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相对封闭独立的具有优良人文、山水景观的区域,其徽文化“新安文化”灿烂辉煌,商贾遍中国,文化促进了商业发展,商业给徽州注入了雄厚财源。加之“徽骆驼”的吃苦精神,成就了具有特色的山水田园水墨画卷——徽派建筑,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文章从徽州民居建造型式、手法、基本要求入手,分析徽州民居的功能性、适用性、经济性及地方材料的合理利用,建筑物与自然界的有机结合。意在对徽派建筑保护、修缮、利用方面有所作用,引起部门社会对徽派建筑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卞利 《文化遗产》2010,(4):24-30,66,158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提出的创新性尝试,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整体保护的重要途径。如何使保护区建设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文化生态保护与自然生态保护相结合、整体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的目的,这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以2008年1月由文化部授牌正式设立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省档案界尤其是黄山市各级档案部门开始对徽州文化和徽州历史档案文化进行宣传和开发利用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安徽档案》作为我省唯一的档案专业刊物,办刊宗旨之一是“宣传安徽的历史和新貌”、“进行档案学术研究”,因而自然少不了对徽州文化与徽州历史档案文化的宣传和研究。近些年来,《安徽档案》共刊发徽州文化宣传和徽州历史档案研究文章近90篇,既展现了古徽州地方文化别具一格的风采,又宣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徽州历史档案文化,还宣传了徽学,促进了徽学研究,《安徽档案》因此而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学术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相似文献   

4.
徽州古民居讲究人的居住空间和生态环境,符合现代建筑提出的“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设计理念。该文从生态节能的角度来系统的分析徽州古民居的生态观和节能理念。  相似文献   

5.
徽商与徽州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这个古老的地域名称,一向闻名遐迩。这不仅因为她拥有黄山之奇,齐云山之秀,新安江之美,还因为在这里曾经孕育出颇具特色的“新安文明”,或者说“徽州文化”。如果把徽州之有名山胜水,归之于大自然的造化之功,那么,酿出“徽州文化”的环境、“酵母”又是什么呢? 一块既封闭而又“开放”的地域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徽州文化的深入研究,对徽州文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本文介绍了徽州文书的分布情况,谈出个人的见解徽州文书是如何展示出徽州文化风采的,提出重视、保护、开发利用好徽州文书,将会使徽州文化散发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认为如果把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与大文化建设联系起来,路会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7.
《中国博物馆》2009,(3):80-80
“徽州古建筑陈列”于2006年11月在安徽省博物馆正式开展。该陈列分为“水口园林”、“牌坊”、“祠堂”、“民居”与“建筑构件装饰艺术”五个单元,旨在全面展示徽州古建筑的魅力。安徽省博物馆还于2005年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了“世外桃源——徽州民居建筑”展,在香港引起了轰动,该展览可视为“徽州古建筑陈列”的前身。  相似文献   

8.
由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徽州 文化研究所姚邦藻主编的《徽州 学概论》一书,旨在以半个世纪 以来“徽州学”各种专题、各个方 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尝试着对 “徽州学”进行整体地把握和系 统地描述,从而为构筑“徽州学” 的学科体系作出一份积极的贡 献。全书40万字,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徽州学通论”,从学理上对“徽州学”的涵义、“徽州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等“徽州学”的基本范畴进行界定和阐释,对该学科框架体系的建构作了有益的探索。下编是“徽州学分论”,分别以徽州人、徽州人文、徽州技艺等三大板块,对…  相似文献   

9.
陈肖 《山西档案》2006,(2):17-21
一、徽州文化及其内容近人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说:“吾徽居万山环绕中,山谷崎岖,峰峦掩映,山多而地少。”徽州地处安徽南部黄山、齐云山之间的东南丘陵地区。唐大历四年(769年)形成的州辖六县格局,到宋徽宗宣和三年改歙州为徽州,当时徽州府辖歙县、休宁、黟县、婺源、祁门、绩溪六县,由此至明清,基本未变,因而,徽州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文化地理范围。徽州文化崛起于南宋,鼎盛于明清,从广义上说,是指历史上的徽州人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  相似文献   

