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景梅 《天中学刊》2011,26(4):64-67
"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具有题材多是真人真事或以真人真事为蓝本、重视对阅读者的教育和引导作用、结构设计模式化、宣扬集体主义和英雄主义、崇尚高昂悲壮的审美趣味等特征。1960年前后,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的创作相对兴盛,出现了短暂的高潮,但由于作家队伍的整体萎缩、"阶级斗争"创作原则的空前强化、文学对政治语境的迎合与趋同、审美向度的缺席等原因,到文革前仍无可挽回地呈现出了整体萎缩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以时空交错为写作背景的"穿越"小说狂飙突起,风靡网络,成为网络小说最热门的题材之一。本文通过对此类小说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发展概况的总结,分析"穿越"小说盛行的原因,以及存在的不足,指出对尽管"穿越"小说应该持宽容和引导的态度,使其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以来,"文革"题材小说研究论文集中在宏观考察,探讨"文革"叙事与"文革"记忆、"文革"历史的关系,以及打量其"思想史"意义等方面。2000年以后,研究专著和大量硕博士论文的出现标志着"文革"题材小说研究的真正兴起。从许子东到张景兰、沈杏培,"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完成了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的转型。当前的"文革"题材小说研究在作品搜集、文献利用、研究范式的建立和研究格局的扩大等方面都面临着一些不足,但是,其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在革命历史进程中,暴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十七年"小说中,对暴力的叙述存在着一种叙述的裂缝,在施暴的主体、场所和意义方面都会产生一种叙述的模糊性。在暴力之后的政治文化语境中,革命的叙述者在叙述革命历史中来自革命和反革命两方面的暴力行为时,采取了不同的叙述策略,从而影响并修辞着小说中的正反两种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细节描写是情节组成的一部分,考察“十七年”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中一些常见的细节设置,儿童游戏天性被改造和规定,青春期的各种复杂情感被抽空和净化,真实心性和隐秘情感的压抑性表达,从而得以更清晰地揭示出当革命历史叙事渗入儿童文学领域,革命历史题材儿童小说模式内部痛苦而扭曲的审美挣扎。  相似文献   

6.
"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几乎都带有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她的"革命+恋爱"题材的小说、与恋爱无关的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和表现工农大众题材的小说中,丁玲依循革命叙事模式,在理性层面人为地建构起一个"革命"叙事的框架;在潜意识层面却不自觉地保留着固有的个性化立场,并在"革命"叙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自己的个性话语,从而导致了文本的叙事结构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缝。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对于历史叙事的关注是其小说的显著特色。作为海外作家的文化身份,严歌苓充分利用了与本土语境的距离感,达到对历史叙事的"远观"效果。这种效果,不仅使其小说看待历史更多悲悯,而且使其小说的视角新颖。严歌苓的一组"文革题材"的小说,正是通过采用"身体叙事"策略,达到了对历史深处的反思。  相似文献   

8.
革命题材选文是新中国以来语文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革命题材选文为研究对象,以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案例,探求革命题材选文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情况,通过对革命题材选文情况的分析,试图对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革命题材选文提出些许建议,以便此类题材选文在教科书中发挥更大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十七年"时期文学最为常见的创作题材是"革命历史叙事",在叙事技巧方面除了无保留地采用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外,对我国传统叙事文学的借鉴也是常见的。从"革命历史叙事"角度切入,分析"十七年"时期主流文学创作模式之内存在着的"溢出常规"的、旨在探索文学自身特性的写作实践,以及此类创作活动与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同类尝试的历史勾连。  相似文献   

