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彼得·潘》是英国童话名著。作者巴里是英国的大剧作家和小说家。《彼得·潘》是巴里为友人戴维斯的孩子们写的,1904年12月27日圣诞节期间首先在伦敦上演,轰动一时。从此每年这一天伦敦都要上演这出戏,这成为大人和孩子们共同的美好圣诞节礼物。书中描写了彼得·潘这个“不肯长大的男孩”,有一回把达林家的三个孩子温迪、约翰和迈克尔带到他的梦幻奇境“梦幻岛”去,让他们经历了一场性命攸关的冒险。孩子们回家后过了许多年,等到彼得·潘再来看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长大成人,可彼得·潘还完全是老样子:身上穿着树叶做的衣…  相似文献   

2.
以文字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感情 ,只有同时做到两点 ,文章才是真切的、活生生的 :一 ,作者的写作活动 ,首先是作者的真实心理活动 ;二 ,描写他人 ,刻画他人 ,首先是体察该人的真实思想、真实行为。有一个常用词 ,叫作“真实”。以此要求作者 ,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真情实感 ;以此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描绘 ,就是要写得真实。有人问 :在写作上什么最难 ?回答是 :写像了最难 ,写真实了最难。“真”与“实”不是同一个概念。写“真”了 ,难 ;写“实”了 ,尤其难。“真”是指外观上的大概上准确 ;“实”则是指内在的、精微的准确。作者提…  相似文献   

3.
陈喆  安扬 《家长》2010,(12):6-8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热衷于圣诞节,家长们不禁为此感到困惑:过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时都没见孩子们这么热衷和期盼,为什么过圣诞节却使孩子们集体行动起来,庆祝、聚餐、互送礼物呢?圣诞节就像一个“万花筒”,家长、老师、学生和教育专家从中看到了不同景象:  相似文献   

4.
以文字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同时做到两点,才是真切的、活生生的:一、作者的写作活动,首先是真实的心理活动;二、描写他人,刻画他人,首先应该体察该人的真实思想、真实行为。有一个常用词,叫作“真实”。以此要求作者,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描绘,就是要写得真实。有人问,在写作中什么最难?回答是:写像了最难,写真实了最难。“真”与“实”不是同一个概念。写“真”了,难;写“实”了,尤其难。“真”是指外观上的“大概”准确;“实”则是指内在的、精微的准确。对所爱的人和事,自以为爱得很“…  相似文献   

5.
圣诞前夕,姐姐递过来一张卡片,笑着说:“弟弟,圣诞快乐!”我根本不懂什么是圣诞节,只是在动画片里看到过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给孩子们发送礼物,还有那一双双挂在烟囱边上的袜子  相似文献   

6.
陈英 《江西教育》2000,(11):32-33
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这一语文教学思想方法,归结起来就是要“遵路”、“入境”与“悟神”。这里所说的“路”是指文章作者的思路,即作者写文的思维过程;“境”指作者的思想境界,文章的中心思想;“神”指文章中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遵路”,就要引导学生弄清字词句段篇的各种关系,探明作者思路;“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情境,与作者的心情相契合;“悟神”,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语言,领悟语言,捕捉语言的神韵。…  相似文献   

7.
《文献》1987年第3期刊登了陈美林等《沈嵊与且居批评<息宰河>传奇》一文,文中多处使用了“阳季”一词,如“明季末叶”、“明季中叶”等,从一卜下文来看,这里的“明季”实际上是“明代”,作者把“季”当成了“朝代"的同义语。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Fatller Christnlas”即“圣诞老人”,又叫“SantaClaus?”,是西方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据传他是小亚细亚一位名叫尼古拉的基督教主教的化身。尼古拉为人仁慈,乐善好施。传说有一次他为使邻居家的三个女儿不致被卖还债;在夜里他把三只装满黄金的袜子悄悄地挂在三姐妹的床头,次日一早,她们便看到了袜内黄金,喜出望外,替父亲解了忧,后来她们才得知是尼古拉老人送的。这一天正好是圣诞节,于是便产生了圣诞老人的传说。  相似文献   

9.
见到广西《中学文科教学》1985年6期里《<范爱农>备课手记》一文中称“哦哦,你是范爱农!”“哦哦,你是鲁迅!”,为“不符合当时的实际”,说是“鲁迅”为作者于1918年发表小说《狂人日记》时的署名,而绍兴光复在1911年,岂有预先使用七年后才出现的名字的道理?于是便断定“这是作者在细节上的失误。”好象还有两家语文刊物也刊出了类似的文字。其实,依我看,“失误”倒不在鲁迅,而在《手记》作者自己。  相似文献   

