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听证制度作为行政参与,民主和监督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是我国行政法律制度中最年轻而又充满尖力的制度,是行政程序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重要标志,笔者通过剖析我国地政立法的特点及现状,结合英美一些国家的实践及听证制度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说明在我国行政立法中引入听证制度的必要,并对听证制度实施的条件和具体设计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行政立法监督的对比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行政立法是必需的,但应受到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德国议会和法院对行政立法有多种审查方式,也有相当明确、具体的内容.这样既可较好地保障相对人的利益又能保证行政效率.澳大利亚对行政立法实行备案制度、审查委员会审议制度和公民诉讼制度,使行政立法受到严格监督.完善我国的行政立法监督需要做到实行有效的备案制度;建立委员会审查制度;明确监督、审查的内容;建立司法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行政强制制度的缺陷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强制制度的设置是否合理,运行是否适当,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我国的行政强制制度还存在执行主体混乱、主体权限不明确、执行制度程序不合理、立法与实践差距较大等问题,通过建立和完善非强制性行政执行制度、明确行政强制权的归属、提高行政执法者自身的素质和制定统一的<行政强制法>,可以完善我国的行政强制帝J度.  相似文献   

4.
无偏私的申诉机构要求人员组成“去行政官僚化”,建立回避制度和申诉机构内部职能分离制度.为了平衡听证制度中公平与效率价值之冲突,教师申诉程序中的听证制度应当包括及时性与通知、中立且专业的听证主持人、法律代理权以及听证笔录.作出申诉决定应当说明事实依据、规则依据以及逻辑推理过程,此为说明理由制度.  相似文献   

5.
王小红 《红领巾》2005,(1):16-20
我国行政诉讼暂时法律保护制度主要包括诉讼期间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停止执行制度以及诉讼中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不应将&lt;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gt;第四十四条理解为起诉不停止执行原则.原告向法院申请停止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应当采用书面方式,可以在诉前申请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也可以在诉讼开始后,法院裁判前的任何阶段提出申请.法院应当在听取诉讼参加人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停止或不停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执行的裁定,裁定应当说明理由.停止执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裁定没有溯及力,并且可以由法院撤销或者变更.法院对行政机关可以适用财产保全措施,先予执行的适用范围应当予以扩大.  相似文献   

6.
说明理由瑕疵对行政行为效力的影响在我国立法中缺乏系统规定,现有的规定亦有悖于法理,亟待在立法上明确说明理由瑕疵与行政行为效力之间的关系。说明理由瑕疵对行政行为效力的影响可以通过瑕疵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别规定:应该说明理由而未说明的,行政行为无效;实体上说明理由不充分或者错误,可由相对人选择撤销或者补正;程序上说明理由瑕疵,可根据对相对人权益的影响划分为可以撤销补正或者继续有效。  相似文献   

7.
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完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执法责任制是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的一项制度创新,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责任政府论和行政职权本位论为行政执法责任制提供了重要的法理基础。纵观我国行政执法的实践,制度的缺失、程序的紊乱、权责的模糊、监督的缺位等是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使行政执法责任制切实贯彻执行,必须从思想认识、行政立法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当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相对人有权要求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进行国家赔偿.但由于我国《国家赔偿法》未就行政机关的行政不作为造成相对人损害应由国家赔偿作出明确规定,导致现实中大量存在的行政不作为侵权无法通过诉讼得到国家赔偿.我国应从立法上合理构建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制度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现行的行政诉讼制度在立法和执法实践中,均表现出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对行政权利的控制,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行政抗诉制度,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均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对行政抗诉的对象、抗诉理由及其适用标准,以及抗诉案件的审级设置等几方面再加以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主要手段;是实现行政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所在.然而当前我国行政执法发展程度还很低,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着力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加快和完善行政立法;二是要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三是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四是要转变执法理念,强化依法行政;五是要完善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1.
<正>行政处罚中的听证制度,是国家行政机关在执行国家公务中的一种制度.指的是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由行政机关指派专人主持听取案件调查人员和被处罚人就案件事实及其证据进行陈述、辩论和补充证据的法定程序.通俗地说,就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决定不利于当事人时,给当事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去申辩理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为他提供陈述理由、申辩意见的机会——即与行政机关对薄公堂.现代国家,听证制度适用的范围较广.凡行政行为涉及公民权益而无害于国家和公共利益的,均可适用听证.因此,它就成为各国行政程序中的核心问题.《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共12条.其中有7条和听证有关,第7条专门规定了听证制度.《联邦德国1976年行政程序法》第66、67、73条都是专门规定听证的.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我国第一次设立了听证制度,明确规定了处罚机关在作出处罚决定时,必须听取当事人的申辩意见,从而在行政处罚领域内全面吸收了听证制度的实质内容,这是我国立法领域里的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12.
正当程序原则滥觞于英国,发达于美国.正当程序原则规制行政合同的效力基础来源于正当程序原则与行政合同的功能契合,具体包括保护相对人权利、提高行政效率以及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正当程序原则在行政合同中最主要的有告知制度、协商制度、听证制度、说明理由制度等.  相似文献   

13.
现行行政判决书样式由于其制度、法律层面的缺陷,已经不能适应审判方式改革的需要。行政判决书改革应该遵循判决书的固有规律,以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为核心,从立法上对行政判决书进行必要规范,从制度层面重构行政判决书的结构模式,并注意借鉴刑事判决书、民事判决书改革的成功经验,在文书结构、诉辩内容、证据写作、判决理由等方面提出完整而具体的制作要求,以体现行政判决书的基本法律价值。  相似文献   

14.
告知程序是行政执法的必经程序,在行政执法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实践中,告知制度经常被忽视,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本文首先探讨了行政告知制度的重要意义并对行政告知制度的建构和进一步完善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行政行为说明理由作为正当程序原则的重要内容,虽然陆续进入各国的司法审查领域,但由于立法对说明理由制度之内容及程度方面的规定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制度运行效果欠佳。说明理由的内容包括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以及裁量考虑三个方面。说明理由应当清楚、充分,达到一个合理的人所能接受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领域虽有很大进步,但因一系列历史、观念等原因的存在,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制度保障和救济不够完善、公众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从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实践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公众参与行政立法所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当前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实践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的公众参与行政立法制度有效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民主参与机制是行政立法程序的核心和精髓.行政立法程序中公众参与具有促进立法民主、实现人民主权、提高立法质量、法的实施以及适应WTO要求的重要价值;当前我国行政立法程序中存在着法律制度不完善、行政机关漠视公民参与权、参与程序的可操作性不够、公民参与意识比较淡漠等问题;对此,必须加强立法、完善配套制度、转变行政机关观念、提高公民意识以及建立责任追究制,从而完善我国行政立法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8.
行政立法兼有立法性质和行政性质,为避免行政机关滥用行政立法权,必须完善听政制度。我国目前的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现行立法中,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为或者行政不作为而侵犯公共利益的情形缺乏有效的救济途径。从公共行政变迁、行政权力扩张、行政主体多元化,以及行政诉讼法功能的转变和现行行政诉讼法的制度缺失等方面分析我国出现行政公权力侵犯或不作为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需要构建一种能够对行政公法制度变迁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机制作出客观、中肯的解释和说明的行政公诉理论。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行政法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论依据。本文认为 ,邓小平行政法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一、法律制度是根本 ,必须变“人治”为“法治” ;二、健全行政组织法律制度 ,使政府职能和编制法定化 ;三、严格行政执法 ,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为此 ,必须克服“衙门作风”和官僚主义 ,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立法与执法的关系 ;行政执法与监督制约的关系 ;依法行政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