10.
法国大革命作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性的事件直到晚清"小说界革命"时才真正广为国人所知。其形象在进入当时最为流行的文体小说的过程中,经过了复杂的中西方文化角力的过程,受到提倡政治小说和历史小说思想影响的中国小说传统向法国大革命这一异国事件开放了主题,而融入中国小说的法国大革命形象又受到中国传统的题材和叙事模式的制约,并改变了传统模式的内涵,从中亦反映出晚清文学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林小叶 《语文知识》2013,(2):100-101
乡土小说自其产生以来,一直交织着作者的乡情与理性。在题材选择、民俗风情的描写等方面,"五四"乡土小说和京派乡土小说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学观,作家即使处理相同的故乡题材,他们的作品中对故乡的抒写也有较大的差异。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两种不同的文学追求,决定了"五四"乡土小说与京派作家不同的文学视角,不同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革命历史题材剧不断地掀起中国电视剧市场的收视热潮。当代革命历史剧通过塑造另一种意义上的"高大全"又带有"江湖气"的革命英雄人物,弱化革命英雄的"出身"叙事,用知识分子形象来衬托这一类新的革命英雄,以符合当下社会生存现状的"亮剑精神"来迎合大众,最终形成了革命历史题材剧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的双重叙事。  相似文献   

13.
蔡苓 《现代语文》2006,(9):61-62
建国后十七年学基奉上由革命斗争题材的学和革命创业题材的学二分天下,而革命斗争学的成就又远高于革命创业学。比如一向被认作是“红色经典”的8部长篇小说,就有6部写革命斗争历史的,而革命战争小说又在革命斗争小说中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论文试图通过分析20世纪30年代“丰收成灾”小说创作热潮背后革命话语的“现实”争夺,揭示其所重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与“反帝反封建”的当下革命需求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对以“丰收成灾”题材为代表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进行历史打捞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5.
吴黎 《文教资料》2006,(21):76-77
“十七年”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题材较窄,但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却受到了当时作家的广泛关注,这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时期创作的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有艺术风格多样、结构宏大的诗史性长篇作品,有一些传奇式的更接近现代的“通俗小说”,还有具有个人抒情特征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无情》是师陀的第一部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小说颠覆了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叙事方式,揭示了普通人在战乱中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场景,从而达到了宏大叙事的目的。本文就从革命叙事日常化、人物形象塑造普通化和淡化了政治意识三方面,分析其叙事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李自成》是因为与共和国以革命战争建国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同构性"而成为"正典"的话,那么《崇祯十六年》则是从竞相以帝王将相作为叙事主人公的当下历史小说写作的重围之中破门而出,向共和国历史小说"正典"的回归。这种回归不仅仅只限于小说主人公是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表现题材是农民军的艰难战斗历程,而且更是思想意识、人文诉求的回归,简单地说,即是在史识方面独标一格,是对当下历史小说写作的一次艰难的整体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李渔小说的尚奇观理论在内涵上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非奇不传"、"常中求奇"和"新奇同质"。纵观李渔的白话小说集《连城璧》与《十二楼》,可以看出许多作品都呈现出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而这种喜剧效果的形成与李渔小说"新奇同质"的思想是密切相关的。本文试从李渔小说所选取的题材、所塑造的人物、设置的情节以及大团圆的结局等方面阐述李渔小说"新奇同质"的思想在喜剧风格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周瘦鹃早期"心理小说"放在清末民初"小说界革命"以来的思想背景与小说类型内在理路这两方面加以解读,指出其内容与形式上改良启蒙的保守文化政治与文学现代性之间的积极互动。并以徐枕亚的"哀情"小说为参照,凸显都市文学在传统与西化的分野及不同社团之间内部分化。在方法论层面本文试图打破"鸳鸯蝴蝶派"或"礼拜六派"乃至"通俗"等概念的成见,将它们置于历史文化及文学的整体中,拓展更为深广的研究版图。  相似文献   

20.
作为"红色经典"小说生产机制基石的革命现代性决定了"红色经典"小说秉有明确而突出的政治性,这正是其不可避免的功能定位和政治期许。在"红色经典"小说的书写中,革命话语尽管借助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威权对凡俗生活话语进行规约和整编,但凡俗生活本身难以抵御的诱惑力,往往使得对凡俗生活的书写与革命话语之间存在一定的间离倾向,从而为凡俗生活的常态存在争取了空间。正因为如此,"红色经典"小说尚能保留一定的世俗人道主义精神和人间烟火的亲切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