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报道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一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  相似文献   

2.
社会新闻是以当前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风气为题材,与广大群众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实践证明,社会新闻报道因它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而深受读者的欢迎。 随着媒体间新闻竞争的加剧,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都把提高社会新闻的份量作为增强报纸可读性的一件常规武器。但在新闻实践中却存在一个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即偏重于政法、事故性新闻,以至于给人造成一种印象:“抢劫偷盗天天有,车祸火灾三六九”,社会新闻被简单地理解成政法新闻、灾难新闻。正确把握社会新闻的价值取向,不仅是提高  相似文献   

3.
“特”,就是要有特点。对于每一篇新闻来说都应该有特点,但对非事件性新闻来说,特点就成了它的生命。许多从客观上说不算是新闻的事实能够在非事件性新闻中被当作素材使用,就是说独特的视角,赋予了这些素材以新闻价值。1995年12月3日,潍坊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我的一篇通讯《良师益友孔繁森》。稿子反映的新闻事实全都是一年前的“旧”闻,当时对  相似文献   

4.
钮世君 《视听纵横》2010,(2):101-102
“说新闻”,这种曾经陌生的方式,随着陈鲁豫清新的笑容,突然间传遍了大江南北。几乎在一夜之间,全国各个地方广播电视台都出现了不同方式的“说新闻”。特别在广播电台,更凸显了它的魅力。因为广播是一种线性传播,它具有一瞬即逝、过耳不留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的表达应该是通俗、生动、简洁、优美,琅琅上口。“说”,恰恰符合了这些要求。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闻报道,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新闻界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需要客观,不能掺入报人的主观意见。对于这一点,报人们都无异议。但同时,新闻界也自始至终有一个意见分歧的问题:判别什么是新闻的标准。有句名言叫“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中外有许多记者、新闻工作者也就此写过不少文章,甚至书与专著。可见,虽然不能编造新闻事实(这是第一准则),但是,各位记者却都有选择新闻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事实其实只是一个“载体”。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件事实而不选另一件写成报道,是因为这一事实能够“载”着记者想说明的问题、记者认为应该提出的呼吁、记者对社会的思考和认识奔向读者。如果把这些统称为记者想带给读者的“信息”的话,可以说,新闻事实作为载体,它能载的信息量越大,它的“新闻价值”就越高。我自称这一观点为“载体论”。  相似文献   

6.
王玉婷 《青年记者》2007,(12):86-86
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社会新闻的主格调;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作为党报要尽量少报或不报,以减少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播音创作上过去只提“播音”,而现在“说新闻”、“说广告”的提法都有了。近年采,播音界的学术交流以及业务期刊上,“说新闻”一词也有使用。关于什么是“播”,什么是“说”,以及“说”和“播”的关系,是人们探讨颇多的话题之一。笔者常年在一线从事新闻播音,对此有些感受和思考,在此便结合播音理论,谈谈“说新闻”这一问题。“说新闻”,就是遵循播音创作规律,在把握稿件内容的前提下,运用播音表达技巧,流畅自如地把新闻事实“说”出来,把有稿新闻播得像无稿一样轻松自如、自然、平易。这种“说新闻”的观点是积极的、正确…  相似文献   

8.
一、引子 从“新闻的真实”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设问,新闻与原先的事实,或新闻媒介对世界的的描述与我们身处时这个客观世界本身是否一致。 对“新闻的加工”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承认:世界上不存在未经传播的新闻;世界上也不存在不作加工的传播,对受众而言,一切新闻都是被加工过的制成品。 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记者对单个事实,尤其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认识不可能都是完全正确的,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所说:“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因为它是已知的就一定也是被认识了的”。所以说,新闻的真实在实际工作中只是个相对的概念,即新闻的真实程度。它作为一个变量,既取决于  相似文献   

9.
李华  李娅 《传媒观察》2003,(10):48-49
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新闻都是一个严肃的东西。所以,当“聊新闻”在电视荧屏上出现后,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不过笔者认为,“聊新闻”现象的出现,给了“新闻”一个亲切的面孔,是可以提倡的。因为媒体作为信息的发布中心,只有新闻被受众接受,其传播的最终目的才达到。亲切的面孔无疑能使受众更加关注新闻。但需要注意的是,所谓“聊”,并不是说我们以平时“聊天”的心态来对待新闻,而是指处理新闻的一种方式。笔者认为,《湖南晚间新闻》就是“聊新闻”的一个典范。本文即以它为研究对象,探讨一下“聊新闻”节目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种新颖的新闻节目品种应运而生.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巨大。这就是形形式式的“说新闻”电视节目,如南京地区的“直播南京”、杭州地区的“阿六头说新闻”、广州地区的“新闻日日睇”等等.这些节目一出笼,就深受观众追捧,通常在播出的首月就能登上当地节目收视率的前十名排行榜.播出一季度后,都能成为最受欢迎的当地新闻电视节目之一。这是一种新的舆论传播动向,它所带来的效应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周岩 《声屏世界》2006,(4):43-44
从1998年至今,国内对“说新闻”这一节目形态做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产生了一批有吸引力的节目。如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说话》《第七日》,江苏电视台的《晚间播报》《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中央电视台的《现在播报》等。这些节目的出现、发展乃至收视率的提高,证明了观众接受它、认可它、喜欢它。但是,随着“说新闻”在全国各个电台、电视台以铺天盖地之势统领新闻播报天下的时候,很多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形成了现在“说新闻”节目发展中的瓶颈。播报如何口语化“说新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解说词的口语化。“说”出的新闻生动活泼…  相似文献   

