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我国现行"调审合一"的法院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弊端,与现代法治的要求产生了矛盾,因此有必要改进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借鉴国外的调解模式,引入诉讼和解制度,可将贯穿于法院审理全过程的调解,改进为"庭前调解程序"阶段的法院调解和"庭审裁判程序"阶段的当事人诉讼和解,使法院调解更符合现代司法制度改革的要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调审合一"的法院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弊端,与现代法治的要求产生了矛盾,因此有必要改进现行的法院调解制度,借鉴国外的调解模式,引入诉讼和解制度,可将贯穿于法院审理全过程的调解,改进为"庭前调解程序"阶段的法院调解和"庭审裁判程序"阶段的当事人诉讼和解,使法院调解更符合现代司法制度改革的要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 ,以提高法官地位 ,实行独任法官制为基本内容。这种探索与我国诉讼制度中的合议制产生了矛盾。但是 ,司法改革制度必须使司法制度的内容与司法权的属性和功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审判方式改革中,诉讼证据制度不断趋于完善。然而,在不断推进法治的进程中,诉讼证据制度的不足和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从而不利于深化司法改革和实现司法公正。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诉讼证据制度改革,从而促进司法公正和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5.
司法审查机制在现代西方法治国家已得到普遍确立。在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下,构建针对刑事强制措施的刑事司法审查制度尚有很多现实的障碍性因素需要克服:法治基础上和谐观念的欠缺、检察职能的错位、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缺失及侦查程序诉讼化动力的不足等。认识并分析这些主要的相关因素,在实践中认真地加以克服,才是解决问题之道。  相似文献   

6.
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司法效率,更进一步地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而我国现行审判程序的设计,特别是民事诉讼中调解制度的设计,不能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体现公正原则,不利于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应当重新设计调解在诉讼程序中的适用阶段,克服现行民事诉讼法在调解原则上的矛盾规定,强化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等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思路。希望通过立法对调解制度进而对诉讼程序作出更加科学的设计,以提高司法效率。  相似文献   

7.
全面深化和推进司法改革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当前真正的问题是出在了“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并未完全建立.因此,通过梳理与总结日本刑事司法改革的社会特质与技术路径,有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刑事司法体制的改革并予以超越,并重新审视与调整法律借鉴与移植过程中的中体西用观念.  相似文献   

8.
立案登记制度既为民众开辟了更为有效的通过诉讼寻求纠纷解决的道路,同时也为恶意诉讼打开了方便之门。恶意诉讼防治首先应当知悉恶意诉讼的多样性特征,协调立案登记制度在应对恶意串通的虚假诉讼和妨碍逃避执行中的作用,为司法改革寻找适合的协调适用方式。警惕立案登记制度适用时可能存在的案件信息泄露风险,并就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主体予以明确,通过对相关法律规定的探索寻求责任承担方式。  相似文献   

9.
信访权利救济功能与司法制度之间存在着深沉的张力。我们要正确认识信访救济与司法救的关系,理顺信访救济与司法救济,根据法治的要求构建二者之间的应然关系。为此,应改革完善司法制度,真正实现司法独立,树立司法机构的权威;重构信访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0.
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或非职业审判员参加刑事、民事案件审判的一种诉讼制度。在我国为体现司法民主将其称之为人民陪审员制度,它在司法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其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影响了它的广泛运用。在新一轮司法制度改革中,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陪审员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文化内容庞杂,但和谐理念贯穿始终,并形成其特有的"无讼"价值选择.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厘清中国传统法文化和谐理念及价值选择的价值性,对当代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进程中,有必要对当代诉讼制度进行价值反思,从传统法文化和谐理念及价值选择的"否定之否定"中,寻求可资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其重民、利民、裕民、亲民、从民、信民等主张,闪耀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光辉。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从古代民本思想中吸取了大量精华,并加以扬弃和综合创新,提出了人民本位论、人民利益论和人民民主论,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使传统民本思想体现出其现代价值,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的青年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青年要树立高尚的志向,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要用传统道德中好的部分教育青年,教师要成为青年的模范等。孙中山的这一思想对新世纪我国的青年教育工作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法理集中体现为礼法精神,这是与西方法理的一大感象区别。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诸法合体,刑民不分,以刑为主。民事法律制度落后,官方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不发达。民事矛盾的大量存在为民间纠纷自生自长的解决方式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中国人善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处事方式使调解在中国民事纠纷的解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逐渐形成了调解法理。调解法理集中体现为礼法精神,调解将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所追求的效果是息讼,以至无讼,这正反映了中国的礼法精神。调解与中庸之道切近,包容精神相通,调解的核心内涵与中国传统法理的价值追求相切合。  相似文献   

15.
民为邦本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中国几千年的社会运动实践证明了民为邦本思想是国家政治统治、政治管理的重要思想。但由于历史与阶级的原因,其局限性的存在也是不可避免的。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因而,必须在批判继承传统民为邦本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与健全社会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明。这正是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传统化现代化的过程。促进二的合理互动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传统文化观、行政自由裁量权及行政职能转变为行政诉讼和解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应结合现实法治环境,借鉴国外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就行政诉讼和解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构成要件等方面予以立法和实践完善,构建我国的行政诉讼和解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有两套规范系统相辅相成:健全完备的政治法律制度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教化系统,前者指制度道德性,后者指公民德性。在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公民德性伦理建设中,必须立足传统的道德根基,否则在要求公民养成德性和承担义务上的任何努力,往往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须传承民族的主体价值,否则就会极大地限制我们承续民族文化和伦理的范围,导致在世界文明冲突剧烈、社会生活普遍商业化的条件下,难以确立国家和社会的合理文化认同,难以避免信仰危机和道德真空。至于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主要是一种特殊的整体性终极关怀,即深刻的、自觉的义务感,它相应于充分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道德性",在构成提高"公民德性"的共同性伦理背景的同时,也必然对整个社会生活的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生态技术具用保护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是技术创新的方向。促进生态技术发展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从生态化理念的贯彻、环境成本的内部化及绿色消费的促进与引导等三方面促进生态技术发展的法律制度安排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当代经济民主思潮是对马克思经济民主思想的回归,实现经济民主要有制度基础和进行体制选择。体制选择应体现人民选择。体制选择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普遍利益,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和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20.
从制度人假设看来,大学是人们由对于知识活动的相似信念而构成的组织,大学人因对于知识制度的归属而能够集聚于一处。在现代大学的知识制度之下还有三个主要的分支制度——教育制度、学术制度和官僚制度——作为不同群体的依凭。由此看来,现代大学内部所存在的冲突便是由信念相左而导致的制度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