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中首先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李大钊的新文学观与陈独秀、胡适的文学革命论是有区别的。李大钊的新文学观包含了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吸纳启蒙现代性、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本位立场这三个"爱真爱美的素质"。这一个起点,这一个创造,对于我们今天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史的梳理以及进行新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同志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初步阐述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问题,文学的社会功能问题,文学的大众化问题,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以及什么是新文学的问题等,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学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文艺观点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萌芽,指明了新文学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最先把马克思主义比较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同志能够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最先实现由急进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有主观方面的条件,也有客观方面的条件。本文试就李大钊同志思想转变的主观条件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李颖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2):20-27,75
理解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既不能忽视时代条件的推动作用,也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五四"以前,李大钊矢志追寻的民族解放理想在现实面前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发表以前,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话语与方法已开始出现或渗透于李大钊的著述之中。李大钊初步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与他自身的思想诉求之间形成了内在自洽,从而引领李大钊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并不是单纯基于时势的情绪化选择,而是一种基于比较、批判和鉴别的理性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结果,是西方思想源泉在我国传播的主流之一,也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化艺术持续发展、理论转型升级的客观需要.到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近现代我国先进文艺思想之间不断融合、相互作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本文从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成果与未来应用两个层面展开简要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李大钊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从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种种抉择,形成了艰难的思想转变历程。李大钊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发展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李大钊的人生道路上,经历了从放弃资产阶级共和国理想,到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率先在中国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种种抉择,形成了艰难的思想转变历程。李大钊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实际上是一种自觉的文化选择,是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思想、文化、学术发展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思想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由表层到内在的中国化的历程。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历程无不透射着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以寻求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为出发点,李大钊坚持"求真"的方法论原则,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民本思想、义利观和革故鼎新精神,立足工农群众的实际,以发展生产力和走共同富裕道路为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问题的思索轨迹。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处于创建阶段。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对西方的社会学进行研究,用马克思主义考察中国社会问题,从而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创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开创。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把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建党、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初步构建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建党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化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面系统地研究李大钊的建党思想,对于缅怀李大钊的丰功伟绩和崇高精神、推进全面...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前,李大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其中也有些不正确、不彻底的观点。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的社会史发展问题及社会文化问题,试图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李大钊在五四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关于文化的精辟论述,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近三十年来对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大钊文化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内涵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的价值意义研究。通过概述和评析李大钊文化思想研究的现状,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前后以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李达等为代表的回国留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早期中国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观察和研究中国妇女问题,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妇女解放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深刻地阐明了妇女解放的根本出路、根本途径、根本力量,为中国妇女解放指明了出路。他们的探索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中国化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建构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当代化实践,其旨归是在当代历史语境下建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建构的主要任务可以概述为: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生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理论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建构须把中国传统文论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理资源纳入其理论实践中。通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当前在场化,中国传统文论从实践主体的本土性塑造、知识资源的保障、思想观念的熔铸三个层面确保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当代建构的实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当代建构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转换提供了一条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强调文学要为社会的进步服务 ;强调文学上的人道主义精神 ,并以此作为改革社会的方法之一 ,重视青年知识分子的启蒙作用 ,主张要走大众化的道路 ;在向苏俄学习的过程中 ,比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中,关注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并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以说明。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阐述,反映了他对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方向、新道路的探索与思考。他在比较中正确地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阐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指出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行必然带有自己的特点。李大钊对社会主义目标的坚定信念,有助于他正确解释中国革命面临的问题;而对中国革命面临问题的正确回答,也是使中国革命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黄清迎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2):48-52,73
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形成经历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和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三个阶段。强烈的历史担当意识、复杂的理论和实践斗争是他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形成的缘由。科学理论与革命实践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工人群众的信仰以及马克思主义转化为我党的思想、方法,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三大特色。了解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形成及其特色,对于当前广大民众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与毛泽东,都属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如果说李大钊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那么,毛泽东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结合得最好、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对毛泽东的影响,最重要的就是在传播马克思主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早期的唯物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以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产生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改造中国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李大钊是突出的代表之一。本文不准备评述李大钊的共产主义世界观,谨就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前的早期的唯物史观作一评述。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父母早亡,由年迈的祖父抚养成人。1907年考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这是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他后来回忆说:“我到天津进入北洋政法学校,六年的时间,深入调查研究了政…  相似文献   

20.
论李大钊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包括四个阶段:接触,影响,接受,确立。1912年前后,李大钊通过《〈支那分割之命运〉驳议》这篇文章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想,开始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历程;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使李大钊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开始用社会主义的立场去考虑社会问题,解释社会问题,有了接受的倾向;1918年,他系统地接触了俄国革命的资料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强调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并在文化讨论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开始,在这篇文章中,他不只是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还在社会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1920年《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是李大钊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系统分析中国问题的文章,标志着李大钊已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