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育是儿童福利的重要内容,学前教育福利是儿童教育福利的起始点,国家和社会应为0~6岁学前儿童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学前教育资源、机会和服务,以保障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国际学前教育福利经历了从补缺型到优质普惠型的发展历程,力求让不同儿童、不同家庭和不同社会群体共享儿童福祉与发展成果。为助力“全面三孩”政策的实施,我国学前教育福利也应走向追求儿童美好生活的优质普惠型福利,在积极转变学前教育福利观的基础上促进托幼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福利服务一体化,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相似文献   

2.
福利非营利组织是福利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福利供给体系。它活跃于医疗福利服务以及生活服务等领域。活动形式既兼有提供公共服务的行政行为,又有经营活动的市场行为,它在政府与市场的活动领域之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低水平的普惠型福利和市场经济下的剩余参补型福利制度。低水平的普惠型福利对恢复社会生产和保障人民生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剩余型福利也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快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如今,惠及全民的适度普惠性福利制度成为我国社会福利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低水平的普惠性福利制度的发展的新阶段,适度普惠性福利制度经历了从对立到统一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全社会共同养老、提供住房补贴、全民医保、社会照顾、就业补助、失业补贴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人们的发展需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给福利归类可以从观点、看法和道德论证将其归为三种模式或者三个理想型:基于权利观念的福利体系;因回应声音而产生的福利项目;以及为了将某些令人不快的人或者不合适的行为从公共领域中清理出去而对他们加以排斥、改造或重塑的福利政策.每一种模式都有特定的提供或拒绝提供福利的策略,或者说,补偿或惩罚受益人或对象的策略;在所有福利项目都必须面对的三个大问题上,每个模式都在如何应对和选择上有自己的回答.这三个问题是福利是附条件的还是普惠的,是否区分救助对象值不值得,以及筹资应该是(国家)公共来源,还是(家庭、非政府组织、慈善基金会或志愿组织等)私人来源.这些让各个模型和决定各具特征的思想观念因素,与国家和社会对彼此的看法和期待有关,与一国社会上盛行的对国家和市场的态度有关,而不是来自政体类型、贸易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福利文化引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福利文化是社会福利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值得社会福利研究者的关注。福利文化属于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是存在于福利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思想、意识、心理、态度等观念要素的总和;福利文化不仅具有维系福利制度的功能,而且是解释不同福利制度差异的一个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6.
刘祖强 《惠州学院学报》2012,32(2):94-97,102
教育公平与效率缺一不可,必须认真改革旧的福利教育制度,实行混合型的多元教育体系;受教育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社会福利,公民的教育福利不能削弱,只能加强。简而言之,福利教育如果不加以改革,教育就会没有效率;忽视公民的教育福利,教育就会失去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7.
薛媛 《华章》2010,(19)
美国是当今最典型的"福利国家"之一,社会福利制度已成为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保障制度的弊端和负面效应日益显露,步入了其难以避免的困境.以尼克松总统的"家庭援助计划"为发端,最终在克林顿时期出现革命性转折的福利改革,对社会福利的消极影响进行了补救.  相似文献   

8.
对于深圳这样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摸清各类家庭目前享有的社会福利状况及未来需求是政府制订社会福利政策和规划建设社会福利设施的基础。本文通过面访方式,收集了有效样本家庭2264份,全面了解了样本家庭对深圳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满意程度及未来需求,重点了解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类重点人群所享有的社会福利状况、满意度和未来需求,提出了逐步把非深户家庭纳入到社会福利体系中、从多方面满足老年化趋势下的居家养老需求、提高少儿医保服务及加大幼儿园和小学供给数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苏济 《教育探索》2012,(10):157-159
美英日等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所采取的福利措施对我国的启示如下:更新教育福利观念;确保教育立法先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财政保障体制;采取多样化的农村义务教育福利措施;将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等。  相似文献   

10.
为了健全我国动物保护的法律体系,完善相关动物福利制度,我国在动物福利方面的立法应该加强,应当制定出一部符合我国自身国情的动物福利法。在介绍澳大利亚的有关动物福利法规体系的同时,给出了建设我国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动物福利立法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社区福利是世界各主要国家福利发展的主流模式,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福利建设应以民族社区为主要平台加快推进。在场域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福利建设的场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场域,各民族的福利文化传统是社区福利建设的重要惯习和资本。从场域、惯习与资本的特性和实际出发,我国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福利建设应走一条多元化的福利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非经济福利与社会公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公正问题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已经凸现,社会公正缺失将会导致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无法驶向正确的彼岸。在关注福利制度的建构的同时,应该注意到非经济福利与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政府积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公共服务,资方和雇佣者的责任心以及全民人文素质的提高都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健全动物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相关动物福利制度,我国在动物福利方面的立法应该加强,构建一个符合我国自身国情的动物福利法律体系。在澳大利亚,不论是国家还是各州都制定了关于动物福利的法律法规或标准,并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法律体系。这为构建我国相关法律体系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14.
试析美英等国农村义务教育措施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福利实行的是一种混合模式,既有全民性的、低水平的制度保障,又有具体针对贫困的农村地区的补救措施。研究关英等国家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农村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立法先行、城乡一体化的财政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福利措施的多样化、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紧密结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们在讨论福利制度的建设和安排的时候,往往以经济福利涵盖了福利的全部。而事实上,非经济福利在人的总福利中占据着令人不能忽视的位置,而且,非经济福利对于经济福利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当下的中国,面临社会结构的重大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社会问题,经济福利和非经济福利应该得到同等的重视。在进行公共政策的安排时,这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以吉登斯为代表的社会民主党在其政治路线“第三条道路”中,提出了新型福利概念、构建积极的福利观、在新责任观和平等观基础上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等重要观点。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下中国国情,正确理解和把握吉登斯的福利概念,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20,(1):34-41
现有留守儿童福利政策对应的社会主体存在能动性不足、多元共建不充分等问题。而积极福利思想作为一种发展型的社会政策理念,其倡导的激发主体能动性、多元社会主体共治共享的理念,对于当前我国留守儿童福利政策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启示作用。在"事后补救"的基础上引入"事前预防",加强"需求导向",激发留守儿童个体的能动性,明确各政策主体的协作关系、执行模式、问责机制,可以有效完善我国留守儿童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18.
旅游规划和人类福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我国区域旅游规划的主要问题是体系松散,缺乏核心理论,而对价值取向的忽视则是问题产生的根源。根据旅游和福利、旅游规划和福利之间的关系,以人本主义为中心,围绕"为人类谋福利"的最高宗旨,可以初步建立以精神价值为核心、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为基础、社会价值为保障的区域旅游规划价值体系,并在福利经济学视角下寻找相应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产阶级的住宅福利与个体行动者特征相关联,也与国家住宅政策相关联。以住宅福利的政策满意度来表征中产阶级的住宅福利状态,运用统计数据形成回归模型,从模型中可发现中产阶级住宅福利提升的途径和可能的模式,也可验证中产阶级住宅福利作为一种高起点的职业福利的本质假定。在提升住宅福利的过程中,中产阶级存在着因其住宅福利与职业的关联而对职业稳定性的忧虑,也存在着当前政策框架下住宅福利的代际传递加深福利鸿沟的隐忧。  相似文献   

20.
期望理论与公平理论在职业福利计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福利是在机构内部决策并执行的一种福利制度,是使机构战略计划付诸实现的一种内部战略管理手段.许多公司或机构注意到,信誉、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公司长期发展密切相关,而职业福利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期望理论与公平理论的应用能够保证职业福利计划在制定和实施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既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又能提高员工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