10.
徽州文化作为徽州地区千百年来引以为傲的文化传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徽州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全国大多数城市逐渐走向同一化的趋势之下,更应该重视对于本土文化的保护、运用与传承,文章通过对徽州文化的简要解析,将徽州文化内涵与城市住区的景观设计实践紧密联系,着力探讨在城市住区中可以体现徽州文化内涵的主要景观元素,实现一个从抽象走向具象的实验性的研究,为徽州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雪云  饶圆 《兰台世界》2016,(18):45-47
在分析当前徽州历史档案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新时期徽州历史档案开发的新路径,重点阐述了徽州历史档案数字化的业务外包模式以及徽州历史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同时指出了在新时期徽州历史档案开发所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可能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徽州是社会史研究的典型区域,研究徽州报刊史对于深化区域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搜集整理相关报刊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深描民国旅外徽州人创办与发行报刊,积极营造文化舆论空间,进行思想启蒙与文化传播的社会动员活动。同时,结合历史因素与时代特点阐述处于徽州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旅外徽州人文化自觉所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旅外徽州人的办报实践在开通徽州社会风气、增进社会福祉、唤醒国家意识与投身社会革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旅外徽州人的办报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救乡救国的文化自觉,以及从传统到现代的知识分子自我调适与文化适应过程,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在近代转型过程中自我改造与革新的主体性实践,这为徽州传统社会向近代化转型提供了“想象中国”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罗刚 《出版参考》2011,(4):51-52
徽州古牌坊,被誉为“古建三绝”.之一,它与徽州古民居、古祠堂一样,为徽州的历史文化书写下瑰丽又多彩的华采乐章。在徽州这片“介万山之中,地狭人稠”、“川谷崎岖,峰峦掩映”的独特地理聚落上,自元迄清,曾树立过千余座或木质、或砖质、或石质的古老牌坊,虽经五六百年风雨侵蚀,兵燹人祸,今天,仍有百余座矗立于徽州的山道、村口、田野之间,无愧于“中国牌坊城”的称誉。  相似文献   

14.
徽州古镇首先以保护着手,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迫切需求,处理好古镇保护与开发、资源旅游、以及居民生活等多对矛盾关系,以历史保护作为徽州古镇保护的基础,商业旅游产业开发为契机,从而逐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并使当地居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更好提高,使曾经繁华鼎盛的徽州古镇重新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5.
从徽州三雕博物馆的档案价值研究出发,分别从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等方面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徽州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6.
“历史仿佛风雨中飘来荡去的孤舟,而徽州就是港湾。”这是2月27日将在中央电视台1套和4套《走遍中国》栏目播放的文化专题系列片《徽州》开篇的第一句解说词。片中的徽州指的是古徽州,曾经是独立行政区划的古徽州包括安徽的绩溪、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和现已划归江西的婺源,面积1.3万平方公里。“徽”在古代有“美丽”之意,徽州正是这样一片美丽和独特的地方,山灵水秀、人才辈出,徽派的美学和伦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历中文化。  相似文献   

17.
徽州民居是中国古民居的代表之一。其错落的马头墙,高深的天井院以及细窄的街巷,与绿水青山组成一幅永恒的水墨画,它所带给人们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生态价值应该是予以保护和弘扬的。但今天的人们,却迷失在新旧的交替中。  相似文献   

18.
徽州宗族文化突出表现为徽州的祠堂文化。徽商作为徽州宗族社会中的重要成员,积极参与徽州祠堂的修建,不仅成为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酵母",尤其是推动了徽州宗族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9.
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是其文化自觉的表现.明中叶后徽州出版的兴盛助推了徽商好儒之风,也加强了徽商的文化自觉,尤其是徽州商业书出版有助于商业文化的传承,助推了徽商的持续发展.以史为鉴,时今,促进我国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培育从业者富有创新意识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20.
本期导读     
徽商与晋商,是中国明清时期最杰出的商帮巨贾。“徽商,以巨大的物质财富,塑造了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商业品质……卓然独立的徽州文化至今仍薪火不熄”;晋商则以“汇通天下”的金融壮举及其开辟的“茶叶之路”誉响中外。安徽省档案馆馆藏的明代徽州经济类档案,为后人洞悉这一时期徽州文化发展的一些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力的证明;一本《行商遗要》又将晋商“义取四方,正直端方”的经商理念及“为商贾托天理,不瞒老,不欺幼”的行商道德尽展世人。●学术的意义不在于对前人知识量的重复,而在于质的推进。身处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面临诸多与发达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