10.
<正>《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一篇以事写人的散文。作者梁实秋先生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文章结尾写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是作者对梁任公的高度评价,并表达了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有学问”“有文采”不难理解,但“热心肠”一词让人颇为费解。通读整篇文章,我们可以感到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无限敬仰之情,在作者心中,梁任公先生是一位伟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圣诞节,传说是耶稣诞生的日子,圣诞前夕被西方人称为“平安夜”。现在许多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也兴起过洋节来。“平安夜”,参加聚会,举行娱乐活动,跟着热闹一番,倒也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2.
“古诗”一词常出现在汉魏六朝人著述中。对“古诗”一词最早下定义的大约要算唐初李善了。他在《文选》“古诗十九首”解题中云:“并云‘古诗’,盖不知作者……昭明以失其姓氏,故编在李陵之上。”后人大都依李注所云。如刘履《古诗十九首旨意》解题云:“诗以古名,个知作者为谁”便是。今人则把“古诗”这个概念解释得更完整了。如陆侃如、冯沅君夫妇认为“古诗”之名是“泛指时代略早而作者失考的诗”。又如马茂元先生在他的《略谈“古诗十九首”》一文中也说:古诗一词“一般地说,是指年代久远、搞不清作者是谁的诗篇。”但“不知作者”与“古”字又有何联系呢?“古诗”一词在最初的时候是否即有“作者失考”的含义呢?我以为清人吴淇的解释倒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他在《古诗十九首定论》中  相似文献   

13.
《为了忘却的记念》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忘却”和“记念”,意思是相反的,作者把这篇文章题作《为了忘却的记念》,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我查了手头仅有的几本参考书(多是高等学校、县以上的教研室及《中学语文习题解》编写组编写的),大概有以下几种答案: 一、“忘却”和“记念”是矛盾的统一体,因为忘不了才写“记念”,“记念”就是忘不了或怕别人忘了才写记念文章; 二、认为“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作者愤激的反语,“忘却”就是不忘却; 三、这个题目表现了作者对死者的同情与哀悼,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怒和谴责。  相似文献   

14.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学校广播台正播着母亲节的故事。提到母亲节,我又不由地想起了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作者为十七岁的旅美华裔中学生,她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中学课堂上的有趣的故事--我从来没想到社会学课还能上得如此扣人心弦!尽管社会学老师布卡斯基先生是个特别风趣的大胖子。那个学期前8个星期我们学习美国宪法。字面上的内容学得差不多了,布卡斯基先生发给我们每人一份“信实教派”给学校的来信。信中说,根据这个教派的教规,向学校提出以下要求: 第一,凡是该教派的学生,都不必按校方要求在体育课、舞蹈课和其他学校活动中,穿球鞋与统一的服装; 第二,学校必须为该教派学生重新安排座位,因为其教规要求未婚男女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两英尺; 第三,该教派有自己的“圣日”。在“圣日”,不上学,不做作业,不考试。而该教派不承认其他宗教节日,所以在其他的节假日,如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星期日等等,他们  相似文献   

16.
相关链接“厄尔尼诺”(EI Nino)起源于秘鲁和厄瓜多尔。在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每年从圣诞节起至第二年三月份,都会发生季节性的沿岸海水水温升高的现象,三月份以后,暖流消失,水温逐渐变冷。当地称这种现象为“厄尔尼诺”,西班牙语的意思为“圣婴”,即圣诞节时诞生的男孩。这种现象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但是从19世纪初才开始有记载。现在所说的“厄尔尼诺”,是指整个赤道东太平洋海面(约北纬4度至南纬4度,西经150度至90度之间)的海水异常增温现象。  相似文献   

17.
作家创作时往往“用意十分 ,下语三分。”使其作品信息容量博大 ,思想内涵精深 ,语言文字意蕴丰厚而深刻。选入语文教材的名篇佳作无不是作者锤炼语言的典范、感情喷涌的结晶。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有限的“三分”语言去感悟“十分”丰富地意蕴。在品读中学习作者锤炼语言的技巧 ,并接受情感熏陶。一这些以“三分”语言表达“十分”意蕴的文字材料有两个特点 :一是含而不露 ;二是蕴蓄颇丰。须洞幽烛微方能捕捉。为了便于识别 ,将其陈述如下 :(一 )“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词语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是作者思想的凝聚点 ,是含金量高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对鉴赏“表达技巧”能力的考查,多年来有一种基本的题型,即“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作者(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那么,“作用”指的是什么,“好处”又如何评定呢?所谓“作用”,是就表达技巧而言的;而“好处”是就技巧所产生或达到的效果而言的。二者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作用是手段,好处是目的。要正确解答“作用”和“好处”,必须先解决“这样写”的问题,即首先解决作品中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激变”,他从原来的贵族的“托尔斯泰主义”转变到农民的“托尔斯泰主义”立场上来了。在“新”的世界观指导下,作者进行了更加辉煌、更加艰巨的思想探索和总结,《复活》这部作品既体现着作者的“托尔斯泰主义”的主观说教,也反映着他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的艺术光辉。《复活》是“托尔斯泰主义”在思想艺术领域里处于复杂矛盾中的忠实记录,是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在俄国动荡不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一种积极性和弱点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新选入五年制第九册 (六年制十一册 )的一篇课文。文章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父亲和母亲对自己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两种评价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以及这两种评价所蕴含的共同点——爱。课文的重点是作者对父亲和母亲两种不同评价的认识。从课文中看 ,这个认识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作者在七八岁写出第一首诗 ,母亲给予“精彩极了”的评价时 ,童年的作者是“得意洋洋”;而当父亲给予“糟糕透了”的评价后 ,作者的表现是“痛哭起来”。显然 ,这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