育德能力、明确专业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优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等举措,深入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育人功能,促进专业课程思政持续且有效地开展。充分发挥示范课程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是地方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措施.该文从“三全育人”的宏观视域对地方高校中药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进行研究,以期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在人才培养中具有核心作用,课程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在围绕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背景下,以“化工安全与环境”课程教学为例,针对传统线下教学存在的弊端,开展基于慕课平台和云班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课前导学、课堂实施、课后提升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设计思路与实施过程,从多维度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探讨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为高校的一流课程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如何在高校课程思政改革中实现价值引领、促进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建设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工科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从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哲学基础、当今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分析着手,提出了现有工科类专业思政教育的不足,并从多个角度讨论了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实施路径、建设重点和机制建设的相关思考,为传统工科类专业课程在新时代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高校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针对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以激光原理课程为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主体、评价机制等方面探究了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挖掘及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8.
高校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成为课程建设中的必选项,起着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课程组在建设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一流课程中,从嵌入式系统课程思政目标的确立,具体实施过程到效果考察几个方面探索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期望能为类似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为迫在眉睫的实践需求,但目前许多高校仍存在着思政课程缺乏特色和专业载体、专业课程等育人功能重视不足或发掘不够等问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力、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是高校思政育人最优化的必要选择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及“三个课堂”在高校人才培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元素不够凸显,“三个课堂”之间相互割裂,导致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建设引领作用不足、“三个课堂”协同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以“统计学与工程大数据”课程为例,重构课程建设逻辑,多维、立体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打破“三个课堂”之间的信息藩篱,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对专业课程建设的引领作用及“三个课堂”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三全育人”的合力,支撑并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高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的重要一环,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其重点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去,通过专业课的思政协同,与思政课形成同频共振,相互呼应,共塑新时代接班人。在工商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中,通过激发任课教师的德育思想,提升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探索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知识技能点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人文素养、政治素质与专业意识相融合,从而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方式之一。艺术设计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是推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不断的创新动力。结合专业特点,从历史发展、社会热点、唯物辩证角度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采用“立体式”模式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大爱无私的职业精神,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改革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机器人学”作为机器人专业的核心课程,探索课程思政教育在“机器人学”课程中的应用,对于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领域相关专业全过程育人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以“机器人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中心,从育人的角度讨论课程价值,通过整理课程知识点,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融为一体,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使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学模式得以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课程思政下高等院校育人工作融入专业教学的重要性,结合高校专业课育人功能的优化研究,提出了课程思政下高等院校育人工作融入专业教学的路径。高校要把育人工作融入专业教学当中,专业课程教师应自觉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明确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在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教育责任,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5.
如何找到高校专业学科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充分发挥专业学科育德、育人的功能,成为新时代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核心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观和课程思政的育人精神,对“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思政元素挖掘与提炼,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的融合点,力求理论、实验、思想政治三者的同一时空融合,实现“三全育人”格局。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融入网络实验教学中,增加了学生在课堂上实践求证真理过程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法规常识,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6.
挖掘理工科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资源,形成具有学科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是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建设一流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关键和难点。从“海洋水文气象保障”课程中蕴含的中国故事、科学家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身边榜样等四方面进行阐述,强调课程思政的内容必须以科学知识为载体和支撑,必须有机地和专业课程的知识点相融合,才能达到“润物无声”“入脑入心”的育人效果。可为理工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明确要求,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实施“三全育人”教育改革的重要渠道。笔者依托“结晶学与矿物学”“地质认识实习”专业课程教学与建设,以及“地质眼观”微信公众号和福州大学地矿博物馆专业特色平台,开展福州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尝试,努力探索多手段育人模式。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确定相关且合理的课程思政内容主题,发掘恰当而巧妙的切入点,构建比较完整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取得初步成效。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教育工程,探索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让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更加有机结合,为国家培养政治过硬、业务合格的优秀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高校课堂融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是落实“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保证。本文以信息学科的“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和“电路”三门课程为依托,开展融合思政建设的“六位一体三提升”信息课程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从课程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模式规划等六个方面“六位一体”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三提升”:通过颗粒化隐性思政强化显性思政,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上的“孤岛效应”;以线上线下多维度协同混合教学为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促进学有余力的高素质拔尖型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再升级,推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等。在专业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维度取得较好效果:在彰显课程教育性的同时,发挥育人的功能性,实现了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交织交融、相辅相成,达到“专业不减、育人有增”的效果,支撑“自动控制原理”和“电路”两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模式。理工科类专业课程不同于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实现“课程思政”难度较大。上海高校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但也存在理工科类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难处。文章从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重要作用、理工科类专业实现“课程思政”应思考的内容出发,梳理了如何在理工科类专业中实施“课程思政”,为“课程思政”在理工科专业中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林红 《高教论坛》2022,(10):24-27
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需要对标一流本科课程“两性一度”要求,充分发挥关键课程育人作用,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在课程建设中,需要提升课程目标高阶性,着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能力;增加创新性,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挑战度,立足“大思政课”,统筹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实践活动,坚持“评价即学习”,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入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