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能值分析方法由于能同时衡量生态经济中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的真实价值,而成为测度区域可续发展水平的一种新方法.本文运用该理论与方法对民勤绿洲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分析评估,并将之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民勤绿洲能值自给率仅为3%,人均能值也较低,为2.59E 16 sej/人,而环境负载率却高达26.9,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多,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ESI值也仅为0.0078,属于消费型经济系统.可见民勤绿洲经济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退化基础上的,其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在此分析基础之上,为民勤绿洲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勤绿洲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石羊河下游 ,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历史上曾经是湖沼星罗棋布、绿茵遍地、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 ,而现在由于湖泊干涸正在退化变为沙滩、碱盆。水干沙起 ,沙逼人退。不少地方出现“登高了望一片沙 ,大风一起不见家”、“风沙压墙头 ,毛驴房上走”的凄惨景象。如果不加治理任其发展下去 ,过不了多久 ,民勤绿洲就会成为另一个楼兰。一、民勤绿洲面临的生态危机1 地表径流减少 ,地下水位下降。石羊河是注入绿洲的唯一河流 ,由于上游武威绿洲人口猛增 ,农垦迅猛发展 ,石羊河各支流被拦截 ,…  相似文献   

3.
河西走廊的民勤、临泽、高台、居延等地流传着苏武牧羊的故事,李陵教射之地在张掖、酒泉一带,河西各地有一些"苏李"文化遗迹,历代文人墨客往来河西,留下了许多歌咏苏武李陵的诗篇,敦煌文书中有叙写苏武李陵故事题材的变文写本。这一切形成了河西走廊的"苏李"文化现象,体现了河西人民的"苏李"情结,表现了河西人民尚武精神和景仰崇拜英雄的情怀,以及认祖归宗于炎黄文化的向心力和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4.
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对中短期人口数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近20年我国人口总量呈平稳上升趋势;利用BP神经网络对长期人口进行预测.结果显示,人口总量将呈抛物线变化,并在2035年左右达到峰值.男女性别比逐渐平衡;文盲率迅速下降,人口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但我国人口结构却有老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石羊河是河西走廊东端的一条内陆河,汉时称"谷水",北魏时称"马城河",明时称"三岔河",清时称"郭河",近代以来称"石羊河".石羊河流域绿洲植被景观的大规模改变始于汉武帝驱逐匈奴之时.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河西归汉后,直至清末,石羊河流域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即两汉时期、隋至盛唐、明清时期.在这期间,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在逐渐地发生演变,本文试从这三个阶段来论述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性发展研究不仅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以贵州省为例,构建人口与经济系统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耦合模型对贵州省2000-2011年人口与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11年,人口与经济系统基本呈同步增长趋势;经济系统增长速率大于人口系统增长速率;除2000-2003年间人口与经济系统处于轻度失调状态外,其他各年份人口与经济系统都基本上处于协调状态,并由勉强协调状态向良好协调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云南省2000-2010年人口空间变化的动态特征,以及量化人口在空间和数量上分布的不均衡性.文章利用2000年和2010年云南省各县级行政单元的人口密度数据,借助Arc GIS地统计学的方法对人口密度数据作探索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间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均为高狭峰型正偏态分布;人口密度趋势自西向东呈增加趋势,人口密度在南北向的空间分布格局中表现为中部高,南北低;通过交叉验证法得到研究区域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最优拟合模型;对数克里格法插值图结果显示人口密度分布不均匀,空间分布格局划分明显;基于人口密度分级及各人口密度分布等级区域的差异研究表明,整体人口密度呈增加趋势,人口空间分布有向东部、南部扩展延伸的趋向,云南近1/3的人口集中分布于不到1/10的国土面积上,接近2/3的国土面积上居住不到1/3的人口,揭示了云南省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空间规律.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河西走廊民勤方言里的一些古语词进行了解释并考证了本字。  相似文献   

9.
甘肃河西地区即河西走廊,是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具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河西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发展,河西的高等教育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形成了区域特征鲜明的"一本五专"的河西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但河西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又不同于省会城市,没有高校集中、办学便利等有利条件。甘肃省在制定高等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时,明确提出支持河西高等教育发展,这为河西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因此,根据区域特点,建立河西高等教育发展协作机制,各高等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高质量,培养特色,加快校地合作步伐,促进河西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构建河西走廊绿洲城镇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地区城镇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各级城镇为极点,以各级交通网络为轴线的“点—轴”结构系统。绿洲地区城镇体系构建首先要考虑与绿洲的面积、承载能力相协调,同时,还要考虑河流上中下游城镇之间的协调,稍有不慎,也将导致下游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现从河西走廊绿洲城镇系统的发展特征、作用、存在的问题和构建绿洲城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