12.
没想到     
以前,我对写稿这行不要说写,就是想我也没想过,可是,一年后的今天,竟成了“新闻迷”。1990年春季的一天,我在公路边看到一个人被车碰得两脚血肉模糊。这时不知是啥力量促使着我,推着自行车把那人送进了医院。时隔两天,我救人的消息竟在县电台播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曾给自己的一部杂文起名《花边文学》。“花边”框起的文章自有其独特风格,也格外引人注目。翻看《新闻知识》第八期,我同样觉得本期19页和44页两条“花边”评论也自有其独特之处,不失为新闻改革中的两枝奇葩。奇就奇在高瞻远瞩,透过现象找本质,对新闻作品进行高一层次的透视。  相似文献   

14.
唐俊 《新闻大学》2000,(2):75-76
“说新闻”近年来在电视新闻实践中发展较快,先是在述评类节目中“说”,现在又扩大到报道类节目中。“说新闻”很有受众缘,因为主持人一改照稿念读的传统播音模式,将新闻内容和思想以个性化的语言、亲切自然的方式告知受众,就象朋友间谈话聊天,富有情趣和交流感。“说新闻”是电视新闻适应受众需求不断改革的产物,也是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的产物。它主要表现在播音表达方式上的革新,同时也涉及到有关电视新闻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近来有许多文章对之进行论述,指出“说新闻”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趣味性、平民意识和开放氛围浓厚等特点,阐明了它相对于传统播音模式的传播优势。另外,也提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拟围绕关于“说新闻”的几组关系继续对之进行探讨,并认为,认识和处理好这些关系,有利于“说新闻”长远、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我也赞成,任何“合理想象”,或者缩小、或者夸大,移花接木,胡编乱造,都不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都会损害新闻的价值。但是,我们能否说,凡是真实的新闻,都具有新闻价值,或者都能起到它的社会效应呢?不一定。所以,我又不完全赞成“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一命题。因为它在表述上不完整、不准确。何以见得?不妨举一个例子。最近,在一家全国颇有影响的法制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刘市长治赖人》的通讯,介绍了山西省临汾市的市长清正廉洁,敢于碰硬,依法整治一批无事生非、为非作歹、横行乡里的无赖之徒的事迹。这本是一篇好通讯,但就在这篇好通讯的导语中有这样一段话:“1987年底,山西省  相似文献   

16.
较长一段时期,报纸上那种“叫座”的“花边消息”,似乎一直只属于晚报类报纸。在提倡党报亟须“三贴近”的今天,实在有必要让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品种,在党报版面上生根、开花。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名人官司新闻上版面,这使我想起了“官司新闻”这个名词。请看几年来达式常为别人诽谤的官司;杨在葆为自己肖像权的官司;歌唱演员沈小岑为离婚的官司;滑稽演员杨华生的住宅调换的官司;徐良、游本昌、陈佩斯的“名誉权”的官司;以至最近劳模杨怀远与作家张士敏的一场官司等等,都十分引人注目。是也乎?非也乎?请看法庭最后裁决!这就是近几年来在学习法制、维护法制、运用法制的热潮中,在报纸上新崛起的一个新闻品种。它的外延比法制新闻小,以对簿公堂、打官司为其特征,故暂名为“官司新闻”,我想是不足为怪的。上法庭、打官司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宗,不是每宗都能构成新闻。这里的官司新闻,是以名人打官司或重要人物的官司为本。从西方新闻价值说  相似文献   

18.
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善待社会新闻是地市党报改进报道的取向之一,也是新闻报道落实“三贴近”要求的一个方面。新闻报道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实践中, 往往会涉及新闻事件的“正面”和“负面”问题。通常认为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爱幼扶老、邻里相帮以及人们生活的新观念、新风尚等题材的社会新闻是“正面”报道,是党报社会新闻的主格调; 各种批评报道和跳楼寻短、抢劫嫖娼、事故伤亡等题材的社会新闻, 一般被认为是“负面”新闻,作为党报要尽量少报或不报,以减少负面效果。 其实,对“正面”和“负面”报道做如是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所谓“隐形新闻”,指表象内隐的新闻。比如,隐含在会议材料中的新闻,生活琐事中包含的新闻,以及社会日常生活浮象下不易被人察觉的新闻……等等。这些都是“隐形新闻”。 要想及时发现“隐形新闻”,必须具备非常强的新闻敏感才行,从这个角度说,能发现“隐形新闻”,能让“隐形新闻”显形,这是新闻工作者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何让“隐形新闻”显形呢?  相似文献   

20.
简而言之,写新闻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文字描述新近发生和变动的事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规律。然而,近几年来,这一客观规律却在被悄悄“改变”,以致产生了新闻写作的“流行病”。 症状之一:小题大作。大凡写新闻的人,几乎都聆听过“一滴水见大阳,一片树叶见森林”,“一粒砂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的教诲。这些生动的比喻,揭示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写新闻要“以小见大”。不知什么原因,这些年来,“以小见大”的文章少了,“小题大作”的文章反而多了起来。譬如:某县建了一个柑桔销售公司,有记者硬将此写成《内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创举》;商家打折本属正常之举,可有记者偏要写成《从商家打折看市场经济:》;本是一个很平常的交通事故,有记者不惜版面,来它个《某某交通事故大纪实》……如此几百字便可写成的小事,却要大作一番文章,令读者十分费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