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认知并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内涵,不仅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在国际社会提升软实力、彰显影响力的重要保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提及"文化自信"。基于这一思想要求的重要性,学习认知传统文化的理念已根植于高校教育,也进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家提出各学科、专业实现"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下,于固有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程中挖掘文化因素、传播文化思想,外语教学无疑是最为合适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是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也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学校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明确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目标、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内容、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提升民族传统体育教师的思政素养等方面入手,探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价值与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运用瑶族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培养创新性人才、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等重要作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有效运用瑶族传统文化资源的路径探索主要有:一是以供给侧改革思维,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瑶族传统文化内容;二是以创新人才培养思维,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中倡设探究学习课堂;三是以社会化教育思维,构建思政课运用瑶族传统文化的协同教育格局;四是以课程思政思维,构建富有瑶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形态。  相似文献   

4.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还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丰富,将其融入民族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内涵出发,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并基于民族类院校的实践探索提出了五条可行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于碧霞 《福建教育》2023,(22):30-31
中职英语课程思政应重视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此,中职英语教师要积极提升课程思政的认知与教学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将课程思政与文化输出相结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主题教育,建立合理的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与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6.
将“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学专业主干课“中国社会思想史”,有助于培养社会学专业学生学科自信心、构建中国社会学学科话语,并促进社会学的本土化。从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两个层面总结和讨论将“文化自信”融入“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思政的经验。课堂教学基于“讲述历史+阐释文化+提炼社会学思想+东西方文化比较与中外社会学对话”的逻辑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提升学科认同与本土理论自觉;实践环节采取“文化遗迹现场考察观摩+文化主题论文写作+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的文化自信和学科理论自觉主动融入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感和体验感。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68):81-82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教育中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始思考如何做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工作。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现,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当前,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不小的现实困境,亟待通过加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渗透、提高思政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等方式,做好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紧紧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将"文化自信"设为思政教学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实施基于文化自信的教学策略,开展文化创新的课外实践,探索多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思政"的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课程思政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各类课程都需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水产动物疾病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培养新时代渔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探讨了"水产动物疾病学"课程思政的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所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价值教育的有机统一。以期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创新精神、职业素养和环保意识,提高"水产动物疾病学"教学质量,促进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的实现离不开坚实的社会存在基础,也离不开主体之于客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建构过程。主体的文化自信必须经由文化主体对作为客体的文化的学习教育、批判反思、继承开新和传播交流等过程来实现。学习教育、批判反思、继承开新和传播交流等是主体理解和把握作为客体的文化的认知手段,也是涵养、坚定、守护和提升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路径。中华民族正是在文化的学习教育、批判反思、继承开新和传播交流中不断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心。  相似文献   

11.
《集宁师专学报》2020,(3):109-114
本文立足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与教师的认知结构差异,构建以思政课程、综合课程、专业课程三大课程体系的认知结构沟通模型。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科技加持的亚文化自信"特点,通过"真实情景再现"引导改变学生片面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正确认知教师政治思想现状,提出改善教师思政水平。基于交互认知模型分析,构建教师与学生"彼此充分理解"的心理沟通机制,实现教师对学生"充分理解前提下"交互认知的课程思政效果,达到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综合人文教育、专业能力教育三者"同向同行"。  相似文献   

12.
在高校深化"三全育人"改革的背景下,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突出和巩固思政育人实效,成为新时期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思政课与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而是要做到有机互补,实现协同育人,让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政修养得到同步提升.首先从丰富思政教育素材、坚定学生文化自信等方面概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十八大提出的新思想理念,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参观各地高校,阐释文化自信核心内容,希望将文化自信代入中国高等教育中,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教育氛围。本文论述文化自信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内涵关系,以及教学活动实施的可行性,为大学生设计文化自信思政课程,思考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展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对本民族文化发展前景的积极表达,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底气来源。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高度关联,是高校育人过程中的"一体两翼"。当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文化功能欠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不足、教学内容与形式枯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肤浅等诸多弊端,严重妨碍了文化自信的应有实现。因此,必须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丰富教学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形式;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教育,进而厚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价值底气,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教育模式不断进行改革,现如今提倡"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思政课程也逐渐向课程思政方向转变。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国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应该贯彻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将课程思政与其他各门具体学科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英语作为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应该坚持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教育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更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自然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以"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为例,挖掘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元素应从构建融合社会的融合教育终极目标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中国融合教育的发展彰显中国的四个自信,从融合教育的基本理念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认识融合教育的对象强化多元文化价值观意识。课程思政的实施可以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式、教学方法改进和综合运用三个课堂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7.
皖北优秀传统文化是皖北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将皖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是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体现,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既传承弘扬了皖北优秀传统文化,也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加强青少年家国情怀教育,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的培育是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外国文学文化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文化自信也是此类课程的题中之义.基于比较文学理论,编者将"文化自信"的基因注入外国文学文化课程的"马工程"教材之中,这给课程思政奠定了基础.在具体的文化自信培育过程中,要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利用现有的优势特色平台,最终达成课程思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农素兰 《教育与职业》2022,1003(3):103-107
课程思政建设是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在"知识诠释面"与"意义生成面"、本体限制性与"他我"定向限制、"刺激—反应"强化训练与"发现—建构"意义学习、"主—客"体纵向教导型与师生双主体横向交互型方面存在二元选择性矛盾.基于此,以如何呈现、如何理解、如何教学、如何角色定位为逻辑切入点,从教育文化哲学视角,探究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提升教师课程二次开发的能力,生成课程思政认知的文化契合域;以个体先验、经验为基础,搭建学生"自我"与"他我"课程思政认知的文化汇合域;营造课程"再语境化"的智慧生长空间,架构学生"发现—建构"课程思政文化学习域;塑造师生双主体横向交互型关系,生成课程思政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想政治理论与各学科相互融合的全新教学理念。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新工科"背景下,建筑工程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以传承民族精神为宗旨,以"中国建筑史"课程为对象,结合课程的专业特性,从映射途径、教学方法、预期效果三个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