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徐应佩、周溶泉二同志在《四川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四期发表的《<隆中对>串讲》,其中对“张鲁在北”等六句话的串文是值得商榷的。串文为: 益州也是个“其主不能守”的形势,昏庸无能的刘璋承袭父亲刘焉的职务,做了益州刺史。北边汉中郡的张鲁,也是个不惜民力的暴虐之徒。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说明益州已是人心离散,民怨沸腾,这比荆州还要好取。 张鲁真是一个“不惜民力的暴虐之徒”吗?诸葛亮谈形势时真是这样来看待张鲁的吗?在这里,准备根据历史记载,提出另外一种串讲法,与徐、周二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2.
夷陵之战诸葛亮何以未能与谋薛军力三顾茅庐,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形势的分析,一直创业未果、颠沛流离的刘备看到了事业发展的前途。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刘备自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下凡引自《三国志》者,不再注书名)。这是...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等史籍和《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有多个汉末三国时或虚或实的“空城计”故事,赵云战汉水、朱桓保濡须、文聘守石阳、陆逊攻襄阳为真实的“空城计”战例或具“空城计”色彩的战事;曹操攻定陶为一场伏击战而非“空城计”.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马谡失街亭后于西城智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故事,有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事实,它可能是赵云于汉水之滨战败曹操之役在传诵过程中的“张冠李戴”,其创作受到街亭之战中王平收拾残局史事的启发和《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空城计”的影响.《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空城计”,既是小说创作艺术的需要,也是社会大众接受意愿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公元207年,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统一天下的《隆中对》,刘备得此奇策极为欣慰。他深有感慨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随即邀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诸葛亮也因为找到了真正的人主而欣然允诺。  相似文献   

5.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他进献隆中对策,其结果是:“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对此,读过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以为先主从此以后就惟军师马首是瞻,诸葛亮就成了刘备的灵魂———“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与美妙,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尹韵公:《刘禅与诸葛亮》,原载1998年8月7日《光明日报》)“二十七岁,怎么看也只是一介小科长的年龄,而诸葛亮尽管位居丞相是在刘备称帝之后,但…  相似文献   

6.
《失街亭》节选于《三国演义》第95、96回,写三国后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征南蛮泸水班师后北伐攻魏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是诸葛亮所谓“五伐中原,六出祁山”的第一个大战役。开始时蜀方节节胜利,以后则以街亭失守而失败。《失街亭》由三部分组成,按《三国演义》的标题,即:马谡拒谏失街亭;武候弹  相似文献   

7.
顾大忠 《语文知识》2004,(11):22-23
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适合的环境。《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相似文献   

8.
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是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里的一句话(该文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一种意见认为:“刘、张两人均系当时益州地区军阀。刘为益州刺史;张据守益州北部之汉中郡。”“刘、张弱点之一:政治腐败。刘糊涂无能;张不惜民力。”“弱点  相似文献   

9.
一、从诸葛亮看三国故事的流传非始于唐代 几乎所有《三国志演义》的研究者,根据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的句子,都认为三国故事在唐代已开始在民间广泛流传。实际上,从诸葛亮的故事来看,它是在诸葛亮死后就已经开始广泛流传了。《三国志·诸葛亮传》所附陈寿上表云:“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共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  相似文献   

10.
《隆中对》使刘备绝处逢生,找到了自己发展势力的道路,也奠定了诸葛亮的政治家的地位。历来对《隆中对》的分析较少注意诸葛亮为刘备指出的北上攻曹的战略。由于刘备没有按照诸葛亮的规划攻曹,结果造成蜀汉局促于蜀地,从而丧失了北上发展的机会。这充分说明了诸葛亮的远见和卓识。  相似文献   

11.
略论诸葛亮“违众拔谡”的原因刘蕴之在中国古代的执政大臣中,蜀汉丞相诸葛亮要算是一个比较提倡集思广益的人了。他在《与群下教》中说:“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而获珠玉。”①但是,他在首次北伐任用马谡作先锋...  相似文献   

12.
《握奇经》,一作《握机经》,旧题风后撰,汉丞相公孙宏解,晋西平太守马隆述赞,为记述兵法八阵的依托之作。《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八阵阵法早失传,惟奉节鱼复江边有八阵图遗迹,至唐、宋犹完整,后亦湮没。谈兵家有八阵始于黄帝时之说,谓由风后所创,经诸葛亮推演,遂成为一具有独特战术效应之良阵。按风后为黄帝臣,《史记·五帝本纪》:“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裴骃集解引郑玄曰:“风后,黄帝三公也。”《汉书·艺文志》著录《风后》十三篇,属兵阴阳家,注:“图二卷。黄帝臣,依托也。”此书早佚,后起的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好为”表示经常性的行为,显然可以观出诸葛亮对于《梁父吟》的喜好程度。诸葛亮钟爱的《梁父吟》为何物呢?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隆中对》一文课下注为:“《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注解本身无误,但释文过于含糊,《隆中对》开篇即指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并非修饰之言,实属微言大义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类似可以开启学生…  相似文献   

14.
《将苑》被明代王士骐和清代张澍作为兵法编入《诸葛亮集》,不少学者认为是“伪书”。《四库提要》断定它不是出于诸葛亮之手,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说:“称诸葛亮撰,伪也”。清《诸葛亮集》编者说《将苑》在《隋书·经笈志》有著录的证据,经查考,“皆不确”。(《诸葛亮集·将苑》注①)盖《将苑》五十篇,宋、元以前未见著录,直到明代王士骐编的《诸葛亮集》中方才出现。而明代文人好名好奇,多  相似文献   

15.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旧版本初中语文第六册《隆中对》这课在“好为《梁父吟》”句中有如下注释:“喜爱唱《梁父吟》。《梁父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那么,《梁父吟》的内容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诸葛亮又爱唱《梁父吟》呢?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原籍琅邪阳都人,即今山东沂水县南。父亲名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诸葛亮少年时就在山东老家跟父亲住在一起,度过了黄金似的少年时代。父亲死后,他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依附刘表。不久,叔父诸葛玄死,诸葛亮遂与弟诸葛均迁居南阳之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其中尤以诸葛亮最让人津津乐道.诸葛亮,字孔明,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而使其名声大噪.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被作为“忠贞”与“智慧”的化身,尤其是对“智慧”,简直神话到了先知先觉的超人地步,即所谓“三绝”之“智绝”,对此,后世史论家有人更多地强调其玩弄权术,诡计多端,如苏轼《诸葛亮证》中就谈到诸葛亮“仁义诈力之杂用”的问题,即使是把诸葛亮塑为智绝贤相的毛宗岗,也在一些杂注中对诸葛亮略自微词,鲁迅更是批评作者“状诸葛之多智慧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然而,这些观点无法改变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诸葛亮的智绝贤能的形象,也无法改变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五册《隆中对》一文里,有这样几句:“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课本上的注释是:“[刘璋暗(àn)弱]刘璋(当时的益州牧)昏庸懦弱。[张鲁在北]张鲁当时据有汉中,在益州北面。[殷]兴旺富裕。[存恤(xù)]  相似文献   

18.
形近字辨析     
稗、裨、睥、俾、脾稗,从禾,卑声。《说文》:“禾,别也。”谓形似禾而实别。《广韵》:“草似谷而实细。”即所谓稗子。引申凡所轻贱的事物也谓之稗,如称野史为稗史,小说为稗官。徐浩《说文》注:“野史、小说异于正史,犹野生之稗,别于禾,故谓之稗官。”稗,从衣,卑声。《说文》:“接益也。”谓衣服的连接加长。《广韵》:“补也。”故合成词有裨益、裨补,如诸葛亮《出师  相似文献   

19.
第五册《公输》一文,共用了三个“请”字:“请献十金”、“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课文对“请”的注释是这样的:“请(让我)奉送(给你)十金。请和下文‘请说之’、‘吾请无攻宋矣’的‘请’都是敬辞。“这三句中的“请”都释为敬辞,值得商榷。我以为本文中三个“请”,除“请说之”一句中的“请”可作敬辞用外,其余两个“请”都不能当敬辞用。特别是“吾请无攻宋矣”一句。我的浅见:“请献十金”和“吾请无攻宋矣”二句中的“请”,释为能愿动词“愿意”,比较妥贴。见《辞海》中“请”的第三义项:“犹言愿。”并列举了“《公输》‘请献十金’”一例。又见《中学语文教师手册》第383页“请”的第三义项:“愿意”,“《公输》:‘请献十金’。(我愿意送给你十金。)又:‘善战,吾请无攻宋矣’。(好啊! 我愿意不再攻打宋国了。)”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样也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实践家。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在激烈的战争环境中的一系列战争智慧,如造势、用术、谋攻、妙算、诡道、用间等。诸葛亮更是以其富有远见、多谋善断而卓越不凡。在三国演义的诸多人物中,诸葛亮凭借其复汉兴刘的坚定信仰,卓然不群的政治才能,料事如神、指挥若定的军事才干,以及忠公体国、清正廉明的品行所展示的人格魅力。在与曹操的“汉贼”、“奸雄”、“谲诈”的人品映照对比中,更加凸显出中国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光辉。所以备受后人的敬慕和爱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